《診家正眼》

明 李中梓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伏脈(陰)

體象

伏爲隱伏,更下於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主病

伏脈爲陰,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鬱之症。伏居右寸,氣鬱之。左關值伏,肝血在腹。右關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見,疝瘕可驗。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按】伏之爲義,隱伏而不見之謂也。浮中二候,絕無影晌,雖至沉候,亦不可見,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見耳。故其主病,多在沉陰之分,隱深之處,非輕淺之劑所能破其藩垣也。在《傷寒論》中,以一手脈伏爲單伏,兩手脈伏曰雙伏,不可以陽症見陰脈爲例也。火邪內鬱,不得發越,乃陽極似陰,故脈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將雨,必先六合陰晦,一回雨後,庶物鹹蘇也。又有陰症傷寒,先有伏陰在內,而外復感寒邪陰氣壯盛,陽氣衰微,四肢厥逆,六脈沉伏,須投姜附及灸關元,陽乃復回,脈乃復出也。若太溪衝陽皆無脈者,則必死無疑。劉玄賓雲∶“伏脈不可發汗,爲其非表脈也,亦爲其將自有汗也。”乃僞訣雲∶“徐徐發汗”,而潔古欲以附子細辛麻黃湯發之,皆非伏脈所宜也。僞訣論形象則妄曰∶“尋之似有,定息全無”,是於中候見形矣,在伏之名義何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