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黃·肝脾不調證

黃疸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中醫證名 中醫學 陰黃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yīn huáng ·gān pí bù tiáo zhèng

2 英文參考

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tween liver and splee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定義

陰黃·肝脾不調證(yin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isharmony between liver and spleen[1])是指肝鬱脾虛,以脘腹痞悶,肢倦乏力脅肋隱痛不適,納食不香,大便不調,苔薄白,脈細弦等爲常見症的陰黃證候[1]

4 陰黃·肝脾不調證症狀

陰黃·肝脾不調證患者脘腹痞悶,肢倦乏力脅肋隱痛,納食不香,大便不調,舌苔薄白,脈細弦[2][2]

5 證候分析

肝脾不調,疏運失職[2]

6 陰黃·肝脾不調證的治療

6.1 治法

陰黃·肝脾不調證治宜調和肝脾理氣助運[2]

6.2 食療

6.2.1 推薦食材

陰黃·肝脾不調證患者建議食用當歸白芍香櫞香附黨蔘白朮橘皮佛手茉莉花玫瑰花[2]

6.2.2 推薦食療

[2]

1.茉莉玫瑰粥(《中醫經典食療大全》):茉莉花10g,玫瑰花5朵,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粳米放入盛有適量水的鍋內,煮沸後加入茉莉花玫瑰花冰糖,改爲文火煮成粥,每日2次。

2.柚皮醪糟(《重慶草藥》):柚子皮(去白)、青木香川芎紅糖各10g,醪糟酒釀)100g。將柚子皮、青木香川芎製成細末備用,水煮紅糖醪糟200mL,兌入藥末3~6g,趁熱食用,每日2次。

3.佛手柑粥(《宦遊日札》):佛手柑15g,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佛手柑洗淨加水500mL,煎煮2分鐘,去渣取汁,再加入粳米冰糖文火熬粥。每日2次,5天爲1個療程。

7 關於黃疸

黃疸(jaundice[2][3])爲病名[4]。是指以面目發黃、身黃、小便黃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4]。古代亦稱黃癉[5][5]目睛黃染尤爲黃疸的主要特徵[6]。主要由脾溼胃熱燻蒸肝膽、膽液不循常道而溢於肌膚所致[6]黃疸有屬陰屬陽,在髒在腑之分[6]。《臨證指南醫案·疸》:“黃疸,身黃目黃溺黃之謂也,病以溼得之,有陰有陽,在腑在髒。陽黃之作,溼從火化,瘀熱在裏膽熱液泄……燻蒸遏鬱,侵於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爲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溼從寒水,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爲溼所阻,漬於脾,浸淫肌肉,溢於皮膚,色如燻黃,陰主晦,治在脾。”

一般把黃疸分成陽證陰證兩大類,稱爲陽黃陰黃[6][6]陰黃是指溼濁留滯,正氣不足,以病程長,皮膚鞏膜黃色晦暗如煙燻爲主要表現的黃疸病[6]。由脾胃虛寒寒溼內阻,或肝鬱血瘀所致,病程長,病勢[6]。歷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黃黃疸二十八候等分類法[6]

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黃帝內經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

黃疸病應早發現,早治療。《金匱要略·黃疸病》提出:“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爲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劇爲難治。”這說明黃疸病經過妥善治療,一般在短期內,黃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勝邪,病情反而加劇者,則較爲難治。

黃疸在急性期應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

黃疸可見於西醫的肝細胞損傷壞死,各種原因引起的膽道阻塞、膽汁鬱滯及溶血性黃疸[6]。膽源性黃疸阻塞性黃疸溶血性黃疸等均屬“黃疸”範疇。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黃疸證候者,可參照治療[7]

現常將黃疸分爲陽黃(包括熱重於溼證溼重於熱證溼困脾胃證溼熱兼表證肝膽溼熱證膽腑鬱熱證等證)、陰黃(包括寒溼證血瘀肝鬱證溼熱蘊結證肝脾不調證陽虛寒凝證脾虛溼困證等證)進行辨治,詳見黃疸條。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75-79.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25.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619.
  6. ^ [6]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2-186.
  7. ^ [7]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71-73.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