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發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

疾病 呼吸內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è fā xìng shì suān xìng lì xì bāo zēng duō zōng hé zhēng

2 疾病代碼

ICD:N16.2*

3 疾病分類

呼吸內科

4 疾病概述

正常人嗜酸性粒細胞白細胞數的0~7%,直接計數爲(0.05~0.45)×109/L,超過正常後稱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細胞在體內有防禦功能,但其增多也可對自身組織造成損傷。男性多見,年齡20~50 歲。臨牀表現多樣,可有發熱咳嗽胸痛心悸氣短神經精神症狀、瘙癢、皮疹、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四肢末端水腫等。最嚴重的是心內膜下血栓形成和纖維化,腱索纖維化,導致房室瓣反流,最終發生進行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5 疾病描述

正常人嗜酸性粒細胞白細胞數的0~7%,直接計數爲(0.05~0.45)×109/L,超過正常後稱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細胞在體內有防禦功能,但其增多也可對自身組織造成損傷。特發性高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徵(idiopathic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是一組原因不明、嗜酸性粒細胞持續高度增生,並伴有多種器官損害疾病。目前認爲IHES 屬骨髓增生性疾患。但不少疾病可繼發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它是一種反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其中比較常見的是侵襲組織寄生蟲感染和過敏性疾病。IHES 及繼發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均可引起腎損害,這裏主要介紹IHES。

6 症狀體徵

臨牀表現多樣,可有發熱咳嗽胸痛心悸氣短神經精神症狀、瘙癢、皮疹、肝脾和淋巴結腫大、四肢末端水腫等。最嚴重的是心內膜下血栓形成和纖維化,腱索纖維化,導致房室瓣反流,最終發生進行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超聲心動圖探查可用於診斷和監測。來自心臟栓塞、瀰漫性腦病、周圍神經病,特別是多發性單神經炎是神經系統受累的主要表現。皮膚呼吸系統消化系統亦常受累,主要臟器累及者預後差。表現爲血管性水腫者,心臟常不被累及,預後較好。

1.全身症狀 經常出現的全身症狀包括疲乏、無力、肌痛、發熱、皮疹、血管性水腫等。

2.腎外症狀 腎外器官受累症狀

(1)心肺受累症狀呼吸困難充血性心力衰竭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X 線檢查可見胸腔積液,約2/3 病例有瀰漫性間質浸潤

(2)80%患者肝脾腫大,15%出現肝功能異常。

(3)1/3 患者神經症狀,包括中樞性與外周性,如意識模糊、幻覺精神失常、共濟失調、構音不清等。進一步發展爲輕度偏癱或周圍神經炎。

(4)25%~50%的患者皮膚病變,常見爲斑丘疹蕁麻疹

3.腎臟受損害症狀 可出現腎病綜合徵表現,儘管發生率很低,但可能危及生命。Choi 等報告1 例18 歲男性患者,符合IHES 診斷標準,無其他免疫性疾病證據,出現腎病綜合徵血尿。若明顯增高的嗜酸性粒細胞沒有造成器官功能損害,患者可無症狀

7 疾病病因

引起本症的常見原因有:

1.寄生蟲病 如蛔蟲鉤蟲血吸蟲感染

2.過敏性疾病 如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等。

3.皮膚疾病 如銀屑病溼疹剝脫性皮炎等。

4.血液病腫瘤 如淋巴瘤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轉移癌等。

5.系統性紅斑性狼瘡自身免疫病

6.某些肺源性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

7.某些藥物 如青黴素鏈黴素磺胺類。

8.其他 如嗜酸細胞性胃腸炎和心內膜炎及淋巴肉芽腫等。此外還有原因不明的嗜酸性粒細胞高於1500/μl 並持續半年以上,同時伴有多臟器浸潤的表現,預後差,常因心臟病變死亡。可能引起本病的疾病及見疾病分類(表1)。

8 病理生理

IHES 病因及其引起腎損害發病機制不明。有研究報告其免疫機制是:

1.免疫性過敏反應導致腎內免疫複合物沉積。

2.多形核嗜酸性粒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質如白三烯等;均可能介導腎損害。

另外,膽固醇血栓形成介導微動脈損傷和慢性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亦可能是該病引起腎損害或其他臟器損害的發病機制。

9 診斷檢查

診斷:1975 年,Chusid 等提出的IHES 診斷標準目前仍爲臨牀常用:

1.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加(>1.5×109/L),並持續6 個月以上。

2.出現多系統臟器損害,無其他原因可以解釋。

3.不能找到可誘發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常見病因

符合上述3 項條件者,即可診斷爲IHES。確診爲IHES 的病人,出現腎損害的臨牀表現和病理改變,並排除了其他免疫性疾病和全身性疾病,可診斷IHES併發腎損害。本病的參考診斷標準如下:外用血液嗜酸性粒細胞的百分率超過正常值(7%)或絕對值超過正常數值(0.45×109/L)即可診斷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根據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的程度,臨牀上可分爲輕、中、重三級。

(1)輕度:嗜酸性粒細胞絕對數小於1.5×109/L(1500/mm3),在白細胞分類中佔15%以下。

(2)中度:嗜酸粒細胞絕對數爲(1.5~5)×109/L(1500~5000mm3),分類中佔15%~49%。

(3)重度:嗜酸粒細胞絕對數大於5×109/L(5000mm3),分類中佔50%~90%。

實驗室檢查

1.血象 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形態異常,白細胞分類嗜酸性粒細胞>8%,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0.4×109/L。外周血塗片中可見到不成熟的髓系細胞。可有輕度貧血血小板數目異常。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躍,粒系增生活躍,粒系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桿狀核、分葉核階段均可發現嗜酸性粒細胞

3.寄生蟲病 糞便蟲卵檢查寄生蟲皮膚過敏試驗陽性

4.痰液檢查 肺部表現爲主者:可做痰檢嗜酸性粒細胞檢查

5.尿檢 腎臟受損害者可出現腎病綜合徵表現,尿檢可見蛋白尿和血尿

其他輔助檢查:由於目前積累病例數較少,尚未建立本病引起腎損害的病理特徵。不過已見有報道1 例IHES 併發腎病綜合徵患者

1.腎活檢 光鏡下可見嗜酸性粒細胞呈廣泛或結節性在腎組織浸潤,並呈現典型免疫複合物腎小球疾病的病理改變——毛細血管內增生。免疫熒光可見IgG 和C3主要在內皮下沉積。電鏡下沉積物呈微管結構,直徑大小不等,20~80nm。

2.骨髓活檢 顯示細胞數正常或增多,可見輕度骨髓纖維化,巨核細胞數正常或減少;骨髓塗片上可偶見到Charcot Leyden 晶體嗜酸性粒細胞平均佔髓系細胞的30%。

10 鑑別診斷

本病應與各種反應性嗜酸細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相鑑別。

1.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該病起病隱襲,病程較長,以脾腫大爲特徵,外周血除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外,尚可見增多的嗜鹼性粒細胞骨髓中以中性中幼粒與晚幼粒細胞增高爲主。

2.嗜酸性粒細胞白血病 可見外周血白細胞顯著增高,並有幼稚嗜酸性粒細胞出現,骨髓增生極度活躍,分類以幼稚嗜酸性粒細胞佔大部分。臨牀表現類似急性白血病過程。

11 治療方案

原發性嗜酸性粒細胞綜合徵的治療不應周旋於嗜酸性粒細胞的殺傷,應以治療原發病爲主,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以減少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必要時加用羥基脲長春新鹼苯丁酸氮芥。對難治性或不能耐受上述治療者干擾素α 可能有效。

1.尋找病因進行治療。

2.對特發性高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綜合徵患者,可選用潑尼松1mg/(kg·d),1 次/d,可試用3 個月,如2~3 周內無效,可考慮予以羥基脲0.5g,2 次/d,使白細胞維持在(5~10)×109/L,逐步過渡到羥基脲0.5g,每週3~4 次,最後減至0.5g,每週2 次。如對上述兩藥無效時可考慮試用干擾素α 300 萬U,每天或隔天1 次,皮下注射。

12 併發症

主要併發腎綜合徵和呼吸、循環神經等各系統病變。

13 預後及預防

預後:各種不同原因引起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其預後相差懸殊,有必要鑑別出預後不良的伴有嗜酸粒細胞增多的疾病。IHES 患者未經治療,50%於1 年內死亡,平均存活爲9 個月。20 世紀80 年代以來,使用激素細胞毒類藥物等,5年生存率爲20%~80%。

預防:主要措施是針對誘發病因加強預防和治療,以防止本病發生和進展。

14 流行病學

男性多見,年齡20~50 歲。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