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棗湯

逐水劑 攻逐水飲 中醫學 方劑學 瀉下劑 中藥學 方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zǎo tāng

2 英文參考

shizao decoc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十棗湯同名方劑約有2首,其中《傷寒論》記載者爲常用方,其組成爲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大棗10枚,具有攻逐水飲之功效,主治因水飲壅盛於裏,上下泛溢所致的懸飲、實水證,本方是治療懸飲、實水的代表方劑,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屬陽明腑實證者。

4 傷寒論》方之十棗湯

傷寒論》方之十棗湯組成爲炒芫花甘遂大戟等分。爲粗末,強人每服一錢匕,羸人半錢。以大棗肥者十枚煮湯去滓,納藥末,平旦溫服;若下,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功能逐水飲。治太陽中風下利呃逆,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表解裏未和者;及懸飲咳唾,胸脅引痛。近代也用於肝硬化血吸蟲病等所致的腹水,及滲出性胸膜炎的實證。方中甘遂行經隧水溼,大戟善泄臟腑水溼,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三藥有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的功效,合而用之,逐水之力更強。由於三藥皆有毒,且藥性峻烈,故用大棗十枚緩解毒性,緩和藥性,減少藥後反應,且補脾益氣養血,使下不傷正。[1]

十棗湯通過利尿,誘發強烈水瀉確實起到“逐水作用,有利於腹水及滲出性胸膜炎的改善,通過改善心臟循環功能等消除腎性水腫,但這僅僅是對症治療,對於原發病缺乏有力的治療措施,對各種肝病門靜脈高壓毛細血管透性增加,對低蛋白血症未能徹底治療;對腎炎也不能有效治療;對胸膜炎的病因也不能根治。大量用藥雖可逐水,也有可能導致體液電解質失衡及停藥後復發。該方劑雖然應用了大棗,其有保肝、增強免疫功能和抗過敏作用,還有抗氧化損傷延緩衰老、增強肌力等作用,但對於上述三種適應證(可以說均是臨牀比較棘手的疾病)來講可能無濟於事,因此臨牀僅可用於對症治療,且不可久用,應配合液體療法抗原發病療法進行治療,特別禁用於懷孕期婦女,一般生育期女性也儘量不用[2]

4.1 組成

芫花甘遂大戟各等份、大棗10枚[3]

芫花甘遂 大戟等分[4]

4.2 功能主治

傷寒論》方之十棗湯逐水飲。治懸飲支飲,停於胸脅,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梗,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腫腹脹,二便不利,屬於實證者。現用於肝硬化腹水,滲出性胸膜炎等見有上述症狀者。

1.懸飲。症見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白滑,脈沉弦滑。[4]

2.水腫實證。症見一身悉腫,尤以腰以下爲重,腹脹喘滿,二便祕澀,脈沉實。[4]

4.3 製法

上藥各別搗爲散。

4.4 用法用量

強人每服1克,羸人0.5克。用水300毫升,先煮肥大棗10枚,取240毫升,去滓,納人藥末,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0.5克,得快下利後,可進米粥,護養胃氣。

上3味等份爲末,可裝入膠囊中,每次服用0.3~1g,每日1次。用大棗10枚煎湯送服,清晨空腹服。得快利後,糜粥自養[4]

3味分別搗散爲末,大棗10枚煮湯。強壯人每服2g,體弱人每服1g,早起以棗湯沖服,若病不除,明日再加1g,晨棗湯沖服。服後食小米粥自養[4]

4.5 方解

方中甘遂行經隧脈絡之水;芫花消上胸脅之水;大戟善泄腹膜腸胃之水。[4]

水飲壅盛於裏,停於胸脅,則咳唾胸脅引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水飲停於心下,則心下痞便,乾嘔短氣;上擾清陽,則頭痛目眩;水飲泛溢肢體,則發水腫。此時,水氣壅實,非一般化飲滲利之品所能勝任,當投峻劑攻逐,方可祛其水飲。方中甘遂苦寒有毒,善行經絡脈之水溼,主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穀道大戟苦寒有毒,善消胸脅伏飲痰癖。3藥峻烈,各有專攻,合而用之,攻遂水飲之功甚著。用大棗10枚煎湯送服,取其益脾緩中,防止逐水傷及脾胃,並緩和諸藥毒性,使邪去而正不傷。[5]

方劑使用方法值得注意:一是三藥爲丸,大棗煎湯送服。因方中甘遂有效成分難溶於水,故以散劑吞服療效較好;二是從小量開始,且於清晨空腹服用,以免量大下多傷正,如服後下少,明日加量;三是服藥得快利後,宜食糜粥以保養脾胃。[6]

4.6 運用

[6]

1.本方是治療懸飲、實水的代表方劑。凡臨牀上出現以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舌苔滑、脈沉弦滑等爲主要表現且體質壯實者者,可使用本方加減治療。

2.使用注意

1)本方爲攻逐水飲之峻劑,非水飲壅盛於裏之證切不可妄用。服用宜清晨空腹服劑量從0.3g開始,逐漸加重。若瀉後積水未盡,患者精神尚可支持,次日再服;如瀉後患者精神疲憊,短氣厭食,雖積水未盡,亦應暫停攻逐,須觀察一二日,再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而定。

2)如患者虛邪實,又非攻下不可者,可用本方與補益劑交替使用,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

3)本方不宜作湯劑,服用劑量應嚴格掌握。

4)體虛及孕婦忌用。

2.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單純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闌尾炎急性胰腺炎等屬陽明腑實證者。

4.7 現代適應

[6]

適應證:滲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腎炎水腫以及晚期血吸蟲病所致的腹水形氣具實者。從本方劑適應證看重點是治療水腫腹水,是對症治療,而不是對原發病的治療。

4.7.1 滲出性胸膜

首先滲出性胸膜炎最常見的原因是肺及胸膜細菌結核感染胸腔腫瘤系統性紅斑狼瘡結締組織疾病,這些疾病使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管透性增加,以致白蛋白球蛋白甚至纖維蛋白原及各種細胞通過血管滲出;胸腔腫瘤滲出液血管病變因素外,還有淋巴引流受阻導致滲出積液形成。

4.7.2 肝硬化

肝硬化是由多種原因如病毒性肝炎酒精中毒膽汁淤積、循環障礙、代謝障礙等導致的以肝組織瀰漫性纖維化、假小葉和再生結節形成爲特徵的慢性肝病。由於肝的病理改變導致肝內門靜脈、肝靜脈、肝動脈失去正常關係,肝血循環紊亂形成門靜脈高壓,使腹腔內臟血管牀靜水壓增高,組織液漏人腹腔;同時肝硬化造成低蛋白血壓,使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血漿成分滲出;淋巴液迴流受阻,使之滲出腹腔;繼發性醛固酮增多使腎鈉重吸收增加,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使水重吸收增加等均是導致腹水形成的重要原因。

4.7.3 晚期血吸蟲病

晚期血吸蟲病主要是肝內門靜脈分支的蟲卵結節形成纖維組織,門靜脈血管壁增厚,門靜脈細支發生竇前阻塞,從而引起門脈高壓而造成腹水

4.7.4 腎炎水腫

腎炎水腫則是由於腎小球血管內皮細胞腫脹、毛細血管閉塞、腎小球濾過率下降、球管失衡、鈉水瀦留、血容量增加而導致的高血壓急性循環充血水腫

4.8 藥理作用

[7]

4.8.1 利尿作用

芫花煎劑有利尿、排Na+、排K+作用,可使尿量增加1倍,對腹水患者利尿作用更明顯,其機理不清。甘遂末無論內服或外敷均有利尿作用,對腎性水腫肝硬化腹水等均有通利水便的作用大戟煎劑口服可產生明顯利尿效果。由此可見3味中藥均有利尿作用,其機理至今不太清楚,這爲消除腹水、胸水、腎性水腫打下了有利基礎。

4.8.2 腸道功能的影響

芫花煎劑能使腸蠕動增加,張力提高。大戟同樣可刺激蠕動增加,導致腹瀉甘遂刺激腸黏膜,增加腸蠕動,增加腸內液體,加速腸內容物的推動,導致腹瀉。三者共同作用腸道使腸蠕動增強而引起峻瀉,從而使腸內水分吸收減少,組織間隙液體轉向腸腔而消除水腫

4.8.3 心臟循環血液流變學的影響

芫花所含芫花酯乙有擴張冠狀動脈、抗心肌缺血的作用芫花葉提取液對心肌缺血有保護和降血壓作用,並可使心肌細胞壞死減少。大戟能擴張毛細血管及周圍血管,具有降壓作用,並對抗腎上腺素的升壓作用甘遂也有一定的降壓作用,並能增加心肌收縮力,這些作用可以改善滲出性胸膜炎、腎炎肝硬化時的血液循環障礙。大棗含大量蛋白質糖類有機酸、黏液質、維生素C維生素P,多種微量元素氨基酸,故可提高血漿滲透壓,這對於腎炎所致循環瘀血水腫正好切中發病機理。

4.8.4 子宮的影響

芫花所含芫花酯甲芫花酯乙可使子宮蛻膜產生炎症壞死,進而使內源性前列腺素分泌、釋放增加,引起子宮強烈收縮,而芫花醇提取液直接使妊娠子宮平滑肌收縮加強,芫花萜對於胚胎的DNA合成有一定抑制作用,二萜原酸則有抗生育作用甘遂可損害胎盤,妨礙胎兒循環,當胎盤蛻膜組織發生變性壞死時,蛻膜細胞溶酶體膜受損,導致溶酶體酶包括磷脂酶A2漏出,使前列腺素的前體物質增多,從而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增多,由此誘發子宮收縮及流產大戟妊娠子宮興奮作用。說明該方劑可誘發妊娠婦女子宮收縮,損害胎盤,影響胚胎正常發育,因此對妊娠婦女應當忌用,以防流產

4.9 歌訣

十棗逐水效堪誇,大戟甘遂芫花控涎丹用遂戟芥,攻滌痰涎亦可嘉。[7]

4.10 摘錄

傷寒論

5 傳信適用方》卷一方之十棗湯

5.1 別名

姜橘散

5.2 組成

橘皮不拘多少(略去白,焙乾,卻以生薑自然汁浸之過2指以上,用銀石器重湯慢火熬幹,取出切,焙乾)。

5.3 主治

傳信適用方》卷一方之十棗湯主治諸瘧。

5.4 用法用量

預以隔年肥棗10個,用水1盞半,煎至1中盞,早晨暖棗湯調藥末3大錢,頓服。服藥後剝棗熱喫。

5.5 製備方法

上爲細末。

5.6 附註

姜橘散(《普濟方》卷一九八)。

5.7 摘錄

傳信適用方》卷一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
  2. ^ [2]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77.
  3. ^ [3] 魏睦新,王剛.方劑一本通[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75.
  5. ^ [5]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75-76.
  6. ^ [6]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76.
  7. ^ [7] 李炳照等主編.實用中醫方劑雙解與臨牀[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76-77.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