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

中醫內科學 常見病方藥治療 常見病飲食療法 呼吸科 呃逆 常見病推拿療法 常見病耳針療法 消化系統症狀學 消化科 聞診 中醫學 常見病鍼灸治療 膈肌疾病 中醫症狀名 中醫常見病 聽聲音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è nì

2 英文參考

hiccough[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hiccough[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pseudoglottic myoclonia[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pseudoglottic myoclon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ingultation[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singult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呃逆

呃逆(hiccough[1][2])爲症狀[3]。見《萬病回春》卷三。一作𩚬逆、逆[3]噦逆[4]。《黃帝內經素問》稱噦[4]。金、元多稱咳逆[4]。又稱喫逆喫忒[4]。俗稱打咯忒[4]呃逆是指以胃脘氣上逆,呃呃有聲,聲音短促,持續不能自制爲主要表現的疾病[4]。多因寒涼刺激,飲食過急、過飽,情緒激動,疲勞,呼吸過於深頻等而誘發[5]

呃逆一證,輕重差別極爲明顯[5]。如偶然發作,大都輕淺,常可自,行消失[5]。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給以驚恐,或閉氣不令出入,皆可取效[5]。若持續不斷,則需根據寒熱虛實辨證,及時給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始能漸平[5]。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嚴重階段出現,又每爲病勢轉向危重的一種表現,謂之“土敗胃絕”,預後欠佳,更應加以注意[5]

鍼灸對於病程短的實證療效較好,病程長的虛證療效較差[6]

呃逆可見於西醫的胃肌痙攣、膈肌痙攣神經呃逆,亦可見於危重病證[6]胃腸神經官能症胃炎、胃擴張、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腸、腹膜、縱隔、食管的疾病,引起膈肌痙攣發生呃逆者,均可參照辨證治療[6]

3.1 呃逆的定義

中醫藥學名詞》(2004):呃逆是指以呃呃有聲,聲音短促,持續不能自制爲主要表現的特發性疾病[6]

中醫藥學名詞》(2010):呃逆是指以胃脘氣上逆,呃呃有聲,聲音短促,持續不能自制爲主要表現的疾病[6]

3.2 古人論述

黃帝內經素問》首先提出爲中上二焦病。如《黃帝內經素問·宣明五氣篇》說:“胃爲氣逆爲噦……”《黃帝內經靈樞·口問》篇說:“谷入於胃,胃氣上注於肺,令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爲噦。”闡發了中上二焦產生呃逆的病理機制。在治療上,《黃帝內經素問》又記載了取嚏及轉移病人注意力以達到止呃等簡易方法,如《黃帝內經靈樞·雜病》篇說:“噦,以草刺鼻嚏,嚏而已;無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驚之,亦可已。”至今對呃逆之輕者,仍有其實用價值。《金匱要略·嘔吐下利病》把它分爲三種類型:屬於寒呃者,如“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橘皮湯主之。”屬於虛熱者,如“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屬於實熱者,如“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愈。”這種分類治法,爲後世劃分寒熱虛實辨證施治奠定了基礎。[6]

本病自唐末以來,有以欬逆爲噦者,如孫思邈之說是;有以於嘔爲噦者,如海藏、河間之說是:亦有以噫氣爲噦者,如聖惠以呃逆爲噦癔(癔,或作噫)。以上諸說,都是欠妥的,直至景嶽,纔有了明確的分析,《景嶽全書·呃逆》篇說:“噦者呃逆也,非欬逆也,欬逆者欬嗽之甚也,非呃逆也;乾嘔者無物之吐即嘔也,非噦也;噫者飽食之息即噯氣也,非欬逆也。後人但以此爲鑑,則異說之疑可盡釋矣。”[6]

3.3 呃逆病因病機

呃逆主要與食積胃寒胃熱肝氣犯胃等所引起的胃氣上逆,擾動膈間有關[7]

3.3.1 飲食不節

如過食生冷或寒涼藥物,則寒氣蘊蓄於胃,並循手太陰之脈上膈、襲肺,胃氣失於和降,氣逆而上、復因膈間不利,故呃呃聲短而頻,不能自制。若過食辛熱煎炒之品,或過用溫補之劑,燥熱內盛,陽明腑實,氣不順行,亦可動膈而發生呃逆,《類證活人書·問咳逆》說:“凡咳逆多有先熱而喫生冷,或涼藥多,相激而成。”《景嶽全書·呃逆》又指出:“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衝爲呃。”即包括上述寒、熱兩個方面。[7]

3.3.2 情志不和

惱怒抑鬱,氣機不利,則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濁,若肝氣逆乘肺胃,導致胃氣挾痰上逆,亦能動膈而發生呃逆。《古今醫統大全·咳逆門》謂:“凡有忍氣鬱結積怒之人,並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證。”《證治準繩·呃逆》亦有因“暴怒氣逆痰厥”而發生呃邀的記載,均指出與情志有關。[7]

3.3.3 正氣虧虛

重病久病之後,或因病而誤用吐、下之劑,耗傷中氣,或損及胃陰,均可使胃失和降而發生呃逆。如病深及腎,則呃逆多爲腎氣失於攝納,引動衝氣上乘,挾胃氣動膈所致。《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篇》說:“病深者,其聲噦。”《證治匯補·呃逆》更具體指出:“傷寒滯下後,老人、虛人、婦人產後,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7]

3.3.4 現代醫學解釋

現代醫學認爲多由某些中樞神經系統疾患及膈受刺激而引發膈肌間歇性痙攣,因空氣突然被吸進呼吸道、同時聲帶關閉而致[7]

3.4 呃逆的病理變化

呃逆總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則有寒氣蘊蓄、燥熱內盛、氣鬱痰阻及氣血虧虛等方面。此外,肺氣失於宣通,在發病過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手太陰肺經之脈,還循胃口,上膈,屬肺;肺胃之氣又同主於降,故兩髒在功能上互相促進,在病理變化時亦互爲影響。且膈居肺胃之間,當各種致病因乘襲肺胃之時,亦每使膈間之氣不暢,故胃氣上逆時,往往斷續衝出喉間,而引起呃逆之證。《黃帝內經素問》取嚏使肺及膈間之氣疏通,以助胃氣復降的治法,對於理解呃逆的發病機制,當有一定幫助。[7]

3.5 呃逆分類

呃逆寒呃熱呃氣呃痰呃瘀呃虛呃[7]。也有分爲外感呃逆內傷呃逆,或陽證咳逆陰證咳逆[7]

3.6 呃逆的臨牀表現

醫碥》卷二:“呃逆,即內經所謂噦,氣自下衝上而呃呃作聲也。”其聲短促,與噯聲沉長不同[7]

臨牀上,患者自覺胸膈氣逆上衝,喉間抽掣而呃聲頻作,短促而連續不斷[7]。輕者可不治自愈,重者則持續不止[7]

3.7 類證鑑別

[7]

呃逆古名爲“噦”。應與乾嘔噫氣加以鑑別:

乾嘔爲有聲無物而嘔吐涎沫之證,《金匱要略·嘔吐下利病》篇說:“乾嘔吐逆,吐涎沫半夏乾薑散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噫爲胃氣因阻鬱而上升有聲之證,《黃帝內經靈樞·口問》篇:“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爲噫。”《傷寒論·辨太陽病》:“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復代赭石湯主之。”

以上二病證,或作或止,止則安然無恙,預後一般良好,與本病呃呃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者有別。本證若出現於急慢性病中的嚴重階段,多屬難治。呃逆乾嘔噫氣三者,同屬於胃氣上逆所致的病變,但特徵各異,在臨牀上是不難分辨和區別的。

3.8 呃逆辨證治療

呃逆氣逆上衝,喉間呃呃連聲,聲短而頻,連續或間斷髮作,令人不能自制爲主症,在辨證上首先必須掌握虛實,分辨寒熱。一般呃聲響亮有力者屬實證;呃聲低微無力、神疲形枯者屬虛證 。在治療方面,則以和胃降氣平呃爲主。實證中,屬於胃家寒冷者,治宜溫中祛寒;屬於胃火上逆的,治以清降泄熱。虛證中,屬於脾胃陽虛者,治宜補中益氣,降逆和胃;屬於胃陰不足者,治以生津養胃。《景嶽全書·呃逆》篇說:“凡雜證之呃,雖由氣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熱者,有因食滯而逆者,有因氣滯而逆者,有因中氣虛而逆者,有因陰氣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氣,自無不愈……然實呃不難治,而惟元氣敗竭者,乃最危之候也。”[7][7]

3.8.1 實證

呃逆·實證(excessive hiccough[7])是指寒、火、氣滯、痰阻、食積實邪所致的呃逆[7]

3.8.1.1 中寒

呃逆·胃寒證(hiccough with stomach cold syndrome[7])又稱胃寒呃逆,是指胃受寒邪,以呃聲沉緩有力,遇寒愈甚,得熱則減,常兼胸膈及胃脘不舒,喜熱飲,納食減少,口不渴,四肢清冷,苔白,脈遲緩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7]

3.8.1.1.1 症狀

呃聲沉緩有力,膈間及胃脘不舒,得熱則減,得寒愈甚,食慾減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潤,脈象遲緩[7][8]

3.8.1.1.2 證候分析

寒凝中阻,氣機不利胃氣上逆寒邪阻遏,肺胃之氣失降,故膈間及胃脘不舒。胃氣上衝喉間,故呃聲沉緩有力。寒氣遇熱則易於流通,遇寒則益增邪勢,所以得熱則減,遇寒愈甚。食少,口和不渴,舌苔白潤,脈象遲緩,均屬胃中有寒之象。[8][8]

3.8.1.1.3 治法

溫中祛寒止呃[8]

溫中散寒,降逆止呃[8]

3.8.1.1.4 中寒冷型呃逆的方藥治療

丁香散[備註]丁香散(《古今醫統大全》):丁香柿蒂、良姜、灸甘草爲主方。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溫中散寒。另可加刀豆子溫中止呃,如寒重者,加吳萸、內桂以溫陽散寒降逆。若挾寒滯不化,脘悶噯腐,可加.厚朴枳實陳皮半夏茯苓等以行氣化痰消滯。[8]

3.8.1.1.5 中寒冷型呃逆鍼灸治療
3.8.1.1.5.1 方一

實證天突巨闕膈俞豐隆行間(均瀉),胃寒者加梁門[8]

3.8.1.1.5.2 方二

[8]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經穴爲主。取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中脘關元胃俞章門脾俞

隨證配穴:兼嘔吐酸水或清水者,加梁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加灸。

方義:天突任脈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陰維,能寬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鎮逆之功。足三裏爲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中脘爲胃的募穴章門爲脾的募穴,分別與胃俞脾俞相配,乃俞募配穴,調理脾胃氣機。關元補元氣,以助溫中散寒之力。

3.8.1.1.5.3 方三

處方天突 內關 足三裏 中脘

方義:天突任脈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手厥陰心包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呃; 足三裏足陽明胃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氣

隨證配穴寒呃-膈俞

操作:毫針刺,虛用補法,可灸,實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3.8.1.1.6 中寒冷型呃逆的飲食療
3.8.1.1.6.1 推薦食材

砂仁、酒、丁香生薑紅糖、醋等[8]

3.8.1.1.6.2 推薦食療

[8]

1.砂仁酒(《中國藥膳學》):砂仁30g,白酒500g。砂仁搗碎,紗布包,浸酒7天,飯後酌飲。

2.丁香薑糖(《摘元方》):丁香5g,生薑30g,白砂糖250g.水適量。白砂糖放在鍋中,加水少許,以小火煎熬至較稠厚,加入生薑碎末、丁香粉調勻,再繼續煎熬至用鏟挑起即成絲狀,而不粘手時,停火。將糖倒在表面塗過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待稍冷,將糖分割開成條,再分割約50塊即可。

3.米醋紅糖飲(經驗方):米醋100mL,紅糖9g。上二味攪勻,代茶飲

3.8.1.2 胃火上逆

呃逆·胃火證(hiccough with stomach fire syndrome[8])又稱胃火呃逆,是指胃火上逆,以呃聲洪亮有力,衝逆而出,口臭煩渴,多喜冷飲,脘腹滿悶,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8]

3.8.1.2.1 症狀

呃聲洪亮有力,衝逆而出,口臭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祕結舌苔黃,脈象滑數[8][8]

3.8.1.2.2 證候分析

熱積腸胃,胃火上逆:多因嗜食辛辣炙煿及醇酒,或過用溫補之劑,胃腸蘊積實熱胃火上衝,故呃聲洪亮。胃熱傷津,腸間燥結,則口臭煩渴而喜冷飲,便結尿赤。舌苔黃,脈象滑數,皆爲胃熱內盛之徵。[8][8]

3.8.1.2.3 治法

清降泄熱止呃[8]

胃瀉火,降逆止呃[8]

3.8.1.2.4 胃火上逆型呃逆的方藥治療

竹葉石膏湯[備註]竹葉石膏湯(《傷寒論》):竹葉石膏麥冬人蔘半夏粳米炙甘草柿蒂竹茹以清火降逆。方中人參可改用沙蔘,配合石膏竹葉麥冬清陽胃火半夏柿蒂化痰降逆。如大便祕結,脘腹痞滿,可合用小承氣湯[備註]小承氣湯(《傷寒論》):大黃厚朴枳實通腑泄熱,腑氣通則胃氣降,而呃逆自止。[8]

3.8.1.2.5 胃火上逆型呃逆鍼灸治療
3.8.1.2.5.1 方一

實證天突巨闕膈俞豐隆行間(均瀉),胃熱者加陷谷合谷[8]

3.8.1.2.5.2 方二

[8]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經穴爲主。取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天樞合谷內庭公孫

隨證配穴口乾口苦者,加陷谷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天突任脈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陰維,能寬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鎮逆之功。足三裏爲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手陽明經穴合谷,與足陽明滎穴內庭大腸募天樞相伍,以瀉陽明胃火公孫足太陰脾經穴,通於衝脈,與內關相配,可降胃氣

3.8.1.2.5.3 方三

處方天突 內關 足三裏 中脘

方義:天突任脈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手厥陰心包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呃; 足三裏足陽明胃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氣

隨證配穴熱呃-公孫內庭

操作:毫針刺,虛用補法,可灸,實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3.8.1.2.6 胃火上逆型呃逆的飲食療
3.8.1.2.6.1 推薦食材

茭白苦菜苦瓜西瓜石膏綠豆扁豆[8]

3.8.1.2.6.2 推薦食療

[8]

1.生地石膏粥(《百病飲食自療》):生地黃15g.石膏粳米各30g。生石膏煎煮1小時,去渣取汁,與生地黃粳米煮粥。日1次。

2.白扁豆粥(《延年祕旨》):白扁豆60g洗淨,粳米100g洗淨,放人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煮成粥。

3.白糖番茄(《食療本草學》):番茄120g,白糖適量。番茄用沸水浸燙後,撕去外皮搗爛,加白糖拌勻服。

3.8.1.3 胃滿食滯

因飲酒飽食而改呃逆者,辨爲胃滿食滯,積熱蘊結引起。

3.8.1.3.1 胃滿食滯型呃逆的方藥治療

用泄熱通便調胃承氣湯而愈。亦有人採用保和丸苓桂術甘湯黃芪建中湯等治療。

3.8.1.3.2 胃滿食滯型呃逆鍼灸治療

實證天突巨闕膈俞豐隆行間(均瀉),食積者加建裏裏內庭[8]

3.8.1.4 氣機鬱滯

呃逆·氣滯證(hiccough with qi stagnation syndrome[8])又稱氣滯呃逆,是指肝鬱氣滯胃氣失和,以呃聲連連,胸腹脹滿,心煩易怒,脈弦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8]

3.8.1.4.1 症狀

呃逆連聲,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胸脅滿悶,脘腹脹滿,噯氣納減,腸鳴矢氣舌苔薄白,脈象[8][8]

3.8.1.4.2 證候分析

肝氣鬱滯,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情志抑鬱,肝氣上乘肺胃,胃氣上衝,故呃逆連聲。病由情志而起,故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氣逆於胸,則胸悶木鬱克土,脾運失司,故納減。脘乃胃之所屬,脅爲肝之分野,肝胃不和,則脘脅脹悶。氣多流竄,下趨腸道,故腸鳴矢氣舌苔薄白,脈象弦皆爲氣滯之徵。[8][8]

3.8.1.4.3 治法

順氣降逆[8]

理氣解鬱,降逆止呃[8]

3.8.1.4.4 氣機鬱滯型呃逆的方藥治療

五磨飲子[備註]五磨飲子(《醫方集解》):烏藥沉香檳榔、積實、木香加減。方中木香烏藥順氣;枳殼沉香寬中降氣。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楝子鬱金舒肝解鬱。如氣鬱化火心煩、便結、口苦舌質紅,脈象弦數者,可加山梔黃連等,泄肝和胃。若氣逆痰阻,則可有頭目昏眩,或時有噁心舌苔薄膩,脈象弦滑,可合旋復代赭湯[備註]旋復代赭湯(《傷寒論》):旋復花代赭石人蔘半夏炙甘草生薑大棗二陳湯[備註]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化裁,以順氣降逆,化痰和胃[8]

3.8.1.4.5 氣機鬱滯型呃逆鍼灸治療
3.8.1.4.5.1 方一

實證天突巨闕膈俞豐隆行間(均瀉);肝氣橫逆者加太沖[8]

3.8.1.4.5.2 方二

處方天突 內關 足三裏 中脘

方義:天突任脈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手厥陰心包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呃; 足三裏足陽明胃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氣

隨證配穴肝氣鬱結-太沖

操作:毫針刺,虛用補法,可灸,實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推薦食材】陳皮生薑豆蔻枳殼玫瑰花佛手等。

3.8.1.4.6 氣機鬱滯型呃逆的飲食療
3.8.1.4.6.1 推薦食材

陳皮生薑豆蔻枳殼玫瑰花佛手[8]

3.8.1.4.6.2 推薦食療

[8]

1.生薑陳皮湯(《中國藥膳學》):生薑片、陳皮各9g,紅糖適量。水煎服。

2.陳皮瘦肉粥(《中國藥膳學》):陳皮9g,墨魚骨12g,瘦肉50g,白米適量。瘦肉洗淨,切片;白米淘淨,與陳皮墨魚骨同煮爲粥,熟後去墨魚骨、陳皮,加入瘦肉片再煮至肉熟,食鹽調味溫服

3.豆蔻生薑肉片(《百病飲食自療》):白豆蔻3g,生薑6g,瘦肉60g。豆蔻爲末,生薑洗淨切細絲,豬肉洗淨切片。炒鍋放食油少許,武火燒熱,放入肉片,放食鹽少許,臨熟時放入豆蔻末、生薑絲,炒勻入盤。連續服食

3.8.1.5 氣滯痰阻

呃逆·氣滯痰阻證(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blockade[8])是指氣滯痰阻,胃氣上逆,以呃逆連聲,胸脅脹滿,脘悶食少,噁心噯氣,或腸鳴矢氣,或呼吸不利,頭目昏眩,平時多痰,苔薄膩,脈弦滑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8]

3.8.1.5.1 症狀

呃逆連聲,胸脅脹滿,脘悶食少,噁心噯氣,或腸鳴矢氣,或呼吸不利,頭目昏眩,平時多痰,苔薄膩,脈弦滑[8]

3.8.1.5.2 氣滯痰阻型呃逆鍼灸治療
3.8.1.5.2.1 方一

[8]

治法理氣化痰和胃止呃。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穴爲主。取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俠溪期門太沖

隨證配穴眩暈者,加風池百會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方中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足厥陰原穴太沖募穴期門,以疏調肝之氣機足少陽膽經穴俠溪,以助順氣解鬱之力。

3.8.1.5.2.2 方二

處方天突 內關 足三裏 中脘

方義:天突任脈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手厥陰心包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呃; 足三裏足陽明胃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氣

隨證配穴痰飲-豐隆

操作:毫針刺,虛用補法,可灸,實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3.8.2 虛證

呃逆·虛證(deficient hiccough[8])是指脾胃陽虛、胃陰不足或脾腎陽虛等正虛所致的呃逆[8]

3.8.2.1 胃陽

呃逆·脾胃陽虛證(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8])是指脾胃陽虛,胃失和降,以呃聲低長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溫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溫,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8]

3.8.2.1.1 症狀

呃聲低弱無力,氣不得續,泛吐清水,脘腹不適,喜溫喜按面色㿠白,手足不溫,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弱[8][8]

3.8.2.1.2 證候分析

中陽不足,胃失和降:脾胃職司受納運化,能升清降濁。如脾胃虛弱,虛氣上逆,則呃聲低弱無力,氣不得續,食少睏倦。甚者生化之源不足,可面色蒼白無華,陽氣不布,故手足不溫。若導致腎陽亦虛,則腰膝無力,終至腎氣不能攝納,呃聲斷續而病轉嚴重。舌淡苔白,脈象沉細弱,爲陽衰氣弱之徵。[8][8]

3.8.2.1.3 治法

溫補脾胃,和中降逆[8]

溫補脾胃,降逆止呃[8]

3.8.2.1.4 胃陽虛型呃逆的方藥治療

理中丸[備註]理中丸(《傷寒論》):人蔘白朮乾薑炙甘草吳茱萸丁香爲主方。方中人參、白朮甘草甘溫益氣乾薑扶陽溫中;吳萸、丁香溫胃透膈以平呃逆。另可加刀豆子溫中止呃。若呃逆不止,心下痞硬,可合用旋復代赭湯[備註]旋復代赭湯(《傷寒論》):旋復花代赭石人蔘半夏炙甘草生薑大棗以重鎮和中降逆。如腎陽亦虛,見形寒肢冷,腰膝痠軟,舌質胖嫩,脈象沉遲者,可加附子肉桂溫腎助陽。如兼有食滯,可稍佐陳皮麥芽之類以理氣化滯。若中氣大虧,呃聲低弱難續,食少便溏,體倦乏力,脈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備註]補中益氣湯(《脾胃論》(《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李東垣醫書十種》摘出)):人蔘黃芪白朮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8]

3.8.2.1.5 胃陽虛型呃逆鍼灸治療
3.8.2.1.5.1 方一

虛證關元氣海足三裏[8]

3.8.2.1.5.2 方二

[8]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經穴爲主。取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中脘脾俞胃俞氣海

隨證配穴腰膝痠軟發涼已見腎陽虛象者,加灸關元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加灸。

方義: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胃募穴中脘、脾胃背俞穴,以健補脾胃。灸氣海益氣助陽。

3.8.2.1.5.3 方三

處方天突 內關 足三裏 中脘

方義:天突任脈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手厥陰心包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呃; 足三裏足陽明胃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氣

隨證配穴脾胃虛寒-脾俞胃俞

操作:毫針刺,虛用補法,可灸,實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3.8.2.1.6 胃陽虛型呃逆的飲食療
3.8.2.1.6.1 推薦食材

豆蔻乾薑花椒山藥韭菜飴糖[8]

3.8.2.1.6.2 推薦食療

[8]

1.豆蔻粥(《聖濟總錄》):肉豆蔻1枚,去殼,研末,粳米100g。粳米煮粥,熟後下肉豆蔻末,攪勻頓服

2.韭菜汁(《丹溪心法》):韭菜汁60g,牛乳1盞。上用生薑汁,和勻,溫服

3.大建中湯(《金匱要略方論》):人蔘9g,乾薑5g,花椒3g,飴糖18g。前三味藥水煎取汁,加入飴糖溶化後服。

3.8.2.2 胃陰不足

呃逆·胃陰虛證(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stomach yin deficiency[8])是指胃陰不足,胃失和降,以呃聲短促而不得續,口乾咽燥,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或食後飽脹,大便乾結,舌紅,苔少幹,脈細數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8]

3.8.2.2.1 症狀

呃聲急促而不連續,口乾舌燥,煩躁不安,不思飲食,或食後飽脹,大便乾結,舌質紅而幹或有裂紋,脈象細數[8][8]

3.8.2.2.2 證候分析

津液不足,胃失濡養,失於和降:由於熱病傷胃陰,胃失濡潤,難以和降,故呃聲急促。氣逆無力,故不連續發作。虛熱內擾,液耗津傷,所以口乾舌燥,煩躁不安。舌質紅幹或有裂紋,脈象細數,亦屬津液虧耗之徵。[8][8]

3.8.2.2.3 治法

生津養胃止呃[8]

和胃降逆滋陰養胃[8]

3.8.2.2.4 胃陰不足型呃逆的方藥治療

益胃湯[備註]益胃湯(《溫病條辨》):沙蔘麥冬生地黃玉竹冰糖枇杷葉石斛柿蒂等以降逆止呃。方中沙蔘麥冬、生地、玉竹滋養胃陰,是爲甘寒生津之法。加石斛可增強養陰之功,又加枇杷葉柿蒂以和降肺胃而平呃逆。如胃氣大虛,不思飲食,則合用橘皮竹茹湯[備註]橘皮竹茹湯(《金匱要略方論》):人蔘橘皮竹茹甘草生薑大棗益氣和中。[8]

3.8.2.2.5 胃陰不足型呃逆鍼灸治療
3.8.2.2.5.1 方一

虛證關元氣海足三裏[8]

3.8.2.2.5.2 方二

[8]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穴爲主。取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胃俞中脘太溪

隨證配穴:不思飲食者,加太白下脘

刺灸方法:針用補法

方義:前四穴如前所述。取胃的募穴中脘,與胃俞相配乃俞募配穴,以益胃氣,生津濡潤。更配足少陰經之原穴太溪,以滋陰生津

3.8.2.2.6 胃陰不足型呃逆的飲食療
3.8.2.2.6.1 推薦食材

山藥玉竹石斛、梨、葡萄西瓜[8]

3.8.2.2.6.2 推薦食療

[8]

1.山藥玉竹白鴿湯(《食療本草學》):白鴿1只,山藥玉竹麥門冬各15g。將白鴿取肉切小塊,與後三者同加水煎湯至肉熟。飲湯食鴿肉

2.五味枸杞飲(《攝生衆妙方》):五味子枸杞子冰糖各50g。五味子置紗布袋內,與枸杞子加水1000mL,煮取800mL,加入冰糖代茶飲

3.石斛花生米(《中國藥膳學》):鮮石斛50g,花生米500g,食鹽6g,大茴香3g,山柰3g。石斛切成:1cm長的節,鍋內加清水,併入食鹽大茴香、山奈、石斛,待鹽溶化後,倒入花生米,燒沸後文火煮約1.5小時,至花生米入口成粉質。

3.8.2.3 脾腎陽虛

呃逆·脾腎陽虛證(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8])是指脾腎陽虛,胃失和降,以呃聲低長,氣不接續,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熱喜按面白少華,食少睏倦,腰膝無力,氣怯神疲,手足不溫,舌淡,苔薄白,脈細弱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8]

3.8.2.3.1 症狀

呃聲低長,氣不接續,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熱喜按面白少華,食少睏倦,腰膝無力,氣怯神疲,手足不溫,舌淡,苔薄白,脈細弱[8]

3.8.2.3.2 脾腎陽虛呃逆鍼灸治療

虛證關元氣海足三裏[8]

3.9 呃逆的其他療法

3.9.1 術後呃逆的治療

術後呃逆可用六味地黃湯加味治療,並認爲持續呃逆者,爲淤血阻絡,而用血府逐淤湯治療。

3.9.2 單方驗方

生薑嚼服治療,砂仁嚼服及生薑汁蜂蜜共調治等,均能取得一定療效。

人在餐飯時,偶然噎塞,格忒不休,單臂上舉,同時頭向不舉之側稍轉,則食道立即通暢,而呃逆之氣,遂之舒降[9]

3.9.2.1 刺法

針刺療法目前國內報道較多,如分別針刺少商穴、迎香穴、雙側膈俞穴,1次有效率可達90%以上,也可同時針刺足三裏三陰交、配內關太沖穴,緩解率可明顯提高。

3.9.3 耳針法

方一:

以膈、胃、下腳端、肝、脾等穴爲主,在穴區找壓痛點強刺激。頑固性呃逆,可埋皮內針[9]

方二:

取胃 賁門 食道 交感毫針刺,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亦可撳針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貼壓,每3~5日更換1次。

方三:

耳中神門皮質下、胃、脾、肝。每次選2~3穴。在穴位範圍內找壓痛點,中等刺激留針30min。頑固性呃逆,可用埋皮內針法。[9]

3.9.4 穴位注藥療法

①用5ml注射器,7號針頭,抽取維生素B1100mg及維生素B650mg,垂直刺內關穴,有針感後,回抽無血即快速注藥,每穴注射2ml,無效者於2h後重復1次,有效率達95.83%。

②5ml注射器抽取阿托品0.5mg後,用7號針頭垂直刺足三裏穴1.5cm~2cm,經強激刺病人感到酸脹後,緩注0.25mg,同法再於另一側足三裏穴,有效率可達90%。

③同上述方法還可用維生素K3普魯卡因異丙嗪藥物注射,亦多能收到良好效果。

3.9.5 艾灸

可用按中脘關元然後膻中穴的順序,每穴溫和施灸15min,1次/d,此法1次治癒率爲69%,重複艾灸一週內治愈率達100%。

3.9.6 推拿療法

[9]

選穴:攢竹列缺缺盆膈俞

操作方法

攢竹:雙拇指按壓雙側攢竹穴,持續2分鐘。在按壓時,患者還可能再呃逆一次,但一會兒就會好。操作一定要夠2分鐘。

列缺:用拇指點按一側的列缺穴,約2分鐘,要用力,使局部有脹痛感覺

缺盆:用食指或中指彈撥一側缺盆穴內側,以感到向胸部竄麻爲宜,一般只需要彈撥一下。

膈俞:用拇指按壓背部的膈俞穴或者附近的壓痛點,持續2分鐘。

3.9.7 刺鼻取嚏法

以草刺鼻嚏作而呃逆已。適用於呃逆輕症或用作輔助治療,以加強鍼灸療效。[9]

3.9.8 大驚法

突然驚嚇患者,適用於情志因素而患病者。適用於呃逆輕症或用作輔助治療,以加強鍼灸療效。[9]

3.9.9 控制呼吸

捏住患者鼻子,摒氣2min。適用於呃逆輕症或用作輔助治療,以加強鍼灸療效。[9]

3.9.10 飲溫水法

飲服溫熱開水。適用於呃逆輕症或用作輔助治療,以加強鍼灸療效。[9]

3.9.11 壓眼法

按壓眼球至酸脹程度。適用於呃逆輕症或用作輔助治療,以加強鍼灸療效。[9]

3.9.12 按壓攢竹穴法

兩手拇指按壓雙側攢竹穴,由輕到重,持續3~5min。適用於呃逆輕症或用作輔助治療,以加強鍼灸療效。[9]

3.9.13 掌壓天宗穴法

用手掌按壓天宗穴,按壓5min左右。適用於呃逆輕症或用作輔助治療,以加強鍼灸療效。[9]

3.9.14 指壓天突穴法

拇指按壓天突穴,由輕到重,指端稍向下用力,患者自覺有酸脹感,並憋氣,約1min左右起手。適用於呃逆輕症或用作輔助治療,以加強鍼灸療效。[9]

3.9.15 按壓翳風穴法

用手指重力按壓雙側翳風穴,使局部產生較強的酸脹感。適用於呃逆輕症或用作輔助治療,以加強鍼灸療效。[9]

3.10 呃逆患者飲食建議

呃逆患者宜少食多餐,宜食用清淡蔬菜,可促進消化,緩解呃逆[9]

呃逆患者忌生冷、刺激性食品[9]

如需進行食療,應以和胃降逆止呃爲治療原則,進行辨證食療[9]

3.11 呃逆的預後

呃逆見於危重病後期正氣虛敗,呃逆不止,飲食不進,出現虛脫傾向者,預後不良[9]

3.12 醫案

彭××,診斷爲潰瘍病,行胃大部分切除術後,麻醉尚未完全甦醒即發生嚴重的呃逆,每分鐘20餘次,嚴重影響呼吸,當即施行鍼刺。取膈俞脾俞合谷足三裏等穴,留針不到3min,呃逆完全消失,呼吸隨即恢復正常,回病室後,未見覆發。(鍼灸學簡編

王某某,男,48歲。呃逆7天。7天前過食乾飯後出現呃逆,聲音洪亮求診於急診科,3天不效,又住入呼吸科,曾用氯丙嗪苯妥英鈉利多卡因等,療效不顯。呃逆頻頻,煩躁不安,口乾口苦,納差,噁心嘔吐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黯紅,苔黃,脈滑數。用上法治療,第1天推拿呃逆即止,停止治療而復發;第2天治療後呃逆間隔時間延長,聲音變小,精神好轉,無煩躁;第3天治療後呃逆不作。之後患者又恐呃逆復發而鞏同治療2天,滿意而歸。[9]

3.13 注意事項

(1)情緒不好會引發呃逆呃逆經久不愈使患者躁煩惱,這又會加重膈肌痙攣。因此,對患者來說,保持,心情舒暢顯得十分重要。[9]

(2)進食適量生冷食品,包括生拌冷菜及水果。煎炸難消化的食品不宜多喫。食量以無飽脹感爲好,餐次可增加。[9]

(3)刀豆生薑荔枝枇杷飴糖麥芽糖)等食物有溫胃通氣止呃作用,受寒者可適量選喫。保持大便通暢。[9]

3.14 文獻摘錄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噦逆論證》:“大率胃實即噫,胃虛則噦,此由胃中虛,膈上熱,故噦。”

景嶽全書·呃逆》:“然致呃之由,總由氣逆氣逆於下,則直衝於上,無氣則無呃,無陽亦無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氣也……然病在氣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則一曰寒呃,二曰熱呃,三曰虛脫之呃。”

《醫部全錄·呃門》陳夢雷注:“陽明受谷氣,欲從肺而達表,肺氣逆還於胃,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爲噦。以草刺鼻,取嚏以通肺,肺氣疏通,則谷氣得以轉輸而噦逆止矣。鼻氣不通而無息,則疾迎引之,連取其嚏也,大驚則肝心之氣分散,胃之逆氣,亦可從之而外達也。”

張氏醫通·呃逆》:“呃逆在辨寒熱寒熱不辨,用藥立斃。凡聲之有力而連續者,雖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堅,定屬火熱,下之則愈……其聲低怯而不能上達於咽喉,或時鄭聲,雖無厥逆,定屬虛寒。”

4 西醫·呃逆

呃逆膈肌痙攣,是由於迷走神經和膈神經受到刺激後,使膈肌產生間歇性的收縮運動,以喉間呃道連聲,聲短而頻,令人不能自制爲主要臨牀表現,持續時間不定。正常人可在飲水、進食、飲酒後,受到冷的刺激激動興奮等情況下突然發生呃逆,但一般都較輕微,不治療也可自愈。當呃逆頻繁或持續發作時,應多考慮是在各種病理情況下發生的,僅有少數是功能性的或稱爲神經呃逆。如患者呃逆連續發作數天不能停止,並影響休息或睡眠時,可稱之爲頑固性呃逆

常見於現代醫學胃腸神經官能症胃炎、胃擴張、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腸、腹膜、縱膈、食管等疾病引起的膈肌痙攣,在一些急、慢性疾病中或大病後期突然出現呃逆,多爲病趨危重的預兆。

4.1 疾病名稱

呃逆

4.2 英文名稱

hiccough

4.3 別名

diaphragmatic spasm;hiccup;pseudoglottic myoclonia;pseudoglottic myoclonus;singultation;singultus;spasm of diaphragm;打嗝膈肌痙攣假性聲門肌陣攣打呃

4.4 ICD號:J98.6

4.4.1 分類

呼吸科 > 膈肌疾病

4.4.2 病因

正常人也可因進食過快、進食刺激性食物和吸入冷空氣而產生呃逆。多數可於短時間內停止,嚴重的腦部疾病、尿毒症、胸腹疾病亦可引起呃逆。部分胸、腹腔手術後病也可出現呃逆現象。

4.4.3 病機

炎症等病變直接侵犯膈神經導致呃逆外,其餘疾病引起呃逆的機制尚不太清楚。

4.4.4 呃逆的臨牀表現

臨牀上呃逆是一種症狀,引起呃逆的原因很多,如平常進食過快,進刺激性食物和吸入冷空氣等產生呃逆,輕者間斷打嗝,重者可連續呃逆嘔逆腹脹腹痛,個別小便失禁等。

4.4.5 呃逆的併發症

併發症少見。

4.4.6 實驗室檢查

一般血象正常。

4.4.7 輔助檢查

X線胸片未見異常。

4.4.8 診斷

呃逆診斷多不困難,主要問題在於排除是否繼發於某些器質性病變。胸、腹部X線檢查B超檢查可能提供診斷。

4.4.9 鑑別診斷

應與腦部疾病、尿毒症、胸腹部腫瘤等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呃逆相鑑別。

4.4.10 呃逆的治療

正常人發生呃逆多數不需特殊治療可自行停止,對持續時間長不緩解的病人可試行以下方法

4.4.10.1 藥物療法
4.4.10.1.1 一般療法

呃逆持續時間長不緩解的病人可試行屏氣、飲冷開水或採用重複呼吸等方法多可停止呃逆

4.4.10.1.2 按摩指壓法

治療者雙手拇指按壓患者側眼眶上,相當於眶上神經處,以患者耐受爲限雙手拇指交替旋轉2~4min,並囑患者間斷屏氣,常收到較好效果;也可按摩膈中穴10min;有人報道用拇指、示指捏壓患者中指兩側,多於2~3min即可見效。

4.4.10.1.3 擊法

患者坐位或站立位,醫者立其背後,將手指伸直,五指併攏,腕部伸直,用手掌根部趁其不備時,擊打背部膈愈和胃俞穴,左、右各擊1~2掌。

4.4.10.2 藥物療法
4.4.10.2.1 華蟾素

取2.4ml每天2~3次肌注,一般注射1~2次後呃逆即可減輕,2~3天內多可停止。

4.4.10.2.2 利多卡因

首次將100mg利多卡因加入莫菲管中靜滴,然後用10%葡萄糖500ml加入利多卡因500mg,30~40滴/min維持靜滴,半h後效果不佳者,可再從莫菲管中加入100mg,待呃逆控制後,維持1~2天,總有效率可達95.8%。

4.4.10.2.3 東莨菪鹼

0.3mg~0.6mg,每6~12小時肌注1次,直至呃逆停止爲止,多數病人於3~7天內停止。

4.4.10.2.4 其他藥物

目前尚有人用肌注氯丙嗪、甲氧氯普氯普胺胃復安)、地西泮及苯妥英鈉等藥緩解呃逆

4.4.10.3 體外膈肌起搏治療

方法:以中等量刺激每分鐘9次,每次治療30~50min,直至呃逆停止,亦有病人需連續數天治療方愈者。

對於繼發於其他器質性疾病呃逆,則應針器質性疾病進行病因治療。

4.4.11 預後

一般良好。

4.4.12 呃逆的預防

1.積極治療原發病如腦部疾患、尿毒症等。

2.避免飽餐、酗酒和刺激飲食。

4.5 ICD號:R19.8

4.5.1 分類

消化科 > 消化系統症狀

4.5.2 病因

4.5.2.1 神經系統病變

(1)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如腦炎、腦膜炎、腦腫瘤腦積水腦血管病變等。當病變波及延髓時較易發生呃逆

(2)脊髓病變:如脊髓炎、頸髓病變或脊髓癆併發膈危象。

(3)周圍神經病變:呃逆主要因迷走神經與膈神經受到刺激所致。消化系統多種病變、胸腔與縱隔疾病等均是引起呃逆的常見病因

橫膈以下腹腔內病變:

A.常見於各種原因導致的胃擴張或胃脹氣。

B.胃、腸麻痹

C.幽門梗阻

D.腸梗阻或腸脹氣。

E.肝曲或脾曲綜合徵,即結腸肝曲或脾曲高度脹氣。

F.手術後高度腹脹。在膽囊術後、胃腸術後、前列腺膀胱術後發生呃逆較多見。

G.肝膿腫膈下膿腫肝癌

H.膽囊炎膽石症

I.瀰漫性腹膜炎

J.大量腹水橫膈抬高等。

橫膈以上胸腔內病變:多見於:

A.肺、支氣管胸膜疾病,如下葉肺炎、滲出性胸膜炎、支氣管擴張等。

B.縱隔腫瘤

C.食管賁門腫瘤

D.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

E.急性肺動脈栓塞

F.降主動脈瘤等。

G.胸腔內大手術後。

橫膈本身病變:多見於膈胸膜炎、先天性膈疝食管裂孔疝等。

4.5.2.2 全身性或中毒性疾病

呃逆可見於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敗血症、急性重症胰腺炎傷寒中毒性痢疾等;在急性酒精中毒,強酸、強鹼中毒尿毒症者也可引起呃逆;少數糖尿病併發胃輕癱時也可引起呃逆

4.5.2.3 癔症神經呃逆

多見於吞氣症(神經噯氣)者,常因連續吞嚥空氣後,可隨意表現爲呃逆的動作。

4.5.3 病機

呃逆發生機制較爲複雜。呃逆的產生無疑是一種神經反射活動,其低級反射中樞一般位於第3、第4節頸髓(但仍受到延髓呼吸中樞控制),刺激衝動的傳入多來自膈神經迷走神經感覺纖維呃逆發生除了神經反射以外,還必須有呼吸肌的參與才能完成,膈肌、肋間肌等呼吸肌的陣發性痙攣、收縮是起協同作用的重要因素。

4.5.4 呃逆的臨牀表現

呃逆時伴有聲帶閉合,所以常常產生一種特殊的聲音,一聽到這種聲音就可判斷呃逆所致。

4.5.5 實驗室檢查

如考慮呃逆系因全身性感染中毒尿毒症引起時,則應行相應的實驗室檢查,例如疑爲敗血症時應行血液分析、血培養或骨髓培養等檢查尿毒症時應行腎功能檢查等。

4.5.6 輔助檢查

4.5.6.1 上消化道鋇餐檢查

可觀察食管賁門、胃及十二指腸有無炎症、擴張、狹窄、潰瘍腫瘤性病變,有無食管裂孔疝賁門失弛緩存在,對呃逆病因診斷常有重要的幫助。

4.5.6.2 胸、腹部平片

X線胸片可觀察有無支氣管、肺及縱隔病變;腹部平片可觀察有無腸腔高度脹氣(包括結腸肝曲和脾曲)、有無腸梗阻表現、橫膈上下有無異常等。

4.5.6.3 胃鏡檢查

呃逆病因不明確,行胃鏡檢查是必不可少的,與鋇餐檢查比較,內鏡檢查對疾病的診斷價值更高。

4.5.6.4 腹部B超檢查

懷疑呃逆膽石症膽囊炎肝膿腫肝癌等肝膽病變引起者,應首選B超檢查B超對這些病變的診斷可提供重要信息或診斷依據。

4.5.6.5 CT或MRI檢查

如考慮呃逆是系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所致,則應及時行顱內CT或MRI檢查,以確定病變部位或性質。如胸部或腹部病變在其他檢查仍不能明確診斷時,也可行CT、或MRI檢查,以進一步協助診斷。

4.5.7 診斷

由於引起呃逆病因甚多,所以對其病因診斷應根據病史、臨牀表現、體檢,並結合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和其他輔助檢查來完成。

詳細詢問病史,瞭解呃逆發生的誘因、頻率、持續時間,是否影響進食或睡眠,既往呃逆發作狀況等甚爲重要。如患者多年來經常有呃逆發作,無須治療或經一般對症治療呃逆即可停止,多提示呃逆系飲食不當、胃腸道脹氣或神經性因素所致;如果呃逆正在胸、腹部大手術後發生,多提示呃逆系因胃腸麻痹、脹氣或膈肌受到刺激所致;如果白天呃逆頻繁發作也無其他症狀伴隨,夜間並不影響睡眠睡眠呃逆可停止發作),則多爲神經性因素所致;若患者呃逆的同時伴隨有劇烈頭痛噁心嘔吐症狀,且伴有病理性神經反射,則多提示呃逆中樞神經系統病變所致;如呃逆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難胸痛症狀,應考慮有肺、支氣管或縱隔病變;呃逆同時伴有反酸、胸骨後燒灼感、上腹部疼痛噁心嘔吐、進食梗阻感等,應考慮到呃逆系因消化性潰瘍胃癌反流性食管炎賁門癌食管癌食管裂孔疝或肝、膽道病變所致。因此,經詳細詢問病史,認真的體檢之後,多數患者呃逆可大致明確其病因

4.5.8 鑑別診斷

根據長期的臨牀觀察,引起呃逆最常見的病因依次是多種原因所致的胃腸道擴張、脹氣、蠕動減弱或麻痹,腹腔內膽囊、膽管、肝臟術後或胃腸手術、前列腺術後。此外,神經呃逆也不少見。而胸腔內疾病、橫膈本身疾病、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及全身性或中毒性疾病導致的呃逆均較少見。因而在鑑別診斷上重點應注意以下各種疾病。

4.5.8.1 食管、胃、十二指腸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賁門癌、多種原因引起的胃瀦留、胃擴張或胃腔狹窄(包括幽門梗阻、皮革胃、胃竇癌等)都可導致呃逆發生。根據這些病變的臨牀表現,結合上消化道鋇餐或胃鏡檢查即可明確診斷。

4.5.8.2 腸道疾病

腸梗阻、腸麻痹時可發生呃逆。根據腹痛特點及伴隨的噁心嘔吐、不排便、不排氣、腸鳴音高亢等表現,再結合X線平片檢查腸梗阻、腸麻痹、腸高度脹氣的診斷常無困難。

4.5.8.3 膽道與肝臟疾病

膽石症膽囊炎、膽管炎、急性重症胰腺炎胰腺癌肝膿腫肝癌等疾病,根據這些疾病的疼痛特點、疼痛部位,及噁心嘔吐畏寒發熱黃疸症狀、體徵,再結合B超或CT、MRI等檢查可確立診斷。

4.5.8.4 腹腔、盆腔內臟器官手術後

包括膽道、肝臟及胃腸手術,前列腺膀胱手術,女性盆腔手術等。呃逆在這些疾病手術後發生者,系提示手術後可能導致了腸麻痹、腸脹氣,或因炎症、手術本身刺激了膈神經所致,診斷常易成立。

4.5.8.5 神經呃逆

神經呃逆係一種常見的消化功能性疾病,女性較多見,發病常與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或焦慮等因素有關。多數患者性格內向,思想不開朗,易生悶氣。其主要臨牀表現是頻繁的呃逆噯氣),這種呃逆常受主觀意識控制,在醫務人員面前或人多的場合,其呃逆可頻繁發作,而在分散其注意力或單獨一人時,呃逆可減輕或終止,雖有呃逆但不影響睡眠(即睡眠時無呃逆現象)。由於頻繁的呃逆,其結果是將大量的空氣吞入胃內,所以患者常感腹脹加重,少數患者吞入的大量氣體可隨胃腸蠕動而進入腸道,因結腸肝曲或脾曲位於結腸的最高位,所以氣體積聚於肝曲或脾曲,重者可導致左、右上腹部的隱痛與膨脹感,稱之爲肝曲綜合徵或脾曲綜合徵。當影響到膈肌時可加重呃逆神經呃逆尚無特異性診斷方法。若上消化道鋇餐、胃鏡及B超、CT等多種檢查無器質性病變存在,而心理治療、鎮靜、抗憂鬱對症治療可緩解呃逆時,對診斷神經呃逆有幫助。

4.5.8.6 胸腔內病變

如多種肺及支氣管病變、縱隔病變等均有其特徵性的症狀與體徵,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結合X線胸片或胸部CT、MRI等檢查常可明確診斷。

4.5.8.7 顱內病變

各種病因所致的腦炎、腦膜炎腦血管病變及腦腫瘤等顱內病變,一般都有其特徵性的臨牀表現,如頭痛噁心嘔吐腦膜刺激徵等,結合顱腦CT等檢查,診斷常無困難。

4.5.9 呃逆的治療

只有當明確了呃逆病因及其發生機制之後,才能針對不同的病因採取不同的治療措施。例如胃腸道、膽道等腹腔內手術之後患者發生頻繁的、不能終止的呃逆,其原因主要是腹部高度脹氣、腸麻痹炎症、機械性刺激膈肌所致,此時的治療主要是採取減輕或消除腹脹、增加腸蠕動、減輕炎症等措施,經積極治療後呃逆常可逐步停止發作。又例如,經詢問病史、認真的體格檢查、有關的實驗室或特殊檢查均無異常,結合呃逆發作的特點,在排除了多種器質性病變之後,可確定患者呃逆的原因主要是精神因素所致(亦稱神經性或癔症呃逆),則治療主要是針對患者的發病誘因做耐心的心理治療,並再輔以鎮靜藥或抗憂鬱劑治療,常可獲得滿意的療效。對於輕度或短暫發作的呃逆,一般無須治療,常可自然停止發作。少數患者呃逆發作頻繁、持續時間長(連續不斷呃逆數天者),嚴重影響患者飲水、進食與睡眠,並導致患者精神緊張,甚至有一定的恐懼感,對這種頑固性呃逆,在治療上除積極尋找發生呃逆病因外,可試用以下治療措施。

4.5.9.1 機械方法

(1)讓患者深吸一口氣後憋住氣,並用力做呼氣動作(腹部用力鼓起,但不要將空氣呼出),持續10多秒鐘後再將氣體呼出,此法可反覆多次進行。

(2)用棉籤或壓舌板、筷子等物刺激咽後壁或齶垂,誘發患者出現噁心嘔吐動作,有時可反射性的使呃逆突然停止。

4.5.9.2 藥物治療

應初步判斷嚴重或頑固性呃逆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礎上採取不同的藥物治療。

(1)應用胃腸促動力藥:如考慮呃逆系胃腸高度脹氣或腸麻痹引起,可應用促胃動力劑。此類藥物多潘立立酮(商品名:嗎丁啉)、莫沙必利(商品名:加斯清、瑞琪等)、依託必利及三甲氧苯丁氨酯(商品名:舒麗啓能)等,可酌情選用。當胃腸內積聚的大量氣體排出體外後呃逆可逐漸緩解。

(2)應用抗分泌藥及胃腸黏膜保護劑:如呃逆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潰瘍上消化道炎症潰瘍性病變所致,則可選用抗分泌藥及胃腸黏膜保護劑治療。前者可選用H2受體拮抗藥,包括西米替丁(商品名之一: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商品名之一:高舒達),也可選用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商品名有:洛賽克奧克、奧美等)、蘭索拉唑達克普隆)、泮托拉唑雷貝拉唑(商品名:波利特)。黏膜保護劑可選用鋁碳酸鎂(商品名:達喜、威地美)、硫糖鋁米索前列前列醇(商品名:喜克潰)、鉍製劑(商品名:果膠鉍比特諾爾等)、複方三硅酸鎂蓋胃平)或十六角蒙脫石思密達)等。

(3)應用哌甲酯(哌醋甲酯)注射液,商品名爲利他林或利太林(Ritalin):肌內注射或靜脈推注,也可靜脈滴注。該藥是作用較弱的呼吸中樞興奮劑,對多數頑固性呃逆患者,不論是何種病因所致,經Ritalin治療後呃逆可得到暫時緩解或減慢發作的頻率,或延長兩次發作的間隔時間等,少數患者應用後可終止發作。這種效果已被多數呃逆患者治療後得到證實。但其治療機制尚未完全明瞭,推測可能系Ritalin在興奮呼吸中樞後,再反射性的抑制呃逆發作的反射弧,也可能是Ritalin促進了腦幹網狀結構上行激活系統去甲腎上腺上腺上腺素、多巴胺5-羥色胺等遞質釋放有關。常用劑量爲20mg肌注,無效時可間隔4~6h重複1次,如2~3次注射後呃逆仍不能終止,一般不宜再繼續肌肉內使用。靜脈應用的效果優於肌內注射,方法爲20mg加入生理鹽水10ml緩慢靜脈推注;推注過程中如呃逆突然終止,即可停止推注(有些患者可表現爲欣快感)。在推注過程中呃逆未能終止,而患者無任何不適時,可將藥液繼續推完。也可採用靜滴方法,將40mg哌甲酯(利他林)加入50~100ml生理鹽水中,滴速可稍快,並嚴密觀察病人反應,一旦呃逆終止,則應停止滴注。遇有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變者,應慎用或禁用。

(4)應用利多卡因氯丙嗪靜脈滴注治療:對於少數頑固性呃逆患者,暫不能確定其病因,在上述多種方法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應用利多卡因氯丙嗪靜脈滴注治療,目的是終止呃逆反射弧,並解除膈肌、呼吸肌的持續性痙攣收縮,常可取得較好效果。方法葡萄糖生理鹽水100ml中加入利多卡因100mg,緩慢靜滴,並嚴密觀察病情及心率及節律變化,當呃逆停止時即可停藥。如滴完後呃逆仍未終止,則間隔4h後可重複滴注1次,若2次都無效,則不再應用利多卡因。也可採用氯丙嗪25~50mg加入葡萄糖生理鹽水100ml中緩慢靜滴,並嚴密觀察病情及血壓變化,呃逆一旦終止即可停藥,無效時可間隔4~6h後再重複滴注1次,若2次無效則應停止滴注。

(5)鍼灸或中草藥治療:臨牀實踐證明,某些頑固性呃逆患者,經鍼灸耳針或中草藥治療後呃逆可終止或減輕。

4.5.10 預後

一般良好。

4.5.11 相關藥品

多潘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氧、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鋁碳酸鎂碳酸鎂硫糖鋁米索前列醇複方三硅酸鎂三硅酸鎂蒙脫石、哌甲酯、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多巴胺利多卡因氯丙嗪葡萄糖

治法  理氣化痰和胃止呃。

5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
  4. ^ [4]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5. ^ [5]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6. ^ [6]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9-61.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1.
  8. ^ [8]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9. ^ [9]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