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樣接觸性皮炎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ín bā liú yàng jiē chù xìng pí yán

3 疾病概述

淋巴瘤樣肉芽腫病於1972年由Liebouw首先報告,是一種原因不明的系統性疾病,表現爲壞死性肉芽腫血管炎,病死率高,可達60%,通常在出現症狀後的14個月內死於泛發性肺部疾病和繼發性感染

最初認爲本病是一種良性或淋巴瘤前期病損,但近年的研究表明,其病變組織中的異型淋巴細胞表達T細胞分化抗原,例CD3、CD4等,同時也有T細胞分化抗原的丟失,如CD1、CD5及CD8等。並有T細胞受體β鏈(CβlCβ2)基因重排,表明該病病變組織中存在T細胞克隆性增生,因此提出了淋巴瘤樣肉芽腫病可能是淋巴瘤異型的問題,但尚未定論。

4 症狀體徵

該病好發於中、青年男性,男女之比約爲1.7∶1,發病年齡7~85歲,平均48歲。除上呼吸道受累外,約50%有肺部損害,表現爲咳嗽咳痰氣促胸痛,常伴發熱、不適、體重減輕、肌痛和關節痛。20%~30%有中樞和周圍神經受累,出現精神錯亂、共濟失調癲癇、顱神經障礙感覺異常等。屍檢發現腎、肝、脾、淋巴結腎上腺心臟消化系統也可受累。

約40%~50%的患者皮膚損害,可發生於病程中的任何時期,主要爲紅色浸潤斑塊,皮下或真皮結節,偶見潰瘍斑丘疹及紅斑,可累及體表任何部位,也可泛發全身,常對稱性分佈。約有12%患者最終發展成惡性淋巴瘤

5 疾病病因

原因不明的系統性疾病。

6 病理生理

真皮內尤以真皮深層血管附屬器周圍可見多形性細胞浸潤,包括淋巴細胞漿細胞組織細胞及少許嗜酸性粒細胞,其中淋巴細胞可見異型改變,核大、深染、形態不規則,可有不典型分裂象。浸潤細胞可破壞血管,深入至皮下引起脂膜炎和竈狀脂肪壞死。出現異物巨細胞反應和多種炎細胞浸潤血管炎炎症少的部位更明顯,主要侵犯細動脈血管內皮細胞腫脹,腔內血栓形成,管壁有纖維素變性及炎細胞浸潤浸潤中可見上述異型淋巴細胞浸潤內皮膚附屬器常被破壞。少數病例真皮內可見少量上皮樣細胞和多核巨細胞

肺部浸潤主要有小淋巴細胞漿細胞和不等量的異型淋巴細胞。異型淋巴細胞胞質豐富,有泡狀核及嗜鹼性核仁炎症侵犯血管壁,並瀰漫於間質內,有壞死,核分裂象明顯。腎損害主要爲腎間質浸潤血管炎中樞神經損害亦爲壞死血管炎異型淋巴細胞浸潤

7 診斷檢查

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特殊發現,偶見貧血血沉快,白細胞增加或肝酶輕度增高。肺部病變可見胸部X線的改變,表現雙肺中、下野及周邊有多發結節狀陰影,肺門淋巴結一般不增大。

確定本病的依據是肺部肉芽腫性血管炎血管炎血管中心性和血管破壞性,由異型淋巴細胞漿細胞組織細胞組成,而不是白細胞碎裂性改變,並結合其它臨牀表現考慮。應與下列疾病鑑別:

(一)Wegener肉芽腫  侵犯上呼吸道,腎臟腎小球腎炎改變,浸潤細胞中多爲巨細胞而無異型細胞

(二)鼻部和鼻型NK/T細胞淋巴瘤  主要侵犯鼻、鼻竇及上呼吸道,雖然異型淋巴細胞浸潤,但無典型血管炎改變。

(三)過敏性肉芽腫病  本病先有 哮喘,真皮內可見柵狀肉芽腫改變,無細胞學異常。

8 治療方案

早期侷限性良性淋巴細胞血管炎及肉芽腫對治療的反應好。目前通常用中等至大劑量皮質類固醇系統治療,苯丁酸氮芥可使大多數患者緩解,但仍有發展成淋巴瘤者。

淋巴瘤樣接觸性皮炎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