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毒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dú

2 全國中草藥彙編》:蜂毒

2.1 拼音名

Fēnɡ Dú

2.2 來源

爲工蜂腹部末端螫刺腺體內的有毒液體。

2.3 性狀

淺黃色透明液體,比重1.1313,PH5.5。

2.4 性味

辛、苦,平。

2.5 功能主治

祛風溼,止疼痛。用於風溼性關節炎,腰膝痠痛坐骨神經痛

2.6 用法用量

每用1~5個蜂。捉到蜜蜂后,輕捏頭部,然後迅速放於患處,將蜂尾貼於皮膚,使之刺螫,立即感到疼痛,此時蜂毒隨螫針注入皮膚內,約1分鐘,將蜂彈去,拔出螫刺。此時螫處呈現出一小腫包,約指甲大小,20分鐘後,局部紅腫、發熱,有舒適感。一般24小時後作用消除,患處恢復常態。第二日或隔日再行刺螫。

2.7 注意

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防治中毒現象發生

2.8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3 《中華本草》:蜂毒

3.1 出處

出自《吉林中草藥》;1.《蜂蜜蜂毒的醫療性能》:蜂毒治療前先將局部皮膚用溫水和肥皂洗淨,但勿用酒精揉擦, 蜜蜂螫刺後即飛走,其螫針和螫刺器留下並繼續收縮數分鐘,直到毒囊排空爲止。因此,應待毒液全部注入傷口後再拔出螫針。螫刺器的收縮和停止收縮,可用肉眼看到。螫針取出後可塗上任何一種沒有刺激性的軟膏。施用蜂毒須接下述時間表進行:第一日用1只蜜蜂螫刺,第二日用2只,第三日用3只,至第四日用10只。這便

3.2 拼音名

Fēnɡ Dú

3.3 英文名

Bee Venom

3.4 別名

蜂毒

3.5 來源

藥材基源:爲蜜蜂科動力中華蜜蜂等的工蜂尾部螫刺腺體中排出的毒汁。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Apis cerana Fabr

採收和儲藏:現廣泛採用電刺激蜂毒法。取毒器由一個金屬絲制的柵狀電網下面繃一層薄膜。此取毒器與一控制器相連,控制器爲具有可調電壓的直流電源和一個電流斷續器組成的線路結構。取毒時將取毒器置於蜂箱門口。蜜蜂觸及電網就螫刺下面的薄膜而排毒,螫刺拔出後蜜蜂可繼續生活。蜂毒粘在膜的下面,乾燥成膠狀物,取下膜將蜂毒用水洗下即可。置陰涼乾燥處,密閉,避光,或將蜂毒製成注射劑用。

3.6 形態

1.中華蜜蜂,蜂羣由工蜂、蜂王及雄蜂組成。工蜂全體被黃褐色毛。頭略呈三角形。胸部3節。翅2對,膜質透明。足3對,有采集花粉的構造。腹部圓錐狀,有毒腺和螫針。腹下有蠟板4 對,內有蠟腺,分泌蠟質。蜂王體最大,翅短小,腹部特長,生殖器發達,專營生殖產卵。雄蜂較工蜂稍大,頭呈球形,尾無毒腺和螫針,足上無採貯花粉構造,腹無蠟板及蠟腺。

2.意大利蜜蜂,體似中華蜜蜂,但較之爲大。

3.7 生境分佈

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養殖。

3.8 性狀

性狀鑑別,新鮮蜂毒爲透明液體,具芳香氣,味苦。但室溫下很快乾燥成類白色或淡黃色結晶體,微透明而閃亮,氣微香,刺激性較強。

3.9 化學成份

1.蜂毒以大胡蜂Vespa mandarina Sm.毒性最強,蜜蜂次之。

2.蜂毒毒性成分有磷脂酶 A(Phospha-tidase A)、脫氫酶抑制因子及多肽類,其中亦含蟻酸等酸類,但非毒性中心成分;蜂毒又含組胺1.0-1.5%。

3.10 藥理作用

1.促腎上腺皮質激素作用大白鼠經蜂(意大利種)螫後,腎上腺維生索 C與膽甾醇含量均降低,兩者的降低有平行的趨勢,而以維生素 C降低較明顯,此作用與注射促皮質激素相似,1只蜜蜂的蜂毒螫入大自鼠,其效果約等於4個單位的促皮質激素作用。臨牀上蜂毒可治療風溼性關節炎、等麻疹支氣管哮喘等。對大鼠甲醛關節炎有治療作用,可能是由於蜂毒的有效成份通過垂體-腎上腺系統而發揮治療作用

2.對中樞神經系統作用 蜂毒2.5ml/kg給予小白鼠,可延長環己巴比妥、水合氯醛烏拉坦催眠作用;同劑量可以防止士的寧、菸鹼所引起的驚厥,但不能對抗五甲烯四氮唑所引起的驚厥

3.對循環系統的影響:蜂毒0.1的0.2ml/kg對貓、狗靜脈注射,可引起血壓下降及心跳加快,此毒素對末梢的M-膽鹼受體中樞的 N,膽鹼受體表現解膽鹼作用;並能防止乙酰膽鹼、氨甲酚膽鹼刺激迷走神經引起的降壓,但對金雀花鹼腎上腺素刺激交感神經所產生的血壓變化則無影響。除去蜂毒中的刺激部分(所得者稱Forgenin-及 Apicur),於在體兔耳灌流時使血管稍擴張,流出的液體可抑制離體蛙心;但靜膿注射於在位兔心並無影響,對阿托品處理後的家兔有升壓作用,並使家兔血溶解

4.對消化系統作用蜂毒製劑Melissin不增加消化液的量,但可減少食物引起的胃液分泌,活動減弱,此作用主要爲神經機制, 可用於胃分泌功能亢進的患者蜂毒可使離體大白鼠腸管張力增加,罌粟鹼解痙素 Spasmoly-tin可拮抗之,但阿托品則否。

5.其他作用蜂毒有鎮痛作用,可用於各種神經痛。並能抗菌,用1∶50000的蜂毒溶液抑制細菌生長。由於其提高機體防禦機能,可促進患病機體恢復。用於亞急性紅斑狼瘡 Forgenin與 Apieur對蛙運動神經末梢及家兔角膜有麻痹作用

3.11 毒性

蜂毒引起的毒性反應:1.局部反應:蜂螫機體後,引起疼痛、起泡、灼熱浮腫炎症反應蜂毒塗於完整皮膚上,不起任何作用,但對粘膜則引起顯着反應蜂毒進入胃腸道時,很快被酶分解而失去毒性,因此臨牀應用不宜口服。

2.全身反應:取決於蜂毒的量與機體的敏感性,蜂毒與蛇毒一樣,能傷害血管內皮,並引起大多數內服出血(解剖死於蜂毒之小白鼠),其1∶30O000表現溶血作用,並可引起毛細血管、小動脈和小靜脈的舒張,特別是內臟血管,此外還能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產生降壓。蜂毒神經系統的毒害,表現在動物發生陣發性痙攣及強直性痙攣,最後麻痹,呼吸停止而死亡。蜂毒半數致死量:小自鼠皮下注射18.3±0.92mg/kg,腹腔注射3±0.41mg/kg;大白鼠皮下注射31.5±6.7mg/kg,腹腔注射7.5± O.34mg/kg。

3.臨牀使用過程可出現同部皮膚發癢、頭昏噁心、全身無力、脈速、體溫升高及嗜眠;婦女、小孩和老人對蜂毒敏感,一般人只要200-300只蜂螫纔出現毒性症狀,500只蜂螫可致死;但對蜂毒過敏者,只要1只蜂螫便會引起全身反應;養蜂人血中能產生耐毒物質,即使大量蜜蜂螫刺,亦無反應。四有認爲蜂毒組織胺一樣促進胃液分泌,對心臟、呼吸、血壓、離體腸管、子宮皮膚血管反應亦同;500個蜂毒囊,以5ml蒸餾水所得的浸出液中游離甲醛含量爲1.25O22g/100ml,蜂毒甲醛均能破壞血球,使草履蟲細胞溶解,如將蜂毒中游離酸中和,則上述作用消失,因此認爲從蜂毒的化學與生物學反應看來,其作用甲醛組織胺有關。

3.12 鑑別

理化鑑別(1)取本品少許,加1mol/L氫氧化鈉溶液1ml,搖勻,加5%硫酸銅溶液2-3滴,即呈玫瑰紅色或藍紫色。(20取本品加水配成0.03%的溶液,於280+/-1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峯。

(3)取本品0.16%水溶液20μl,在醋酸纖維薄膜上點樣,以含1.9%甲酸銨的1.5%乙酸液爲緩衝液,於8mA和40V電泳俯中電泳40min,用考馬斯亮藍S-250染色,即出現三條藍色色帶,其中間的較粗的一條色帶爲蜂毒多肽

3.13 炮製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

3.14 性味

味辛;苦;性平;有毒

3.15 歸經

肝;肺經

3.16 功能主治

祛風除溼;止痛。主風溼性關節炎;腰肌痠痛神經痛;高血壓蕁麻疹哮喘

3.17 用法用量

蜂毒有活蜂螫刺法蜂毒注射法兩種。活蜂螫刺法:每閃用1-5只蜂,用手捏住蜂頭,將蜂尾貼近患處皮膚,使之螫刺,約1min後,將蜂彈去拔出蜂針,第2日或隔日再行刺螫。蜂毒注射法:選用患處痛點穴位四肢穴位的皮內或皮下輪換注射,用量從每次1-3蜂毒單位(每1蜂毒單位含蜂毒0.1ml)開始,後逐日增加1-2蜂毒單位,直至每日10-15蜂毒單位,再逐日下降到每日3-5蜂毒單位,維持1-2個月,每療程 總量約200-300蜂毒單位,間歇3-5天進行第2療程。

3.18 注意

結核病、糖尿病先天性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腎臟病、血液病神經系統疾病、精神病及對蜂毒過敏者均禁用。兒童及老年患者慎用。

3.19 各家論述

1.《藥材學》:對支氣管喘息甲狀腺腫、某些高血壓病風溼膿腫有效。

2.《吉林中草藥》:祛風溼。治風溼性關節炎

3.20 臨牀應用

蜂毒治病是一種民間療法, 由來以久。原始方法是捕捉蜜蜂直接螫刺皮膚表面,俟其毒囊中的毒液排出後(約3-5分鐘),再拔除螫刺。此法的手續繁複,且局部有劇烈的疼痛,須預先用普魯卡因行局部浸潤麻醉。近代的蜂毒療法系採用預先製備的蜂毒水劑或油劑,行皮內注射。皮內注射以20O蜂毒爲一療程,開始以1蜂毒(約0.1ml量)作皮內注射、如無不良反應,可隔日遞增 l蜂毒,直至1次注射10蜂毒然後根據病人情況應用維持劑量,每次3-6蜂毒,隔日1次,至總量達200蜂毒爲止,全程約需3個月。注射部位可採用兩側上臂或大腿麪皮膚,輪替注射;或按不同病患部位,在痛點周圍進行注射;也可參照經穴原則,行穴位注射。曾用於治療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支氣管哮喘結節性紅斑風溼熱風溼性心臟病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過敏性鼻炎痛風、美尼爾氏綜合症坐骨神經痛甲狀腺機能亢進、神經官能症、腰骶神經根炎、虹膜睫狀體炎感覺神經失調,原因不明的關節痛等100餘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療效。例如風溼性關節炎94例,明顯進步者23例;類風溼性關節炎29例,明顯進步6例;支氣管哮喘13例, 明顯進步6例。副作用:注射後數分鐘或數十分鐘出現全身風疹塊,或頭昏噁心、脈速、體溫升高等,安靜休息數十分鐘或數小時多可恢復;局部反應有紅腫、瘙癢、疼痛,紅斑直徑在1-1Ocm內者不須特殊處理,約 1-3天能自行消退,如直徑超過10cm者,即不宜再行蜂毒治療。

3.21 摘錄

《中華本草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