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膻中
仰卧取穴。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上气海
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胸堂
2.经穴别名。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元沉
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元儿
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元见
深层有第4肋间神经和胸廓内动脉前穿支分布。本穴配少泽、乳根等穴,可主治乳少、乳痈。针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膻中穴后,血管明显扩张,证明针刺膻中穴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微循环障碍,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有利于缺氧时心肌的能量代谢,提高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血排出量,改善心脏功能。
-
经络
概述:经络:1.经脉和络脉的总称;《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说:“孙络”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这是因为孙络分布范围最广,最先接触到病邪,而营卫──特别是卫气,就是通过孙络散布到全身皮部。当疾病表现为“实”时,选取适当腧穴、采用不同针刺艾灸方“泻”其有余,反之则“补”其不足,从而达到体内平衡。
-
四海
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水谷之海在胃—上腹部;此外,四海还有各自输注的穴位。四海及其所通穴位四海部位所通穴位脑为髓海头盖(百会),风府膻中为气海胸柱骨上下(颈部),人迎胃为水谷海上腹气冲、三里冲脉为血海下腹大杼,上、下巨虚经络由经脉、络脉以及无数的孙络、浮络构成。
-
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穴]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阳池(原),外关(络),支沟(经),会宗(郄),三阳络,四渎,天井(合),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
任脉
会阴(冲、督脉会),曲骨(足厥阴会),中极(足三阴会),关元(足三阴会),石门(丹田),气海,阴交(冲脉会),神阙,水分,下脘(足太阴会),建里,中脘(足阳明、手太阳会),上脘(足阳明、手太阳会),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阴维会),廉泉(阴维会),承浆(会足阳明)。
-
神封
神封穴主治胸肺部等疾患:如胸胁支满,咳嗽气短,肺痈乳痈,呕吐,不欲食,卧寐不安,咳嗽,气喘,不嗜食,乳痈,胸胁胀满,现代又多用以神封穴治疗胸膜炎,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胸满,乳痛,肺炎,哮喘,胸膜炎,心动过速,乳腺炎,腹直肌痉挛等。仰卧位,胸骨中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当第4肋间隙中取穴。
-
胸三针
概述:胸三针指治疗缺乳症、乳汁分泌过少的三个常用胸部穴位,即乳根2穴,膻中穴。主治胸肺、乳房等疾患,如胸痛、膺肿、咳逆、哮喘、乳痈、乳痛、乳少、呕吐、呃逆、食噎、霍乱转筋、难产、胎衣不下等。②针刺本穴,可使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房性早搏短期内相对减少,对早期房颤有一定的复律作用。八会穴之气会穴;
-
根结
六经根结表:六经根结表足六经根(下肢)结根(上肢)手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至阴厉兑窍阴涌泉大敦隐白命门(目)┓颡大(面)┃窗笼(耳)┣头廉泉(喉)┛玉英、膻中—胸太仓(胃)—腹少泽商阳关冲少冲中冲少商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厥阴太阴根结的概念:根结:用于经络是指十二经脉的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
-
气会
气会为八会穴之一。出《难经·四十五难》。凡诸气病皆可取之。《行针指要歌》:“或针气,膻中一穴分明记。”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亶中
亶中即膻中。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八会穴之气会穴;心包募穴;手和足太阴、少阴、任脉之交会穴。仰卧取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作用。如胸痹、心痛、心烦、心律不齐、心绞痛、咳嗽气喘、气管炎、哮喘、咯唾脓血、产后乳汁少、乳腺炎及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贲门痉挛、小儿吐乳疾患等。配丰隆、列缺治支气管哮喘;
-
新气功疗法
2.中丹田三气呼吸口呼鼻吸,叫做“气呼吸”,它本身就是一种调息导引的功法。(6)收功:右手持棍(男右手,女左手),左脚前迈一步成小弓步,握棍手从中丹田沿任脉徐徐向上,升至膻中穴时,后腿变虚,后脚也变虚,脚跟可稍离地,握棍右手至百会穴处,后脚渐渐放平,但弓步不变。但本功采用风呼吸法。
-
臣使之官
臣使之官为人体部位名。在膈上,其部位近心肺,为宗气发源地,能助心肺运输气血,协调阴阳,使精神愉快,故比喻为臣使之官。王冰注:“膻中者,在胸中两乳间,为气之海。然心主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气,以分布阴阳。气和志适,则喜乐由生;吴昆注:“主化气而承治节,宣神明者也,是行君相之令,故曰臣使。”
-
乳少
肝郁气滞:产后乳少,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食欲减退,苔薄,脉弦。气机郁滞者加期门、内关、太冲。皮肤针:轻叩乳房四周及中等叩刺肝俞、胃俞、膻中、少泽、中脘、足三里、天宗、夹脊(胸5~刺灸法:治则益气补血,疏肝解郁处方乳根膻中少泽方义乳根疏通阳明及乳房部局部经气;三穴相配,可奏通乳、催乳之功。
-
天突
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针刺天突也可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
-
玉户
概述:玉户为经穴别名。玉户穴主治病证: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
-
五户
五户穴主治病证: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天突配内关、中脘,治呃逆。
-
天瞿
天瞿穴主治病证:天突穴主要用于胸肺及颈部疾患:如咳嗽,哮喘,胸中气逆,肺痈,咳吐脓血,喉痹,咽干,失音,暴瘖,呕吐,呃逆,喉鸣,梅核气,瘿瘤,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暴喑,瘿气,噎膈,咳唾脓血,喉中痰鸣,心痛,舌下急,衄血,咯血,现代又用天突穴治疗膈肌痉挛,神经性呕吐等。天突配内关、中脘,治呃逆。
-
三焦手少阳之脉
三焦手少阳之脉为早期经脉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即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SJ。与手厥阴心包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
-
包络
概述:包络即胞络。见《厘正按摩要术》。1.分布于胞宫上的脉络;《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通常以心脏的外膜称心包,所附的络脉称包络,二者合称心包络。手厥阴经属心包络;手少阳经散络心包。其背俞为厥阴俞,募穴为膻中。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成能廓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宗气所居),络及肾脂(指髓)膻中火之帅,肾脂体之充也,膻中与肾脂相为表里,主宗气动息,动应无方,息乃贞固,曰成能廓。”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医宗金鉴》主张八廓分属于六腑、包络和命门,因脏腑相应,其位又多与五 相重。
-
少阳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即听会穴。
-
一指禅推拿
头痛:治疗以舒筋散风为主,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督脉的百会、肩井,拿风池、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对痰食引起的惊厥症,常用揉摩法揉两胁,以顺其气,摩中脘以消痰食。胸痛: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
-
玉堂
玉堂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等:如胸痛,咳嗽,气短,咳逆上气,咳吐寒痰,喉痹咽肿,气喘,呕吐,胸满,胸闷,喉痹,咽肿,心烦,乳痛,心绞痛,现代又用玉堂穴治疗胸膜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肋间神经痛,胸膺疼痛,胸闷喘息,呕吐寒痰,胸膜炎等。
-
三焦经
本经自无名指尺侧端(关冲)起始,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行至腕部(阳池),向上行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着上臂后边,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从足少阳胆经后面,前行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在膻中(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
-
妊娠乳痈
治疗:治宜托里解毒,兼顾胎元,方用托里解毒汤(人参、黄芪、当归、芍药、白术、茯苓、陈皮、连翘、白芷、金银花、甘草),并结合外治法。或隔蒜灸之;治则: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处方:肩井天宗合谷膻中少泽太冲膺窗方义:肩井为治疗乳痈经验穴,有消肿散结之功;随证配穴:气郁—期门、行间,胃热—梁丘、足三里。
-
玉英
玉堂穴主要用于胸肺疾患等:如胸痛,咳嗽,气短,咳逆上气,咳吐寒痰,喉痹咽肿,气喘,呕吐,胸满,胸闷,喉痹,咽肿,心烦,乳痛,心绞痛,现代又用玉堂穴治疗胸膜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肋间神经痛,胸膺疼痛,胸闷喘息,呕吐寒痰,胸膜炎等。
-
一指禅推拿疗法
头痛:治疗以舒筋散风为主,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督脉的百会、肩井,拿风池、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对痰食引起的惊厥症,常用揉摩法揉两胁,以顺其气,摩中脘以消痰食。胸痛: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
-
内养功
概述:内养功为气功功法名,为静功基本功种之一。盘坐时上身同平坐式,唯两手交叉相握。一般意守丹田较为稳妥,不易产生头、胸、腹三部症状,同时结合呼吸所导致节律的腹壁起伏运动去意守,又能较好地达到集中思想,排除杂念的目的,但部分女性练功者,意守丹田,可出现经期延长及经量过多的情况,可改为意守膻中穴。
-
八会
概述:八会:1.经穴分类名;八会穴:八会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心包经的内关(通阴维脉);胆经的足临泣(通带脉);三焦经的外关(通阳维脉);后溪配申脉治目内眦、项、耳、肩胛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胸、肺、膈、喉咙部疾患。
-
八会穴
概述:八会穴为经穴分类名。又称八会。然,府会太仓(中脘)、藏会季胁(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悬钟)、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三焦外一筋直两乳内也(膻中)。腑会中脘,中脘为胃之募穴,六腑皆禀于胃,故为腑会;血会膈俞,心主血,肝藏血,膈俞位居心俞之下,肝俞之上,故为血会;
-
定喘
别名治喘、喘息。俯卧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处取穴。定喘穴下有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夹肌、头最长肌、半棘肌等,布有第七颈神经后支的皮支,深部正当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有颈横及颈深动、静脉分支。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头夹肌→头半棘肌。一般直刺0.5~
-
小吉
概述:小吉为经穴别名,即少泽穴。微握拳,拳心向下,伸直小指,于手小指尺侧指甲根角侧上方(沿角平分线方向)0.1寸,相当于沿爪甲桡侧画一直线与爪甲基底缘水平线交点处。少泽主要用于热病、头目及乳房疾患等:如寒热疟疾、头痛、项强、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痈、乳少、臂麻、手颤、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
-
前后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anterior-posteriorpointscombinationanterior-posteriorpoints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如舌强不语,前取廉泉,后取哑门;俞募配穴表俞穴肺俞大肠俞胃俞脾俞心俞小肠俞脏腑肺大肠胃脾心小肠募穴中府天枢中脘章门巨阙关元膀胱俞肾俞厥阴俞三焦俞胆俞肝俞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中极京门膻中石门日月期门
-
天髎
天髎穴主要用于颈项部疾患:如颈项强急,落枕,缺盆中痛,肩周炎,寒热汗不出,胸中烦满,肩臂疼痛,颈项强痛,肩关节周围炎,肩臂痛,热病无汗,发热恶寒,冈上肌肌腱炎,颈椎病,冈上肌腱炎,肩背部疼痛等。天髎穴位于肩胛区,肩胛骨上角骨际凹陷中。布有付神经,肩胛上神经分支和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
-
手少阳
手少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水》。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譩譆
譩譆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譩譆,哀痛声,即噫嘻。
-
譩𫍻
噫嘻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噫嘻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噫嘻,哀痛声,即噫嘻。
-
上焦
概述:上焦:1.三焦分部名;其主要功能是输布水谷精气至全身,以温养肌肤、骨节,通调腠理。《难经·三十一难》:“其治在膻中。”《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温病三焦辨证之一·上焦:上焦为温病学三焦辨证之一。
-
热哮
热哮者,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伴有发热,不恶寒,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弦滑。药用麻黄宣肺定喘,黄芩、桑白皮以清热肃肺,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取膻中、合谷、大椎、丰隆、中府、孔最、天突。
-
胞络
概述:胞络:1.分布于胞宫的脉络;2.心包络;《黄帝内经素问·奇病论》:“胞络者,系于肾,少阴之脉贯肾…”指联系胞宫的经络,主要是八脉中的冲脉和任脉。杨上善注:“任、冲之脉起于胞中,为经络海,故曰胞脉也。”《医门棒喝二集》卷一:“胞络居于膻中,…出《幼科推拿秘书》。位于无名指近端指节的腹面。
-
中丹田
中丹田指心窝部,相当膻中穴部位。一说中丹田为心下脐上脾宫正位或脐中。中丹田为气功内丹术术语。《抱朴子内篇·地真》:“心下绛宫金阙,中丹田也。”《东医宝鉴》引:“中丹田,藏气之府也。”以眉间(印堂)称上丹田;以脐下(关元)为下丹田。《黄庭内景经》:“丹田之中精气微。”中丹田在心下;
-
内劲一指禅
(2)功式:双手中指相对向胸前慢慢揽拢,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臂平行,相距约10cm,掌心朝下,手指成梯形,右手“劳宫”穴对准左臂“曲池”穴,左手“外劳宫”对准右臂“少海”穴。6.力劈华山(1)起式:左脚向左横跨一大步,重心在两腿之间,两手腕交叉于胸前约10cm处,左手在外,右手在里,上缺口对“天突穴,指尖朝上。
-
臂少阳脉
本经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开始,向上出于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着手背出于前臂外侧尺、桡两骨之间,向上通贯肘尖部的天井,沿上臂外侧上肩部,走至足少阳胆经之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联络心包,通过横膈,绕属于上、中、下三焦;
-
五胠俞
譩譆穴主治心胸背腹疾患:如胸痛引背,少腹胀满,肩胛内廉痛,腰胁痛,癫狂,痫证,痴呆,不眠,虚劳烦热,热病汗不出,咳嗽,气喘,呕吐,目痛,目眩,疟疾,肩背痛,热病,胸痛,现代又多用譩譆穴治疗心包炎,支气管哮喘,肋间神经痛,腋神经痛,感冒,心包炎,哮喘,腰背肌痉挛,膈肌痉挛等。
-
手三阳经
概述:手三阳经是指十二正经中行于上肢外侧的三条阳经,即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其分布是:手阳明在桡侧,手太阳在尺侧,手少阳在两者之间。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与手少阴心经相为表里。它的分支,从膻中分出,上出缺盆,经项旁,连系耳后,上行出于耳尖上方的角孙,再弯曲向下,经面颊到目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