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哮

中醫病證名 哮病 中醫診斷學 中醫內科學 哮病發作期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è xiào

2 英文參考

heat wheezing[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

3 概述

熱哮(heat wheezing[1])爲病證名[2]。見《類證治裁·哮症論治》。是指內積痰熱,燻灼肺胃,引動宿痰,以氣促胸高,喉中哮鳴張口抬肩,不能平臥,痰色黃而膠黏濃稠,嗆咳不利,發熱頭痛有汗胸悶煩躁不安,面赤口渴喜飲,大便祕結舌紅,苔黃膩或滑,脈滑數爲常見症的哮病證候[2]。由肺熱熾盛,痰壅氣升而致哮吼[2]。多在夏月暑火旺盛時發作[2]

4 熱哮病因病機

熱哮肺熱熾盛,痰壅氣升而致哮吼[2]。多在夏月暑火旺盛時發作[2]

5 熱哮症狀

熱哮症見哮喘痰鳴,煩熱燥渴等[2]

熱哮者,氣粗息湧,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咳嗆陣作,咳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伴有發熱,不惡寒舌苔黃膩,舌質紅,脈滑數或弦滑。[3][4]

6 證候分析

痰熱蘊肺,壅阻氣道肺失清肅[5]

熱哮者,痰熱壅肺,肺失清肅肺氣上逆,故喘而氣粗息湧,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咳嗆陣作。熱蒸液聚生痰,痰熱膠結,故咯痰粘濁稠厚不利,色黃或白。痰火鬱蒸,則煩悶,自汗面赤口苦病因於熱,肺無伏寒,故不惡寒口渴喜飲。喘息哮鳴,爲痰氣相搏,與冷哮無異;胸高氣粗,嗆咳陣作,痰稠黃膠粘,煩悶口渴,爲痰熱內伏於肺、肺氣壅盛的特徵。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均是痰熱內盛之徵。[5][5]

7 熱哮的治療

7.1.1.1 治法

清熱宣肺化痰定喘[5]

熱哮治宜清肺泄熱,佐以順氣化[5]

7.1.1.2 熱哮的方藥治療

雞鳴錄·哮喘》:“熱哮,俗名痰火。口渴、苔黃,小溲短赤者是也。萊菔子二兩,風化硝一兩,共研,蜜丸芡子大,每一丸,噙化。”

熱哮可用桑白皮湯白虎湯黃芩枳殼、栝蔞等藥治療[5]

熱哮可用定喘湯(《攝生衆妙方》)[備註]定喘湯(《攝生衆妙方》):白果麻黃桑白皮款冬花半夏杏仁蘇子黃芩甘草治療。藥用麻黃宣肺定喘黃芩桑白皮以清熱肅肺,杏仁半夏、款冬、蘇子化痰降逆;白果以斂肺氣甘草和中。若寒邪外束,肺熱內盛,可加石膏,以解肌清裏;表寒重者酌配桂枝生薑肺氣壅實,痰鳴息湧不得臥,加葶藶子廣地龍內熱壅盛,舌苔燥黃者可用大黃芒硝通腑以利肺;痰吐稠黃膠粘,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魚腥草等加強清化之力。[5]

若病久熱盛傷陰虛中夾實,氣急難續,咳嗆,痰少質粘,口燥咽乾煩熱顴紅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又當養陰清熱,斂肺化痰,可用麥門冬湯[備註]麥門冬湯(《金匱要略方論》):麥冬人蔘半夏甘草粳米大棗沙蔘冬蟲夏草五味子川貝母天花粉腎虛氣逆,酌配地黃當歸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訶子等。[5]

哮證發作時以痰氣壅實爲主,寒與熱俱不顯著,喘咳胸滿,但坐不得臥,痰涎湧盛,喉如曳鋸,咯痰粘膩難出,舌苔厚濁,脈滑實者。當滌痰利竅降氣平喘,用三子養親湯[備註]三子養親湯(《韓氏醫通》):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厚朴半夏、光杏仁,另吞皂莢丸[備註]皂莢丸(《金匱要略方論》):皂莢大棗。必要時可予控涎丹[備註]控涎丹(《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甘遂大戟白芥子瀉其壅痰。[5]

若久症正虛,發作時邪少虛多,肺腎兩虧,痰濁壅盛,甚至出現喘脫危候者,當參照喘證辨治[5]

7.1.1.3 鍼灸治療熱哮

[5]

治法宣肺清熱,化痰降逆。

選穴:以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任脈穴爲主。取膻中合谷大椎豐隆中府孔最天突

隨證配穴:熱甚者,加曲池二間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合谷大椎疏表散熱。中府孔最肺平喘。豐隆化痰天突膻中降氣止哮。

7.1.1.4 推拿按摩治療熱哮

[6]

選穴:定喘風門肺俞、背部膀胱經

操作方法:直擦背部膀胱經,重點推擦風門肺俞穴,以透熱爲度。用三指拿法以按揉頸椎兩側,往返5~6遍。時間約3分鐘。

7.1.1.5 艾灸治療熱哮

[7]

選穴:曲池尺澤孔最大杼身柱

灸法艾條雀啄灸(即像麻雀進食時頭部一上一下地運動,艾條皮膚最近0.5~1釐米,從而產生一陣陣的灼熱感),每穴10~15分鐘,皮膚灼熱紅暈即可,每日1次,10次爲1個療程。

7.1.1.6 熱哮食療
7.1.1.6.1 推薦食材

川貝羅漢果魚腥草海蜇白蘿蔔、梨、荸薺絲瓜[7]

7.1.1.6.2 推薦食療

[7]

1.冰糖冬瓜(《中華養生藥膳大全》):小冬瓜1個,冰糖適量。先將未脫蒂的小冬瓜洗淨,剖開,再將冰糖填人,放籠屜內蒸,取冬瓜水。代茶常飲。

2.杏梨枇杷露(《中華養生藥膳大全》):杏仁10g,炙枇杷葉10g,大鴨梨1個。將杏仁去皮、打碎,炙枇杷葉裝入紗布袋內,鴨梨去皮、核,切成小塊。將杏仁、大鴨梨與炙枇杷葉文火同煮,梨熟透即可飲湯、喫梨。每日1劑,分二三次服食脾胃虛寒便溏者不宜食用。杏仁用量不宜過大,以免中毒

3.自擬五汁飲:鮮西瓜皮100g,鮮荷葉20g,鮮茅根30g,鮮竹葉心20g,鮮荸薺莖10g。煎汁,去渣,頻頻服用。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409.
  3. ^ [3]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59-64.
  4. ^ [4] 石學敏主編.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6-48.
  5. ^ [5]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30-33.
  6. ^ [6]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7. ^ [7] 柴鐵劬主編.灸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