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螟蛀莖夜蛾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míng zhù jīng yè é

2 註解

大螟蛀莖夜蛾是大螟屬鱗翅目,夜蛾科。我國中南部稻區均有發生,安徽全省分佈普遍。以幼蟲爲害稻、麥、玉米甘蔗、高梁、茭白向日葵等,爲害狀與二化螟相似,蛀入稻莖內爲害,可造成枯鞘、枯心、死孕穗、白穗和蟲傷株,但一般蛀孔較大,並有大量蟲糞排出蛀孔外。

3 大螟蛀莖夜蛾識別

成蟲:體長12~15毫米、翅展25~30毫米,前翅近長方形,淡褐色,從翅莖到外緣有1條深灰褐色縱紋,縱紋上下各有2個小黑點,後翅白色,雄蛾觸角櫛齒狀,雌蛾絲狀。

卵:扁圓球形,頂端有凹,初產時白色,後變淡紫色。卵塊多呈帶狀,卵粒平鋪排列成2~3行。

幼蟲:5~7齡。老熟時體長30毫米,體粗壯,頭紅褐色,胴部淡黃色,背面帶紫紅色。

蛹:由乳白色變成黃褐色,頭胸部常附有白粉,腹部末端有4個小突起。

大螟在長江流域的江蘇、安徽等省每年發生3~4代,臺灣省可達5~7代。以幼蟲在稻樁、雜草根際或玉米茭白等殘株內越冬。未老熟的越冬幼蟲至次年春暖時,可轉移食害大麥小麥油菜蠶豆作物越冬幼蟲抗逆性強,遇淹水有逃逸習性,發生期不整齊。越冬成蟲發生於4~5月份,第一代成蟲發生於7月份,第二代於8月中旬至9月下旬。成蟲白天潛伏於雜草叢中或稻叢基部,夜晚飛出活動趨光性弱。產卵前期2~3天,有趨向稈高莖粗、葉片寬大、葉色濃綠稻株上產卵的習性,故田邊稻株上、雜交稻品種落卵量大,受害較重。卵產於葉鞘內側,有卵的葉鞘外側稍隆起,呈枯黃褪綠斑,隱約可見卵塊。幼蟲孵化後,羣集於葉鞘內側爲害,造成枯鞘,2~3齡後,分散蛀入鄰近稻株的莖杆。多從稻株基部3~4節處蛀入,造成枯心苗或白穗。幼蟲爲害多不過節,一節食盡即轉株爲害,一頭可爲害3~4株。幼蟲老熟後,多在稻莖或枯葉鞘內化蛹。

春季3、4月份氣溫上升早,第一代發生期相應提早,發生量增大。大面積種植甘蔗玉米作物的稻區,水稻與禾本科作物混栽的山區,蘆葦、茭白較多的濱湖地區,以及雜交稻種植區,大螟的發生會加重。

4 大螟蛀莖夜蛾防治

(1)農業防治技術 水稻栽插前剷除田邊雜草。有茭白的地區,應在早春齊泥割去殘株,漚肥或作燃料。

(2)化學藥劑防治和生物防治技術同二化螟。

大家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