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性腹腔鏡檢查

化驗及醫學檢查 醫療技術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ěn duàn xìng fù qiāng jìng jiǎn chá

2 英文參考

Diagnostic laparoscopy

3 概述

腹腔鏡作爲單純的診斷手段仍常採用,因它對腹腔內器官的觀察更爲直接,且可在病變部位取活組織進行病理學檢查,尤其對腹膜的觀察是其他診斷手段所不能比擬的,故腹腔鏡對腹腔病變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

5 適應

診斷性腹腔鏡檢查適用於:

1.肝臟疾病  對各種肝臟疾病診斷均有重要意義。

2.腹腔內腫瘤  可瞭解腫瘤的部位、形態、分期並判斷其是否適於外科手術治療。腹腔鏡超聲的引入使其對腹腔腫瘤的診斷更加敏感和可靠。

3.腹膜病變  腹膜間皮瘤腹膜炎等用一般影像方法難以發現者。

4.腹部外傷  腹部鈍性或穿透損傷腹腔鏡檢查能正確反映內臟損傷的情況。對是否剖腹手術的陽性預測值爲82%,可使68%的非治療性剖腹術得以避免。

5.不明原因腹痛&

6 禁忌

1.腹腔廣泛粘連。

2.出凝血功能障礙。

3.心肺功能不全。

4.高度腹脹氣。

5.極度衰弱及檢查不合作者。

7 準備

1.術前進血常規、出凝血功能檢查,有出凝血功能異常者應先予以糾正。

2.術前常規測量血壓脈搏,並做好記錄。

3.醫療儀器和藥物準備

(1)氣腹機及裝有二氧化化碳或氧化亞化亞氮(笑氣)的氣瓶,以全自動氣腹箱較好,因其可全程監測氣腹情況,並自動補充氣體

(2)腹腔鏡全套設備。

(3)冷光源。

(4)吸引器。

(5)其他附件,包括活檢鉗、探棒、高頻電發生器、電切刀等及留取標本的容器及固定液。

(6)腹部手術包,內有手術刀、縫針、止血鉗、布巾鉗、消毒手術衣、手術單、手巾、方紗布、彎盤、碗、杯等常規手術用品。

(7)常用急救藥品。

(8)檢查場地最好選在外科手術室或具備同等條件的專用腹腔鏡檢查室。

8 方法

1.麻醉  診斷性腹腔鏡可選用局部麻醉或加清醒鎮靜,一般不選用全身麻醉。若用全身麻醉,應由麻醉師實施。

2.皮膚消毒  同腹部手術常規消毒

3.建立氣腹

(1)氣腹穿刺點可選在左下腹臍髂聯線中外1/3處,也可選在臍下或臍旁1cm處。

(2)術者及助手提起腹壁,插入氣腹針至腹腔內,自動彈入針芯,從針尾接頭處滴入數滴無菌生理鹽水,如鹽水順利流入針腔內,證實氣腹針已進入腹腔,可注氣;如鹽水停滯不動,說明氣腹針沒有進入腹腔,應重新調整氣腹針的方向或深度。

(3)注入二氧化化碳氣體3000~4000ml,形成氣腹,肝濁音界消失是氣腹形成的標誌。

4.插入腹腔鏡

(1)切口常規選用臍上2cm偏左側,或臍下,還可根據觀察目的物來選擇進鏡點,通常進鏡點選在與觀察目的物有一定距離處。

(2)局部麻醉後,做長約1cm的小切口,從切口處插入裝有針芯的腹腔鏡套管,穿刺方向要避開脊柱、腹主動脈及腹部包塊;進入腹腔後有突破感。

(3)取出針芯,從套管處插入腹腔鏡,接上光源,即可對腹腔內臟器進行觀察。如腹腔臟器清晰可見,說明氣腹形成良好;如視野一片紅,可能是鏡頭貼近臟器或腹壁,回拉腹腔鏡可看清腹腔內臟,也可能爲氣腹充氣量不夠,須補充氣體。通常觀察上腹部臟器時,常取頭高腳低位;觀察下腹部臟器時取臀高頭低位。對擬進行組織學檢查的病變在腹腔鏡直視下進行活檢

(4)操作完畢後,先拔除腹腔鏡,打開套管閥門並提起腹壁,儘量放出腹腔內的氣體,最後拔除套管,縫合切口,覆蓋無菌紗布。

9 注意事項

1.氣腹針進入腹腔後,應抽吸檢查有無血液或腸內容,以防氣栓、腸穿孔等。

2.插入腹腔鏡套管及檢查中切忌暴力,以防傷及臟器及大血管

3.嚴格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4.取活檢後應注意有無活動出血,若有出血,應進行腹腔鏡下止血,如高頻電凝止血藥物噴灑或明膠海棉填塞止血

5.活檢結束後要監測血壓脈搏,第1小時每15min測1次;第2、3小時每30min測1次;此後每小時測1次,共5次;如發現有異常變化應及早處理。

6.防治併發症

(1)由人工氣腹造成的併發症:休克疼痛呼吸困難、皮下氣腫、縱隔氣腫空氣栓塞結腸充氣、出血、低氧血癥及血液動力學改變。

(2)由腹腔鏡穿刺針引起的併發症:損傷腹部大血管損傷腹腔內臟器、空腔臟器穿孔等。

(3)由穿刺活檢引起的併發症:出血穿孔腹膜炎

腹腔鏡檢查的併發症有些是在檢查時即刻發生的,較易識別;有些是遲發性的,如結腸損傷引起的遲發性穿孔、髂動脈損傷引起的出血等,如不能及早發現,可因腹膜炎出血休克導致多臟器衰竭甚至死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