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 中醫眼科學 中醫病證名 眼科症狀 中醫症狀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lens opacit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nephelium[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film[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scale[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3 病證名·翳

翳(lens opacity)爲病名[1]。見《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1]。通常指引起黑睛混濁或潰陷的外障眼病以及病變愈後遺留於黑睛瘢痕,如凝脂翳宿翳[1]。狹義的翳專指起於黑睛上的混濁,廣義的翳則包括瞳神晶狀體的混濁[2]。從廣義而言,凡眼內外遮蔽視線之目障皆可稱翳[2]。除上述之外,某些內障也稱爲翳,如圓翳、驚震翳等[2][2]

根據歷代醫籍的記載,“翳”是指黑睛晶珠的混濁。黑睛混濁稱翳,如花翳白陷凝脂翳冰瑕翳雲翳等。至於晶珠混濁名之爲翳者,一般多含有“內障”二字,以便與黑睛翳相區別,如圓翳內障棗花翳內障等。而現代中醫眼科論翳,通常皆指黑睛翳,相當於西醫學角膜病變。

3.1 翳的病因病機

實證多由肝風熱邪引起,虛證常屬肝腎虧損,陰虛火旺等,由外傷引起者,亦不少見[2]

3.2 黑睛翳的辨證分型

黑睛上的混濁形狀各異,如呈星點狀、樹枝狀、地圖狀、蟲蝕狀、雲霧狀等。古人根據翳的形態,結合其色澤、病變深淺程度及有否潰陷等情況命名,名稱繁多,但歸納起來,不外新翳宿翳兩大類。

3.2.1 新翳

病變初起,黑睛某部位發生混濁,其色灰白,表面粗糙,邊緣模糊,具有向周圍與縱深發展的趨勢,並伴有不同程度的目赤疼痛畏光流淚等症。如聚星障花翳白陷凝脂翳等均屬此列,它類似於西醫學中各種類型的角膜炎

黑睛屬肝,故新翳多從肝經辨證。如肝經風熱肝火上炎肝經溼熱肝陰不足陰虛火旺等,但也不可拘泥於此。因爲外感六淫,尤其是風熱溼邪,最易引起黑睛生翳;外傷也是引起黑睛生翳的一個常見的致病因素,不可不注意防護。

一般來說,外感諸邪的早期,抱輪微赤,星翳初起,可爲一顆獨見,亦可多星併發,稀疏色淡,浮於風輪,屬聚星障之類。邪甚入裏,或內外合邪者,白睛混赤星翳可連綴成串、成樹枝狀或成片,大而浮嫩,或伴潰陷,此屬花翳白陷之類。如發展迅速,翳厚且大,甚至翳滿風輪,狀如凝脂者,屬凝脂翳之類。凝脂翳常伴有黃液上衝,且黑睛極易穿孔,以致毀壞眼珠,此爲臟腑火毒熾盛之證。若生翳日久,不見進退者,爲正虛邪留之象,多屬肝腎陰虧、肝血不足氣血兩虛之證。

此外,新翳還可由其他輪病變發展而來。如沙眼天行赤眼火疳等嚴重時,均可引起黑睛生翳。黑睛新翳則有向周圍和縱深發展的趨勢,容易發生傳變,如黑睛病變深入可波及黃仁瞳神,故臨牀上必須嚴密觀察其動態,以便及時治療,控制病情的變化。病變輕者,經治療可以消散;病變重者,則會遺留宿翳

3.2.2 宿翳

黑睛混濁,表面光滑,邊緣清晰,無發展趨勢,不伴有赤痛流淚症狀者,爲宿翳。如冰瑕翳雲翳、厚翳與斑脂翳等均屬此列。它相當於西醫學之角膜瘢痕

近代中醫眼科根據宿翳的厚薄、濃淡程度,分爲四種:宿翳菲薄如冰上之瑕,需在強光下才能查見者,稱冰瑕翳(西醫稱雲翳);翳薄如蟬翅,似浮雲,在自然光線下可以查見者,稱雲翳(西醫稱斑翳);翳厚色白如瓷,一望即知者,稱厚翳(西醫稱角膜白斑);翳與黃仁粘着,瞳神倚側不圓者,稱斑脂翳(西醫稱粘連性角膜白斑)。

宿翳黑睛生翳愈後遺留的瘢痕。若在新翳宿翳轉變的時期,抓緊時機,及時治療,內服、外點藥物,尚能消退些許;若日久氣血已定,則藥物難以奏效,尤以白斑爲難。

宿翳視力的影響程度如何,主要看翳的部位,大小厚薄均在其次。如翳痕雖小,但位於瞳神正前方,則障礙視力明顯;翳在黑睛邊緣,雖略大而厚,對視力也無太嚴重的影響。正如《審視瑤函·診視》所說:“翳怕光滑,星怕在瞳神”。

3.3 翳的治療

實證多以疏風清熱,解毒瀉肝爲主;虛證又宜滋養肝腎養陰清熱後期則以明目退翳爲主;外傷者宜行血祛瘀外,可參照上述治法[2]

4 遮蔽·翳

黃帝內經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寒氣數舉,則霧霿翳。”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63.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