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藥子

清熱化溼 中藥材 中醫學 方劑學 活血止血 涼血止血 清熱解毒 活血調經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óng yào zǐ

2 英文參考

ciliatenerve knotweed root[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概述

紅藥子:1.方劑名;2.中藥名。

4 方劑名·紅藥子

紅藥子方劑名,出自《普濟方》卷三一三方。

4.1 處方

辰砂4錢半(研),乳香4錢半(研),硼砂1錢,明雄黃3錢,砒霜5錢,白礬6錢(火飛枯,研),麝香3分,虢丹6錢。

4.2 製法

上爲細末,入淨鍋內與黃蠟和勻。

4.3 功能主治

癰疽,發背,毒腫,惡瘡

4.4 用法用量

隨瘡孔竅大小深淺,臨時作條子插入瘡孔中,1日1換。約用3-5次,令其毒肉淨,卻以膏藥貼之。

4.5 摘錄

普濟方》卷三一

5 中藥名·紅藥子

5.1 蓼科植物毛脈蓼的塊根·《中醫大辭典》·紅藥子

紅藥子中藥名,出自《本草圖經[1]

5.1.1 別名

又名赤藥、硃砂七、猴血七[1]

5.1.2 來源及產地

蓼科植物毛脈蓼Polygonumciliinerve (Nakai) Ohwi的塊根[1]。主產陝西、甘肅、河南[1]

5.1.3 性味歸經

苦、微澀,涼[1]。入肺、大腸肝經[1]

5.1.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活血調經[1]

①治扁桃體炎胃炎胃潰瘍腸炎痢疾尿路感染[1]

②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1]。煎服:3~5g[1]

③治外傷感染出血跌打損傷,癰癤[1]。研粉敷[1]

5.1.5 使用注意

少數病人服後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肢麻及頭暈反應[1]。孕婦慎服[1]

5.1.6 化學成分

本品含大黃素、大黃甲醚大黃酚、大黃酸及食用大黃苷(Rhapontin)等[1]

5.1.7 藥理作用

大黃素、大黃甲醚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綠膿、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水浸液對多種呼吸道及腸道病毒抑制作用[1]大黃甲醚有致突變現象[1]

5.2 虎耳草科植物鬼燈檠的根莖·《中醫大辭典》·紅藥子

紅藥子中藥名,出自《陝西中草藥》,爲《四川中藥志》記載的慕荷之別名[2][2]

5.2.1 別名

又名索骨丹紅藥子牛角七[2]

5.2.2 來源及產地

虎耳草科植物鬼燈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 Batal.的根莖[2]分佈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2]

5.2.3 性味

苦、澀,平,有小毒[2]

5.2.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熱化溼解毒止血[2]

1.治痢疾腹瀉白濁帶下淋巴結結核甲狀腺腫,咽喉腫痛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崩漏[2]。煎服:4.5~9g[2]

2.煎水洗治子宮脫垂痔瘡脫肛;研末撒治外傷出血;搗敷瘡毒[2]

5.2.5 化學成分

根莖丁香酸、熊果酚苷、沒食子酸、巖白菜素及其3-甲醚、2,6-二羥基乙酸甲酯[2]。又含黃酮苷、蒽醌苷、強心苷、鞣質[2]

5.2.6 藥理作用

本品對標準株腺病毒、腸病毒、流行株腺病毒單純皰疹等有廣譜性的體外抗病毒作用[2]。用酸水解後的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均有體外抑菌作用[2]

5.3 薯蕷科植物薯莨塊莖·《中醫大辭典》·紅藥子

紅藥子中藥名,出自《湖南藥物志》,爲《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薯莨之別名[3][3]

5.3.1 別名

又名薯良硃砂蓮山豬薯紅藥子紅孩兒、金花果[3]

5.3.2 來源及產地

薯蕷科植物薯莨Dioscorea cirrhosa Lour.的塊莖[3]。產貴州、江西、湖南、雲南等地[3]

5.3.3 性味

苦、澀,平,有小毒[3]

5.3.4 功能主治

功在活血止血清熱解毒[3]

1.治產後腹痛月經不調崩漏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腹瀉痢疾[3]。內服:煎湯,6~9g;研末,每次0.9~1.5g[3]

2.治外傷出血,研粉撒;燒燙傷,研粉油調塗;毒蛇咬傷[3]。搗敷或醋磨塗傷口周圍[3]

5.3.5 化學成分

本品含鞣質及皁苷等[3]

5.3.6 藥理作用

煎劑能縮短家兔出血凝血時間,有類似血小板的促凝作用[3]煎劑酊劑對離體小鼠子宮興奮作用;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3]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82.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94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