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中國·貴州·黔東南苗侗醫藥發展論壇”舉辦

歷史事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2010年12月8日,第一屆“中國·貴州·黔東南苗侗醫藥發展論壇”在貴州省凱裏市召開召開,本次論壇持續2天。

黔東南州是我國苗族和侗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苗侗醫藥在歷史上直至今日,爲各族人民的健康及社會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州內中藥材資源豐富,全國普查的363種重點中藥材中,該州就有328種,佔90.35%。全州中藥材種植面積近30萬畝,種植品種近80個,茯苓何首烏天麻半夏、毛慈姑桔梗等幾十種藥材全國聞名,其中太子參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太子參、頭花蓼(苗藥)、何首烏淫羊藿四個品種已通過國家GAP認證。

近年來,黔東南州苗侗醫藥取得長足發展,截至目前,已自主研製開發道地苗藥製劑13個,苗藥生產企業已有6家,以苗侗醫藥爲主的民族醫藥產業實現產值1.2億元,民族醫藥產業已成爲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

本次論壇由貴州省黔東南州委、州政府主辦,以“發展苗侗醫藥產業,弘揚民族醫藥文化”爲主題,旨在進一步理清黔東南苗侗醫藥產業發展思路,找準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搭建苗侗醫藥產業研究、發展平臺,營造關注和支持苗侗醫藥產業發展的氛圍,推動黔東南苗侗醫藥產業快速發展。

中國中醫科學院葉祖光研究員、北京大學中醫藥現代化研究中心屠鵬飛教授等就“中藥民族藥研發的動態及發展趨勢”、“基於民族藥資源的新藥研發”、“黔東南州苗侗新藥研究開發與戰略”作了主題報告。

據悉,貴州省政府高度重視黔東南州苗侗醫藥產業發展,已確立建設“優質中藥民族藥產業大州”的發展思路,“十二五”規劃確定把中藥產業作爲重要的綠色產業和支柱產業來培植。苗侗醫藥產業界應當充分認識面臨的科研基礎不足、研究不規範、資金缺乏、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大、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等困難,抓住機遇,發展特色民族藥製劑,綜合利用資源,發展保健食品相關產品(如獸藥等),爲民族醫藥產業帶來新的發展前景。

據《中國中醫藥報》消息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用戶喜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