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物理學奠基人貝時璋逝世

歷史事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2009年10月29日上午9時30分,著名生物學家和教育家、我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科學院最年長的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貝時璋院士,在家中睡眠中安詳辭世,享年107歲。

貝時璋1903年10月10日出生於浙江鎮海縣(今寧波市鎮海區)。1915年,貝時璋的父親去漢口開鋪子,將其接到漢口,送入德國人開辦的德華中學去唸書。15歲的貝時璋在漢口華景街舊書攤上買到一本德文原版書——菲舍爾著的《蛋白體》,讀得一知半解卻興致勃勃,自此對與生命有關的科目入了迷。1919年春,他沒有遵循父親設計的成長道路——進洋行工作,而考入了上海同濟醫工專門學校(同濟大學前身)。

畢業後,他赴德國留學,先後在弗賴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和圖賓根大學動物學系學習,於1928年獲圖賓根大學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1929年,貝時璋婉拒多方挽留,踏上返鄉之路,決意報效祖國。此後很多年裏,他卓越的科學成就,仍受到德國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他的母校德國圖賓根大學又於1978、1988、2003和2008年4次授予他榮譽博士證書,被人風趣地稱爲“鑽石博士”,這樣的殊榮舉世無雙。

“學科交叉”領悟深

上海不僅是貝先生的學術起點,也是他作爲我國實驗生物學開拓者和戰略科學家的重要一站。1949年起,貝時璋參與中國科學院生物學科各研究所的籌建工作,於1950年在上海創建中科院實驗生物學研究所並任所長。1978年,該所改名爲中科院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2000年4月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併,變名爲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貝先生涉獵的學術領域之廣,對“學科交叉”理念的領悟之深,常令後輩感嘆。浙江大學生物系、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物理系,也都是貝時璋籌建和創建的。他爲國家開創了生物物理學、放射生物學和宇宙生物學組織開展了“核試驗放射性本底自然監測”、“核爆試驗對動物本身及其遠後期輻射效應監測”、“生物探空火箭”等研究工作,爲我國生命科學和載人航天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

創立細胞重建學說

貝時璋創立了著名的“細胞重建學說”,更令公衆稱道的是,他“用自己的生命體驗研究生命科學”——貝先生98歲以前沒有住過醫院,除了體檢,他很少去醫院,很少打針吃藥。關於養生之道,他總結了四條:淡泊名利,寬厚待人,適當運動,飲食清淡。

他不喫零食保健藥物,在運動方面也“自成系統”:從他家到研究所往返3000多步,以步當車整整走了40年;近些年,他在家慢走,每天操練自編的活動關節操;能夠自理的家務,如穿衣穿鞋、擦桌掃地、收拾牀,不依賴別人,視之爲“運動”。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用戶喜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