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板切除術

神經外科手術 手術 一般神經外科手術技術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uī bǎn qiē chú shù

2 英文參考

laminectomy

3 手術名稱

椎板切除術

4 分類

神經外科/一般神經外科手術技術

5 ICD編碼

03.0901

6 概述

椎板切除術的目的是探明椎管內病變的性質和程度,進行椎管內病變的手術治療,也用於解除椎管的壓迫物,使受壓的脊髓神經根恢復其功能,消除症狀

7 適應

椎板切除術適用於:

1.脊髓壓迫症  椎管內的腫瘤和其他佔位性病變,脊柱骨折脫位或其他損傷所引起的脊髓馬尾神經受壓,椎管內感染性病竈,如硬脊膜外膿腫、硬脊膜下積膿和炎性肉芽腫(特異性、非特異性),損傷炎症後的粘連,椎管內寄生蟲病,椎管內異物等。

2.需手術治療的椎管內血管性病變,如脊髓血管畸形,海綿狀畸形等。

3.先天畸形  如脊柱裂、脊膜膨出等。

4.需行脊髓脊神經手術時,如脊髓空洞分流術,脊髓神經束或脊神經根切斷術。

5.增生性或肥大性脊椎病引起椎管狹窄或神經根受壓者,如頸椎病椎間盤突出症等。

8 禁忌症

1.手術部位有感染褥瘡

2.全身情況較差,或身體主要臟器功能障礙,不能耐受手術。

9 術前準備

1.全身一般性準備  根據病情與檢查,積極改善病人的全身情況,給予各種必要的補充與糾正。

2.有便祕者,術前給予緩瀉劑,術前夜給予灌腸。有排尿障礙者,術前應導尿,留置導尿管。

3.頸部病變影響呼吸者,術前應進行深呼吸咳嗽等訓練,術前幾天可開始霧化吸入,必要時給予抗生素

4.術後需俯臥者,應提前進俯臥位訓練,使病人能適應臥位

5.術前晚給予鎮靜劑,苯巴比妥0.1g。

6.術前6~8h內禁食。

7.術前日準備手術野皮膚清洗剃毛,範圍要超過切口四周15cm以上。頸部手術應剃去枕部頭髮。

8.根據麻醉需要,給予麻醉前用藥

9.術前定位  術前應定出預定切除椎板的脊椎位置,最簡便的方法是根據體表標誌定位。常用的體表標誌有:①頸後下方第1個後突最高的棘突是第7頸椎棘突;②雙臂自然下垂,兩側肩胛崗內端連線通過第3胸椎棘突;③雙臂自然下垂,兩側肩胛骨下角的連線,通過第6胸椎棘突;④臍水平相當於第3腰椎棘突;⑤兩側髂嵴最高點連線,通過第4腰椎棘突;⑥兩側髂後上棘連線相當於第2骶椎椎體

由於體形的差異,按上述標誌定位可能有1~2個棘突的誤差。爲避免誤差,可先根據體表標誌定位,再在相應棘突的體表上用膠布粘着一鉛字,攝X線片後,從X線片上鉛字的位置覈定手術部位。

10 麻醉體位

1.麻醉  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均可,應視病人情況及技術條件而定。一般椎管內手術以全麻爲宜,兒童、不合作者必須全身麻醉。頸部病變,因術中體位影響呼吸,且手術操作有影響呼吸可能,以氣管內插管麻醉較安全。

局部麻醉用0.25%~0.5%普魯卡因(每200ml加1∶1000腎上腺素0.5ml)做局部浸潤,先沿切口做皮內、皮下注射,再用長針距棘突外側1.5~2cm處刺入肌肉,直達椎板,在椎板表面注入5~10ml,然後一面退針一面在肌肉浸潤同量藥物切口範圍內,每一脊椎兩側椎板均應浸潤

全身麻醉時,爲維持較淺的麻醉深度和減少術野出血,也可加用0.25%~0.5%普魯卡因局部浸潤

2.體位  有俯臥位側臥位坐位三種。

俯臥位:較爲常用。頸部手術需用頭託或固定頭架,頭略前屈,上胸兩旁墊高,髂嵴下墊高使腹部懸空,以保證腹部呼吸運動自如。胸椎手術時,頭略低,偏向一側,上胸和髂部墊高,髖關節稍前屈,膝稍後屈,踝部墊枕。腰椎手術時,可將手術檯中段向上抬高,使腰椎前突減少,脊椎位置表淺,便於手術暴露

側臥位:因心臟和胃均在左側,故以右側臥位爲好。病人上肢前伸,右腋下墊一枕,使右臂架空,以免臂叢受壓。右腿伸直,左髖、膝關節稍屈,骨盆部以帶固定。側臥位的優點是術野引流好,血液腦脊液能自行流出;缺點是脊柱不易放直,手術切口易偏離中線,尤其在頸部手術時,頭下應墊枕,以保持頸部平直。如病變在一側,則操作不如俯臥位便利。

坐位:僅適用於頸椎手術,需特製的手術牀或坐椅,前有頭架支撐額部,頸前屈,身體坐正,雙上肢用手託托起,下肢需用驅血帶綁紮,以防血液集聚於下肢,致使術中血容量不足。

11 手術步驟

11.1 1.胸椎椎板切除術

胸椎解剖結構(圖4.1.2-1,4.1.2-2)

(1)按術前定位,以病變爲中心,沿背部正中線棘突劃出切口線,其長度視病變的大小而定,通常應包括病變節段的上下各一個椎板。

(2)皮膚常規消毒後,將手術巾粘貼或縫合固定於皮膚上。

(3)沿切口線切開皮膚、皮下脂肪和深筋膜,直達棘上韌帶(圖4.1.2-3)。止血後創緣以手術巾保護。

(4)將椎旁肌從棘突和椎板表面剝離開:由於椎旁肌與椎骨間有靜脈叢,分離過程中應緊貼骨面進行。先切開棘上韌帶,再沿棘突尖端向其兩旁銳性切開,緊貼棘突側方骨面和椎板表面以骨膜剝離器向兩旁推開椎旁肌,直至關節突(圖4.1.2-4A)。填入紗布條壓迫止血分離過程先在一側逐個椎板進行,然後再做另一側(圖4.1.2-4B)。兩側均剝離後,取出填塞紗條。放置椎板牽開器,向兩側牽開椎旁肌(圖4.1.2-4C)。

(5)切除棘突:自手術野最下方一個棘突開始,先將上下棘間韌帶刀切斷,再用骨剪或咬骨鉗咬去棘突,直至根部。胸椎棘突由上向下傾斜,上一胸椎的棘突跨在下一胸椎椎板表面,故胸椎椎板切除時上端應多切除一個棘突(圖4.1.2-5)。

(6)椎板切除:胸椎椎板呈鱗片樣排列,上一椎板下緣覆蓋着下一椎板的上緣,故椎板切除應由下向上進行。上下椎板間爲黃韌帶,其附麗點是:從上一椎板的腹面中點向下止於下一椎板的上緣,外側厚而中部薄,先用尖刀沿下一椎板上緣橫向切開黃韌帶注意損傷椎管內組織。再用小型咬骨鉗伸入黃韌帶切口,將黃韌帶連同椎板分塊咬去。一般先從中央部分開始,擴大到一定程度後,可換用鷹嘴咬骨鉗或椎板咬骨鉗咬除其餘椎板,側方至關節突內側緣,這樣一般即能獲得足夠的顯露,又不致影響脊柱穩定性(圖4.1.2-6)。如椎管內手術要求多向外側暴露,可切除關節突。切除椎板過程中,爲防止損傷脊膜和壓迫脊髓,咬骨鉗不可伸入椎管太多,且咬合力量應向上提,不可下壓。切除椎板時常有較多出血,硬脊膜外出血可予電凝或棉片壓迫,來自兩側靜脈叢的出血可填入明膠海綿壓迫止血,骨面出血以骨蠟止血。術野徹底止血,反覆沖洗後,即可進行硬脊膜外探查。

(7)硬脊膜外探查:探查硬脊膜外脂肪的多少,有無腫瘤、肉芽腫、異常血管或其他異常組織骨質有無破壞或缺損。沿中線將硬脊膜外脂肪分開推向兩旁。然後檢查硬脊膜的色澤、張力和有無搏動,並用手指輕輕捫診,檢查有無硬脊膜下腫塊存在。探查完畢後應反覆沖洗創口,徹底止血。單純椎板切除減壓,至此即可縫合創口。如需探查硬脊膜內和脊髓,則需切開硬脊膜。

(8)硬脊膜內探查:切開硬脊膜前應止血徹底,防止切開硬脊膜後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影響手術操作和術後引起無菌性硬脊膜炎及蛛網膜粘連。椎板骨緣以棉片覆蓋,創口反覆沖洗乾淨。先用腦膜鉤或有齒長鑷將硬脊膜鉤起,用尖刀切一小口,伸入小棉片或有槽探針至硬脊膜下腔,在棉片或有槽探針保護下沿中線縱行切開硬脊膜(圖4.1.2-7A)。切開硬脊膜時最好勿損傷蛛網膜,以免腦脊液不斷流出,影響操作。沿硬脊膜切口兩側分別設置數針縫線,以蚊式鉗夾住線端,借其重量向兩側牽開硬脊膜(圖4.1.2-7B)。

硬脊膜內探查包括:硬脊膜內表面的顏色、光澤,硬脊膜的厚度和有無腫物。再檢查蛛網膜的厚度、顏色與光澤,與脊髓有無粘連,蛛網膜下腔有無腫物、出血囊腫形成。然後檢查脊髓大小、顏色、光澤、質地和表面的血管分佈是否正常等。需切開蛛網膜時,先用鑷子提起,沿正中切開或剪開。

需探查脊髓側方和前方時,可用小號腦壓板或剝離子墊以棉片,將脊髓輕輕牽開。也可先在上下兩個神經根間找出齒狀韌帶然後在硬脊膜下或蛛網膜下用蚊式鉗夾住,切斷韌帶在硬膜上的附着點,拉動蚊式鉗輕輕轉運脊髓(圖4.1.2-8)。在胸段可將脊髓旋轉70°左右。無論牽開抑或轉動脊髓,操作均應十分輕柔,以免損傷脊髓

(9)硬脊膜下探查完畢後,根據手術目的進行治療性操作,方法見各種具體手術。

(10)治療操作結束後,用溫鹽水將蛛網膜下腔沖洗乾淨,不可有血塊或血液殘留。蛛網膜切口不需處理。如需做脊髓減壓,則不縫合硬脊膜。此時硬脊膜外止血應極徹底,以免術後形成血腫,直接壓迫脊髓。如不需減壓,則用不吸收線(細絲線)連續或間斷縫合硬脊膜,以間斷縫合較爲緊密。

(11)取除椎板牽開器,再次徹底止血後,肌肉用不吸收線(絲線)全層或分2~3層間斷縫合。縫合有止血作用,應貫穿全層肌肉;如分層縫合,縫合每一層時,應將縫線穿過部分深層組織,使上下各層組織互相緊貼。

(12)深筋膜、皮下組織皮膚分層間斷縫合。

硬脊膜縫合緊密者,可在硬脊膜外放置橡皮片或硅膠管引流,經創口旁戳孔引出。硬脊膜未縫合者不可做引流。

11.2 2.頸椎椎板切除術

頸椎解剖結構(圖4.1.2-9,4.1.2-10)

(1)頸椎手術可採用俯臥、側臥或坐位。不論用何種體位,頭部應略前屈,增寬棘突和椎板間距離,以利操作。俯臥或坐位時,頭部應用頭架支撐。俯臥位時還應將上身略略抬高,使頭部處於較高平面。側臥位時頭下應墊枕,保持頸椎成一直線,防止切口偏斜。

(2)切口均用正中切口頸椎椎體較扁小,故切口範圍應超過病變範圍上下各兩個脊椎,才能充分暴露,上頸椎手術,因枕下肌肉較厚,上方應達枕外粗隆才能獲得較好暴露

頸椎棘突除頸7棘突較長可在體表摸出外,其餘均被兩側肌肉覆蓋。故應嚴格沿正中線切開項韌帶,找出兩側椎旁肌的正中接合線,沿此線切開,分開兩側肌肉暴露棘突。如偏向一側,切入肌肉常有較多出血

頸椎棘突形態不同,寰椎無棘突,自樞椎至頸6均呈分叉形,頸7棘突長不分叉。將棘突上附麗的肌肉緊貼骨質切斷,直達棘突外側緣,再用骨膜剝離器貼骨面向外推肌肉。由於頸椎棘突及椎板表面不平整,推開肌肉時除用骨膜剝離器鈍性分離外,常需用銳器切斷肌肉附麗點。外側分離止於關節突。寰椎後弓和寰椎後結節顯露後,表面的骨膜可橫向切開,然後剝離。

頸椎韌帶薄,相鄰椎板間距較寬,故切除較易。頸椎關節突爲前後向,下關節突較寬,不可損傷,否則易發生脫位。高頸段手術常須將枕骨大孔後緣咬開,方法同顱後窩手術。

頸椎管較寬大,頸髓也較粗,頸神經短且較接近水平位,故頸脊髓較固定,手術時不易轉動。頸5以下神經根組成臂叢,非不得已不可將其損傷

其他手術方法均同胸椎椎板切除術

11.3 3.腰椎椎板切除術

腰椎解剖結構(圖4.1.2-11,4.1.2-12)

正常腰椎有前凸彎曲,俯臥位手術時腹部應墊一枕,或將手術檯中間向上抬起,以減少前突,使脊椎位置較爲淺表,以利操作。

腰椎棘突短直,棘突與椎板位置大致在同一平面。腰椎椎旁肌和椎板均較厚,兩側關節突間距離相對較窄,暴露椎板時最好將其外側的關節突內側面也顯露一部分,但椎板切除範圍仍應以關節突爲限。相鄰腰椎板間隙較大,切除較易。

腰椎管內的脊髓爲圓錐部,終於第1腰椎或第2腰椎上半水平,其下即爲馬尾神經根。在馬尾部分行手術時,用吸引器時必須用棉片襯墊,以免神經根被吸入吸引器造成損傷

腰椎其他手術操作同胸椎椎板切除術

11.4 4.半椎板切除術

適用於一側椎管內探查或減壓,如一側的神經根切斷,單側脊髓前外側束切斷,椎間盤切除等。仍用中線切口,推開一側椎旁肌暴露該側椎板,切除棘突基底至關節突間的椎板。如需切開硬脊膜,在術野中間切開。其他操作均同全椎板切除術

12 中注意要點

1.一次不能切除過多椎板,以免術後脊柱失去穩定性,故術前病變定位十分重要。椎板切除應儘量避免損傷兩側的關節突,尤其在頸、腰椎,以免術後發生脫位

2.術中體位雖可不同,但均應保持切口在中線,不可偏斜。

3.咬除椎板及在椎管內操作時,要特別注意保護硬脊膜和脊髓。咬骨鉗不可插入過多,咬合用力時應向外上,並以手指保護,防止咬骨鉗向椎管內壓入,損傷脊髓。術中不可過分牽拉、壓迫、扭轉脊髓。吸引器不可直接接觸脊髓,應墊以棉片。馬尾部手術時,應防止吸引器將馬尾吸入。一切操作應儘量輕柔,減少脊髓損傷

4.術中止血應徹底。硬脊膜外出血以電凝、骨蠟、止血海綿壓迫等方法止血。硬脊膜內及脊髓表面可以棉片壓迫或雙極電凝止血,不可用單極電凝處理脊髓表面血管。手術後,硬脊膜下應反覆沖洗,防止血液存留,確認出血血液積存後方可縫合硬脊膜。硬脊膜不縫合做脊髓減壓時,切口各層,尤其椎旁肌應徹底止血,嚴密縫合。

13 術後處理

1.術後仰臥或側臥,最好臥硬板牀。翻身時應使身體平直,避免扭曲。

2.術後應嚴密觀察有無肢體功能障礙加重,感覺平面有無上升下降,如有上升,表明脊髓功能有進一步損害,應積極找出原因,及時處理。頸椎手術者應密切注意呼吸情況。

3.注意創口引流有無腦脊液流出,如腦脊液流出較多,應考慮提前拔除引流。一般引流在術後24~48h拔除。

4.有截癱者應按截癱護理。

5.高頸段手術後,有時可發生中樞高熱,應及時處理。

14 併發症

1.硬脊膜外血腫  椎旁肌肉椎骨和硬脊膜外靜脈止血不徹底,術後可形成血腫,造成肢體癱瘓加重,多在術後72h內發生。即使在放置引流管的情況下也可發生血腫。如出現這種現象,應積極檢查,清除血腫,徹底止血

2.脊髓水腫  常因手術操作損傷脊髓造成,臨牀表現類似血腫。治療以脫水激素爲主;嚴重者如硬脊膜已縫合,可再次手術,開放硬脊膜。

3.腦脊液漏  多因硬脊膜和(或)肌肉層縫合不嚴引起。如有引流,應提前拔除。漏液少者換藥觀察,不能停止或漏液多者,應在手術室縫合漏口。

4.切口感染、裂開  一般情況較差,切口癒合能力不良或腦脊液漏者易發生。術中應注意無菌操作。術後除抗生素治療外,應積極改善全身情況,特別注意蛋白質多種維生素的補充。特殊部位如肩胛之間,應加強肌肉層縫合。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