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毒

中藥毒 中醫學 中醫皮膚科學 中醫外科學 皮膚病及性傳播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zhōng yào dú

2 英文參考

drug eruption[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中藥毒(drug eruption)爲病名,又稱藥毒藥疹藥毒疹[1]。是指因藥物所致,以皮膚起疹,多形損害、瘙癢爲主要表現的皮膚疾病[1]。即藥物引起的皮膚粘膜的急性炎症反應。男女老幼均可發病,尤以稟賦不耐者爲多見。

中藥毒相當於西醫的藥物性皮炎[1]

4 中藥毒病因病機

總由稟賦不耐,藥毒內侵所致。或風熱之邪侵襲腠理,或溼熱蘊蒸,鬱於肌膚;或外邪鬱久化火血熱妄行,溢於肌膚;或火毒熾盛,燔灼營血,外發於皮膚,內攻於臟腑。久而導致陰液耗竭,陽無所附,浮越於外,病重而危殆。

引起中藥毒藥物

文獻中報告的單味藥物葛根天花粉板藍根大青葉穿心蓮丹蔘毛冬青益母草槐花紫草青蒿防風白蒺藜大黃等,方藥中有六神丸雲南白藥安宮牛黃丸牛黃解毒片銀翹解毒片等。

5 中藥毒症狀

皮膚起疹,多形損害、瘙癢。

溼毒蘊膚者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伴劇癢,煩躁口乾大便燥結小便黃赤,或有發熱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熱毒入營者皮損鮮紅或紫紅,甚則紫斑血皰;伴高熱,神志不清,口脣焦燥,口渴不欲飲,大便幹,小便短赤;舌絳,苔少,或鏡面舌,脈洪數。

氣陰兩虛者皮損消退;伴低熱,口渴乏力氣短大便幹,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

6 中藥毒的治療

6.1 辨證治療

6.1.1 溼毒蘊結

藥毒疹·溼毒蘊結證(drug eruptionwith dampness-toxin amassment pattern)是指溼毒蘊結,以皮損處呈紅斑、水皰,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伴劇癢,煩躁口乾大便燥結小便黃赤,或有發熱舌質紅,舌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爲常見症的藥毒疹證候[1]

6.1.1.1 症狀

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伴劇癢,煩躁口乾大便燥結小便黃赤,或有發熱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

6.1.1.2 辨證分析

溼熱毒邪蘊蒸肌膚,故皮膚上出現紅斑、水皰,甚則糜爛滲液,表皮剝脫,劇癢;溼熱毒邪內擾則煩躁,或有發熱熱毒之邪灼傷津液則口乾大便燥結小便黃赤舌紅、苔薄白或黃、脈滑或數爲溼毒蘊膚之象。

6.1.1.3 治法

清熱利溼解毒

6.1.1.4 方藥治療

萆蘚滲溼湯加減。

6.1.2 熱毒入營

藥毒疹·熱毒入營證(drug eruption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entering nutrient phase)是指熱毒入營,外灼肌膚,以皮疹鮮紅或紫紅,甚則紫斑血皰高熱神志不清,口脣焦燥,口渴不欲飲,大便幹,小便短赤,舌質絳,舌苔少或鏡面舌,脈洪數爲常見症的藥毒疹證候[1]

6.1.2.1 症狀

皮損鮮紅或紫紅,甚則紫斑血皰;伴高熱,神志不清,口脣焦燥,口渴不欲飲,大便幹,小便短赤;舌絳,苔少,或鏡面舌,脈洪數。

6.1.2.2 辨證分析

熱毒熾盛,內人營血外傷肌膚,故皮損鮮紅或紫紅,甚則紫斑血皰熱毒熾盛,氣血兩燔高熱,神志不清;熱毒之邪傷陰耗血則口渴不欲飲.大便幹,小便短赤;舌絳、苔少或鏡面舌、脈洪數爲熱毒入營之象。

6.1.2.3 治法

清營解毒

6.1.2.4 方藥治療

清營湯加減。

6.1.3 氣陰兩虛

藥毒疹·氣陰兩虛證(drug eruptionwith qi-yin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氣陰兩虛,以皮疹消退,伴低熱,口渴乏力氣短大便幹,尿黃,舌質紅,舌苔少,脈細數爲常見症的藥毒疹證候[1]

6.1.3.1 症狀

皮損消退;伴低熱,口渴乏力氣短大便幹,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

6.1.3.2 辨證分析

病久耗傷陰液,氣無所生,致脾胃虛弱氣陰兩傷,故皮損消退,伴低熱,口渴乏力氣短大便於,尿黃;舌紅、少苔、脈細數爲氣陰兩虛之象。

6.1.3.3 治法

益氣養陰清熱

6.1.3.4 方藥治療

增液湯益胃湯加減。

6.2 外治法

外治清熱利溼、收斂止癢爲原則:

(一)局部紅斑、風團、瘙癢甚者,用爐甘石洗劑三黃洗劑外搽。

(二)糜爛滲液多者,以黃柏地榆各15g,水煎溼敷,滲出減少後,用青黛散外撲。

(三)局部乾燥結痂者,可外塗黃連膏;結痂較厚,可先予地榆油外塗輕揩,待痂去,再塗黃連膏

6.3 其他療法

本病症輕者,可給予抗組胺類藥,如撲爾敏特非那丁息斯敏等口服,並配合維生素C、鈣劑等;嚴重者,如剝脫性皮炎型、大皰性表皮鬆解症型,除用中藥治療外,應積極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如氫化可的松每日200—400mg,或地塞米松每日10—20mg,維生素C,1—3g,加到5%~10%的葡萄糖水1000—2000mL中,靜脈滴注,至病情緩解,再改強的松地塞米松口服。同時應根據病情需要,配合使用抗生素輸血血漿,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

7 中藥毒的預防

1.合理用藥,嚴格掌握用藥指徵、藥量及使用時限。

2.用藥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用藥後的反應,遇到全身皮膚瘙癢、出疹、發熱者,要考慮藥疹的可能,爭取早期診斷,及時處理。

3.皮損忌用水洗,避免搔抓,忌用刺激性的外用藥物

4.多飲開水,忌食辛辣、魚腥發物。

8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