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

外治法 外科治法 中醫治法 鍼灸學 中醫學 中醫治療學 中醫外科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wài zhì fǎ

2 英文參考

external therapy[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external treatmen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external therapy[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

3 概述

外治法(external therapy[1])爲治法,簡稱外治,或名外取[2]。是指運用藥物、手術、物理方法,直接作用患者體表某部或病變部位而達到治療目的的治療方法[2]

外治法指用藥物、器械,或手術直接作用患者的體表或孔竅(口、舌、咽喉、眼、耳、鼻、陰道肛門)局部,以治療各種病證的方法[3]

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藥物以外,施於體表或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3][4]

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內者內治,外者外治。”

4 外治法方法

有敷、熨、燻、浸、洗、按摩推拿鍼灸刮痧火罐[4]

5 外治法的歷史

外治法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4]。《黃帝內經素問》時代已有較系統鍼灸療法以及膏貼、煙燻等,尤爲可貴的是,書中還介紹了腹水穿刺和用於脫疽(相當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截肢手術[4]。到東漢時期,張仲景記述了針刺、灸、烙、溫熨、藥摩、坐藥、洗浴、潤導、浸足、灌耳、人工呼吸等多種外治法,爲後世奠定了廣泛的基礎[4]。自鍼灸形成專科後,外治的概念有所改變,近世論述外治法,多已排除鍼灸[4]外治法專著有以膏貼爲主的《理瀹駢文》,以及清·邵存淦《外治壽世方》等[4]

6 參考資料

  1. ^ [1]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3)[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15.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03.

有外治法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