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

腧穴學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趾部腧穴 滎穴 穴位特效按摩 足太陰脾經經穴 經外奇穴 經穴 上肢部奇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dà dū

2 英文參考

Dàdū SP2[中國鍼灸學詞典]

dàdū[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SP2[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大都:1.經穴名;2.經外奇穴名。

4 經穴名·大都

穴位大都
漢語拼音Dadu
羅馬拼音Tatu
美國英譯名Great Metropolis
各國代號中國SP2
日本2
法國莫蘭特氏RP2
富耶氏RP2
德國MP2
英國Sp2
美國Sp2

大都經穴名(Dàdū SP2)[1]。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屬足太陰脾經[2]大都足太陰脾經滎穴五行屬火[2][3]。大即巨大,都指集聚,穴在大趾起始端,所留爲滎,故名大都[3]。主治腹脹胃痛胃炎胃痙攣,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嘔吐,脘腹脹痛,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霍亂瀉痢泄瀉便祕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心痛心煩四肢浮腫肌膚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氣滯腰痛,足大趾本節紅腫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腫痛,足趾痛,小兒驚風腦血管病後遺症,小兒抽搐等。

4.1 出處

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脾出於隱白……溜於大都大都本節後下陷者之中也,爲滎。

4.2 特異性

大都足太陰脾經五輸穴滎穴五行屬火。

4.3 穴名

大即巨大,都指集聚,穴在大趾起始端,所留爲滎,故名大都[3]

大,指廣泛。都,池也,盛也,豐盈也,又匯聚也。井穴在足大趾內側本節赤白肉際處,脈之所流爲滎,五行屬火,爲本經之母,穴爲土氣豐富與儲積之處,如水之入於池也。故尊曰大。楊上善說:“水溢爲滎”,其氣漸盛,經氣在此停聚也。由此聚注爲俞,故名曰大都[4]

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潛陰,猶陽氣下鍾,得時而出,孳發其蘊蓄之性能也。其力無限,故名“大都”。[4]

4.4 所屬部位

[5]

4.5 大都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大都在足內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5][6]

大都在足趾,第一蹠趾關節遠端赤白肉際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6]

大都位於𧿹趾內側,第一蹠趾關節前下緣赤白肉際處(《鍼灸集成》)[6]。一說“本節後下陷者之中”(《黃帝內經靈樞·本輸》)[6]

大都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png

大都穴在足太陰脾經中的位置

大都穴的位置.png

大都穴的位置

大都的位置

大都穴的位置(足太陰脾經

大都的位置

大都穴的位置(肌肉

大都的位置

大都穴的位置(骨骼

4.6 大都穴的取法

大都在足趾,第一蹠趾關節遠端赤白肉際陷中。正坐或仰臥取穴[6]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足大趾內側緣,當第1蹠趾關節前緣赤白肉際凹陷處取穴[7]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𧿹)趾內側,第一蹠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取穴

快速取穴:足大趾與足掌所構成的關節,前下方掌背交界線凹陷處即是[8]

4.7 大都穴位解剖

大都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趾蹠側筋膜、趾纖維鞘、(踇)長屈肌腱。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分佈着足底內側神經的趾底固有神經皮膚由腓淺神經足背內側皮神經的內側支分佈。針由皮膚、皮下組織經趾蹠側筋膜形成的趾纖維鞘的環部,進入該鞘內,並可刺及鞘內的,由脛神經支配的(踇)長屈肌腱,或從肌腱的上方或下方經過。第1蹠骨動脈由足背動脈發出,在第1、2蹠骨小頭處分爲二支,其中一支分佈到趾背面的內側緣。

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第一蹠骨基底部[8]

皮膚→皮下組織[8]

4.7.2 穴區神經血管

有足底內側神經皮支和足底內側動脈分佈[8]

布有足底內側神經的趾底固有神經,並有足底內側動、靜脈的分支通過[8]

4.8 大都穴的功效與作用

大都有泄熱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

大都健脾理氣化溼止瀉作用[8]

大都健脾和中、回陽救逆之功,凡患熱病不汗,身重不臥,傷寒四逆腹滿,煩嘔,熱悶,目眩嘔逆,胸腹脹痛,蛔痛,小兒客忤表裏寒熱等症,本穴並能治之[8]

4.9 大都穴主治病

大都穴主治腹脹胃痛胃炎胃痙攣,急性腸胃炎,慢性腸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嘔吐,脘腹脹痛,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霍亂瀉痢泄瀉便祕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心痛心煩四肢浮腫肌膚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氣滯腰痛,足大趾本節紅腫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腫痛,足趾痛,小兒驚風腦血管病後遺症,小兒抽搐等。

大都穴主治腹脹胃痛消化不良、泄瀉便祕熱病無汗體重肢腫心痛心煩[8]

大都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呃逆嘔吐、脘腹脹痛、霍亂瀉痢四肢浮腫肌膚不仁身重骨痛熱病無汗手足厥冷氣滯腰痛、足大趾本節紅腫疼痛[8]

現代又多用大都治療急慢性腸胃炎[8]

大都主治胃痛腹脹嘔吐泄瀉便祕熱病無汗手足逆冷[8]

大都穴主治胃痛嘔吐腹痛腹脹泄瀉便祕體重肢腫,足部腫痛;熱病無汗小兒驚風心煩心痛[8]

消化系統疾病:胃炎胃痙攣腹脹腹痛,急慢性腸炎

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病後遺症,小兒抽搐,足趾痛。

4.10 刺灸法

4.10.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8][8][8][8],局部有酸脹感[8]

4.10.2 灸法

可灸[8][8][8]

艾炷灸3壯;或艾條灸5~10分鐘[8]

注意:孕婦及產後百日內禁灸。

4.11 大都穴的配伍

大都陰陵泉商丘,有健脾利溼作用,治脾虛腹瀉[8]

大都經渠,有解熱發汗作用,治熱病汗不出[8]

大都魚際太淵大都太白,治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8]

4.12 特效按摩

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穴,每次300下,可有效緩解抽筋[8]

4.13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脹,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並取隱白腹滿,善嘔,煩悶,此皆主之。瘧不知所苦,大都主之。風逆,暴四肢腫,溼則唏然寒,飢則煩心,飽則眩,大都主之。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熱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

鍼灸大成》:主熱病汗不出,不得臥身重骨疼,傷寒手足逆冷腹滿,善嘔,煩熱悶亂,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繞踝風,胃心痛腹脹胸滿,心蚘痛,小兒客忤

備急千金要方》:後閉不通;目眩目系急,目上插。

肘後備急方》:主卒霍亂下利不止。

醫宗金鑑》:大都主治溫熱病,汗不出。

5 經外奇穴名·大都

大都經外奇穴[8]。爲八邪之一[8]。出《奇效良方》:“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握拳取之。可灸七壯,針入一分。治頭風牙痛。”

5.1 大都穴的定位

大都位於手大指次指之間,當赤白肉際處,微握拳取之[8]。左右計2穴[8]

5.2 大都穴主治病

主治頭風牙痛[8]

5.3 刺灸法

一般針0.3~0.5寸;可灸[8]

5.4 關於八邪

八邪經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9][9]。出《黃帝內經素問·刺瘧篇》。《醫經小學》列作奇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9]。別名八關(《景嶽全書》),從橈側尺側方向依次稱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風通絡,清熱解毒作用。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關節麻木疼痛咽痛齒痛瘧疾頭痛項強,手臂紅腫,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等。

5.4.1 拼音

bāxié

5.4.2 代號

EX-UE9

5.4.3 八邪的別名

八關(《景嶽全書》)

第1、2指間者又稱爲“大都”,其他依次分別稱爲“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10]

5.4.4 出處

黃帝內經素問·刺瘧》: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

醫經小學》列作奇穴

5.4.5 八邪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八邪穴在手背側,微握拳,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10][11]

八邪穴位手背第1~5指間的縫紋端取穴,每手4穴,兩手共8穴[11]

八邪穴位手背各指縫上,當赤白肉際處,左右共八穴[12]。《奇效良方》:從橈側尺側方向依次稱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經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經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八邪穴的位置

經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5.4.6 八邪取穴方法

患者握拳取穴

微握掌,在第1~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取穴[12]

5.4.7 八邪穴位解剖

八邪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和骨間肌。分佈有橈神經淺支和尺神經指背支。

5.4.7.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拇收肌(八邪1)和骨間肌(八邪2、3、4)[12]

5.4.7.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橈神經淺支的手背支、尺神經手背支和手背靜脈分佈,深層有尺神經肌支和掌背動脈分佈[12]

5.4.8 八邪穴的功效與作用

八邪穴有祛風通絡,清熱解毒作用

5.4.9 八邪穴主治病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指關節麻木疼痛咽痛齒痛瘧疾頭痛項強,手臂紅腫,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煩熱目痛毒蛇咬傷手背腫痛[12]

八邪穴主治手指關節麻木疼痛手背腫痛、頭項強痛咽痛齒痛目痛瘧疾煩熱毒蛇咬傷[12]

八邪穴主治煩熱目痛頭痛項強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傷、手臂紅腫等[12]

八邪穴主治手背腫痛,手指麻木鵝掌風類風溼關節炎頭風咽痛齒痛目痛煩熱瘧疾毒蛇咬傷[13]

5.4.10 八邪穴的配伍

八邪曲池內關陽池合谷外勞宮足三裏中脘懸鐘陷谷,治多發性神經炎[13]

八邪外關陽池,治鵝掌風。③配後溪三間,治手指麻痛[13]

八邪外關,治手指麻木[13]

八邪陽池,治鵝掌風[13]

5.4.11 刺灸法

5.4.11.1 刺法

斜刺0.5~0.8寸[13][13],局部脹痛[13],有麻電感向指端放散[13]

斜刺0.5~1寸[13]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13]

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13][13][13][13]

針刺八關八邪)穴出血方法名爲八關大刺[13][14]。《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

5.4.11.2 灸法

可灸[14][14]

5.4.12 文獻摘要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間,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際,握拳取之,可灸七壯,針入一分,治頭風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節歧骨間,握拳取之,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環指本節歧骨間,又名液門也,治手臂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環指小指本節歧骨間,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門下五分,治手背紅腫,針入一分,可灸五壯。兩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中國鍼灸學》:八邪,手五指歧縫間。針五分。主治手臂紅腫。

6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43.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4.
  3. ^ [3]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4. ^ [4]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5. ^ [5]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4.
  6. ^ [6]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60.
  7. ^ [7]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93.
  8. ^ [8]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
  10.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
  11. ^ [11]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47.
  12. ^ [1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1.
  13. ^ [13]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400-401.
  14. ^ [1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5.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