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熱

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 中醫治法 中醫基礎理論 中醫學 中醫病機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nèi rè

2 英文參考

calor internus[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endogenous heat[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內熱:1.病機;2.一種治法

4 病機·內熱

內熱病機[1]。與外熱相對,指熱邪入裏,或陰虛生熱,而致熱勢明顯的病理變化[2] 。泛指體內臟陰陽偏勝之熱[2]。可引內熱[2]。宜辨虛實[2]。《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陰虛內熱,……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胸中,故內熱。”《黃帝內經素問·厥論》:“酒氣谷氣相搏,熱盛於中,故熱遍於身,內熱溺赤也。”內熱常見胸中煩熱午後潮熱,五心發熱口苦,溲赤等症[2]。《明醫雜著》卷一:“內傷發熱,是陽氣自傷不能升達,降下陰分而爲內熱,乃陽虛也,故其脈大而無力,屬肺脾;陰虛發熱,是陰血自傷不能制火,陽氣升騰而爲內熱,乃陽旺也,故其脈數而無力,屬心腎。”《理虛元鑑·虛熱內熱骨蒸論》:“故夜熱內熱虛熱,爲虛勞之初病,骨蒸內熱潮熱,則虛勞之本病也……治法清金養營,疏邪潤燥爲主,則熱自退矣。”

參見發熱發熱體溫高出正常標準,或自有身熱不適的感覺[2]發熱原因,一般可分爲外感內傷兩類[2]外感發熱,常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癘之氣所致;內傷發熱,多由飲食勞倦,或七情變化,導致陰陽失調氣血虛衰所致。外感發熱多屬於實,可見於感冒傷寒溫病瘟疫等病症;內傷多虛,可見陰虛發熱陽虛發熱血虛發熱氣虛發熱虛勞發熱陽浮發熱失血發熱[2]。由於發熱的類型不同,又有壯熱微熱惡熱發熱惡寒往來寒熱潮熱五心煩熱暴熱等;因發熱時間不同,有平旦熱晝熱日晡發熱夜熱等;因發熱部位不同,有肌熱腠理熱肩上熱背熱肘熱尺膚熱手心熱手背熱、足熱、四肢熱等;又有痰積發熱食積發熱飲酒發熱瘀血發熱、病後遺熱[2]

5 一種治法·內熱

內熱爲一種治法[2]。內通納[2]。《黃帝內經靈樞·壽夭剛柔》:“刺寒痹內熱。”即在針刺痹證時用火針熨法灸法[2]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81.
  2. ^ [2]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有內熱作用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