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併腸梗阻

婦產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rèn shēn hé bìng cháng gěng zǔ

2 疾病代碼

ICD:O99.6

3 疾病分類

產科

4 疾病概述

由於妊娠子宮增大擠壓腸袢,使無症狀的腸粘連因受壓或扭轉而形成腸梗阻

1.症狀

(1)腹痛腹痛腸梗阻的主要症狀,一般爲持續性或陣發性腸絞痛疼痛部位多位於臍周,也可偏於梗阻部位一側。原因爲腸內容物通過受阻,梗阻以上部位腸管蠕動增強,腸壁平滑肌強烈收縮和痙攣,引起陣發性劇烈絞痛

(2)嘔吐腹脹:早期嘔吐多爲腸膨脹引起的反射嘔吐,此後嘔吐腹脹隨梗阻部位的不同而不同。高位腸梗阻時,嘔吐出現早而頻繁,嘔吐物爲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伴大量胃腸液胰液膽汁腹脹多不明顯。低位腸梗阻時,嘔吐出現晚且次數少,晚期可吐出帶糞味的腸內容物,腹脹一般較重,可呈全腹瀰漫性。

(3)排便、排氣障礙:不完全性腸梗阻及高位腸梗阻早期可有排氣和少量排便;完全性腸梗阻患者則不再排氣排便

5 疾病描述

妊娠期腸梗阻對母兒來說是一嚴重併發症,腸梗阻不但可引起腸管本身解剖功能的改變,並可導致全身性生理上的紊亂,由於妊娠期子宮增大,使孕期腸梗阻的鑑別診斷有一定的難度,再加上醫患雙方對放射線檢查麻醉、手術的顧慮,常使診斷和手術延誤而導致了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率的增加。

6 症狀體徵

妊娠期腸梗阻基本上和非孕期腸梗阻症狀相似,但妊娠晚期增大的子宮佔據腹腔,腸袢移向子宮的後方或兩側,或由於產後腹壁鬆弛,可使體徵不明顯、不典型。

1.症狀

(1)腹痛腹痛腸梗阻的主要症狀,一般爲持續性或陣發性腸絞痛疼痛部位多位於臍周,也可偏於梗阻部位一側。原因爲腸內容物通過受阻,梗阻以上部位腸管蠕動增強,腸壁平滑肌強烈收縮和痙攣,引起陣發性劇烈絞痛

(2)嘔吐腹脹:早期嘔吐多爲腸膨脹引起的反射嘔吐,此後嘔吐腹脹隨梗阻部位的不同而不同。高位腸梗阻時,嘔吐出現早而頻繁,嘔吐物爲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伴大量胃腸液胰液膽汁腹脹多不明顯。低位腸梗阻時,嘔吐出現晚且次數少,晚期可吐出帶糞味的腸內容物,腹脹一般較重,可呈全腹瀰漫性。

(3)排便、排氣障礙:不完全性腸梗阻及高位腸梗阻早期可有排氣和少量排便;完全性腸梗阻患者則不再排氣排便

2.體徵 腹部可見腸型和腸蠕動波。觸診有時可摸到腫塊,梗阻部位有壓痛和腹膜刺激徵。叩診腹部呈鼓音,聽診腸鳴音亢進,有氣過水聲,部分絞窄性腸梗阻腸鳴音可消失。

7 疾病病因

機械性腸梗阻約佔90%以上,其中半數以上由粘連引起,其次有腸扭轉腸套疊先天畸形、炎性狹窄、嵌頓疝和腹部腫塊等。

8 病理生理

妊娠期增大的子宮推擠腸袢,加之以往的粘連使腸管受壓或扭轉而形成梗阻;腸繫膜過長或相對過短受妊娠子宮推擠可使小腸順時針扭轉發生腸梗阻妊娠期腸梗阻發生常在孕4~5 月子宮盆腔升入腹腔時,或臨產前胎頭下降入盆時及產褥期子宮小腸袢急劇移位而發生腸扭轉。 按腸壁有無血運障礙,腸梗阻分成單純性和絞窄性兩類。根據病變部位、梗阻程度和病程發展快慢還可分爲高位和低位,完全性和不完全性,急性和慢性腸梗阻

單純性腸梗阻,梗阻以上部位腸蠕動增強,以克服腸內容通過障礙,腸腔內因氣體和液體積貯而膨脹,腸管擴張,腸壁水腫,最後導致腸蠕動乏力,同時液體漏出至腹腔,梗阻以下腸管癟陷、空虛或僅存少量糞便;絞窄性腸梗阻因血供中斷,首先靜脈迴流受阻,腸壁充血水腫、增厚呈暗紅色,隨病程進展繼而出現動脈血運障礙,血栓形成,腸管變紫黑色、變薄、缺血導致壞死穿孔,死亡率可高達20%~30%,是最嚴重的併發症。腸梗阻發生後出現液體喪失、腸膨脹、毒素吸收感染休克,如不能及時診治最後致呼吸、循環、泌尿各系統重要器官衰竭而死亡。

9 診斷檢查

診斷:由於妊娠解剖位置的變化,與妊娠期其他外科急腹症一樣,腸梗阻的臨牀表現亦可不典型,因而孕婦發生腹痛噁心嘔吐急腹症時必須對病史、體徵、病程發展經過及各項輔助檢查進行全面綜合分析,並進行連續密切觀察十分重要。一旦疑有腸梗阻存在可能時即應進行X 線檢查,大部分患者經X 線檢查能明確診斷。診斷成立後還須明確梗阻性質、梗阻部位及程度,以確立治療方案。

實驗室檢查:單純性腸梗阻早期實驗室檢查無明顯變化,晚期伴脫水血液濃縮、電解質失調等,可出現相應的實驗室檢查改變。如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顯著升高時,應排除絞窄性腸梗阻

其他輔助檢查

1.腹部X 線透視和平片

2.B 超檢查

10 鑑別診斷

妊娠合併腸梗阻應與妊娠合併卵巢囊腫蒂扭轉、早產、隱性胎盤早剝、急性羊水過多及其他內外科疾病如急性闌尾炎膽囊炎、膽石症等疾病相鑑別。

11 治療方案

妊娠期腸梗阻的處理與非妊娠期相同。非絞窄性腸梗阻可在嚴密觀察下保守治療,即胃腸減壓、靜脈輸液、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注射抗生素;48h 仍不緩解或出現腹膜炎時,應儘快手術。患者常因嘔吐、腸壁水腫腸腔內大量滲液、胃腸減壓丟失大量液體而致低血容量、休克腎衰。絞窄性腸梗阻不論發生妊娠任何時期,均應儘早手術,同時採用上述各種非手術治療措施。

手術應作縱切口妊娠中期術中儘量避免干擾子宮,術後繼續保胎治療。如妊娠34 周以上,估計胎兒肺已成熟,應先做剖宮產取出胎兒,使子宮縮小後再探查腹腔,否則膨大的子宮使術野難以暴露,難以操作。須請有經驗外科醫師檢查所有腸管,因常可能有一處以上的粘連梗阻。如有腸管壞死,還須做部分腸管切除與吻合術。死亡病例均系誤診,延誤了手術時機,以致發展到腸壞死穿孔腹膜炎中毒休克、DIC、腎衰竭等。假性腸梗阻,或稱Ogilvie 綜合徵,是結腸功能紊亂所致的非器質性腸梗阻,其中10%發生在產後,表現爲腹脹噁心便祕檢查腹雖脹但軟。X 線檢查可有結腸過度脹氣直達脾區,但其遠端並無機械性梗阻存在。如結腸擴張到9~12cm(臨界值),則易穿孔而致感染休克死亡。在結腸未擴張到臨界值時,可保守治療,包括胃腸減壓、輸液正水電解質紊亂,放置肛管排氣。如保守治療72h 無好轉,或X 線提示結腸擴張已達臨界值時,則應手術治療。

12 併發症

絞窄性腸梗阻可導致腸壁壞死穿孔,併發嚴重腹腔感染中毒休克

13 預後及預防

預後:妊娠合併腸梗阻孕產婦死亡率與不及時診斷、不及時手術與術前準備不充分直接相關。其母體病死率爲10%~20%,胎兒病死率爲30%~50%,多發生在絞窄性腸梗阻或腸穿孔伴有水、電解質失衡時。如能做到早期診斷和及時處理可降低病死率。

14 流行病學

妊娠合併腸梗阻較罕見,發生率爲1/2500~1/3500,Meyerson(1995)報道發生率爲1/17000。自20 世紀40 年代以來發病率有所上升,可能與外科手術(包括剖宮產)增多使粘連增多有關。腸梗阻60%~70%與既往手術粘連有關,其次是腸扭轉約佔25%。其他因腸套疊、疝嵌頓、腫瘤引起較少見。

15 特別提示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妊娠合併腸梗阻相關中成藥

查看更多

妊娠合併腸梗阻相關藥物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