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市

腧穴學 足少陽膽經經穴 穴位特效按摩 大腿部腧穴 鍼灸學 經穴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ēng shì

2 英文參考

Fēngshì GB31[中國鍼灸學詞典]

Fengshi (G31)[21世紀雙語科技詞典]

fēngshì[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3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GB31[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風市
漢語拼音Fengshi
羅馬拼音Fengshih
美國英譯名Windy Fair
各國代號中國GB31
日本31
法國莫蘭特氏VB31
富耶氏
德國G31
英國G31
美國GB31

風市經穴名(Fēngshì GB31)[1]。出《肘後備急方》。屬足少陽膽經[1]。風即風邪,市即集市,此穴在下肢風邪聚集之處,善治風痹,故名風市[1]風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腸冷痛,渾身瘙癢,厲風,疝氣遺尿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現代又用風市穴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腿痛小兒麻痹後遺症膝關節炎,頭痛眩暈耳鳴蕁麻疹等。

4 風市穴的別名

垂手(《醫學原始》)。

5 出處

肘後備急方》:治風毒腳弱痹滿上氣方……次乃灸風市百壯。

6 穴名

風即風邪,市即集市,此穴在下肢風邪聚集之處,善治風痹,故名風市[1]

風,爲六淫之一,百病之長。市,集市,貨物集散之處。本穴爲風氣集結之所,善治中風偏枯,《神農經》有:“治偏風半身不遂,兩腳疼痛。”爲祛風要穴,猶治療諸風之市集也,因名風市[2]

7 所屬部位

大腿[3]

8 風市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風市穴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膕橫紋上7寸[4]。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4]

風市穴位大腿外側中線,當膕橫紋上7寸處;或直立垂臂,於中指尖到處取穴[5]

風市穴位於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貼於大腿時,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脛束後緣。正坐或側臥取穴[5]

風市穴在足少陽膽經的位置

風市穴在大腿部的位置

風市穴的位置

風市穴在大腿部的位置

風市穴的位置

風市穴在大腿部的位置(肌肉

風市穴的位置

風市穴在大腿部的位置(骨骼

9 風市穴的取法

側臥位大腿外側,膕橫紋上7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當直立垂手時,中指止點處取穴

風市穴位於股部,直立垂手,掌心貼於大腿時,中指尖所指凹陷中,髂脛束後緣。正坐或側臥取穴[5]

側臥位大腿外側,於股骨大轉子至膕橫紋連線的上2/3與下1/3交點稍向上(0.7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取穴;或患者直立垂手貼於大腿外側,於中指下取[6]

取穴時稍屈膝,大腿稍內收提起,可顯露髂脛束[6]

快速取穴直立垂手,手掌併攏伸直,中指指尖處即是風市[7]

風市穴的取法

風市穴的取法(《中國鍼灸學詞典》)

10 風市穴位解剖

風市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闊筋膜、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有旋股外側動、靜脈分支。分佈着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皮膚由股外側皮神經分佈。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參與股四頭肌的形成。該肌由股神經支配。旋股外側動脈起自股深動脈的外側壁,在股直肌深面分爲上下支,下支營養股前外側肌。(參看居髎穴)

10.1 層次解剖

皮膚→皮下組織→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7]

皮膚→皮下組織→髂脛束→股外側肌→股中間肌[8]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股外側皮神經分佈;深層有股神經肌支和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分佈[8]

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和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8]

11 風市穴的功效與作用

風市穴具有祛風化溼通經活絡的功效。

風市穴有祛風寒,強筋骨的作用[8]

本穴具有祛風溼、調氣血、通經絡之功效[9]

風市穴以祛風見長,善治因風所致病證,經脈又循行於下肢,故可主治上述病證[9]

風市穴有祛風利溼舒筋活絡之功,主治腰腿痠痛,下肢痿痹,腳氣,全身瘙癢[9]

春秋繁露·五行對》:“地出雲爲雨,起氣爲風。”故下肢最易遭受風邪之侵襲,風市穴處爲風邪所常入,亦爲治風之常穴,但限於外侵之風。若以治內生之風,須兼取解熱之穴。用針同於用藥。[9]

12 風市穴主治病

風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腸冷痛,渾身瘙癢,厲風,疝氣遺尿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現代又用風市穴治療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腰腿痛小兒麻痹後遺症膝關節炎,頭痛眩暈耳鳴蕁麻疹等。

風市穴主治腰腿疾患,如腰尻重痛、下肢萎痹或麻木、膝痛、腨腸冷痛、渾身瘙癢、厲風、疝氣遺尿[9]

風市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以及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蕁麻疹[9]

風市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癢、腳氣[9]

風市穴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腳氣;遍身瘙癢[9]

現代又多用風市穴治療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蕁麻疹[9]

現代常用於治療下肢癱瘓腰腿痛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小兒麻痹後遺症膝關節炎、蕁麻疹頭痛眩暈耳鳴[9]

1.運動系統疾病:下肢癱瘓腰腿痛膝關節炎,腳氣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頭痛眩暈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炎小兒麻痹後遺症

3.蕁麻疹耳鳴等。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剌1~1.5寸,局部有脹重感[9]

一般直刺1~2寸[9][9][9]

取穴時稍屈膝,大腿稍內收提起,可顯露髂脛束[9]

13.2 灸法

可灸[9][9][9]

艾炷灸5~7壯;或艾條灸10~15分鐘[9]

艾炷灸溫鍼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14 風市穴的配伍

風市陽陵泉懸鐘,有舒筋活絡止痛的作用,主治下肢痿痹。

風市風池曲池血海,有活血祛風止癢的作用,主治蕁麻疹

風市環跳陽陵泉足三裏懸鐘,治下肢痿痹[9]

風市風池曲池血海風門肺俞膈俞,治蕁麻疹[9]

15 特效按摩

中指指腹垂直下壓風市穴,以有酸、脹、麻感爲宜,每次左右各按3~5分鐘,先左後右,可治中風半身不遂、下肢麻痹等症[9]

16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主兩膝攣痛,引脅拘急。緩縱痿痹,腨腸疼冷不仁

鍼灸大成》:主中風腿膝無力,腳氣,渾身瘙癢,麻痹,厲風瘡

醫宗金鑑》:主治腿中風溼,疼痛無力,腳氣,渾身瘙癢,麻痹等證。

玉龍歌》:膝腿無力身立難,原因風溼致傷殘,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漸自安。

勝玉歌》:腿股轉酸難移步,妙穴說與後人知。環跳風市陰市,瀉卻金針病自除。

雜病穴法歌》:腰連腳痛怎生醫,環跳行間風市

17 風市穴研究進展

17.1 治療神經耳鳴耳聾

風市皮膚常規消毒後,用夾持進針法緩慢直刺50~65 mm,進針後施行緩慢的提插捻轉手法。待患者得氣後,改用強刺激子午搗臼法,以患者能耐受爲度。在得氣感漸強的同時,施行迎隨補瀉之瀉法,令針尖朝上,使得氣感向患處傳導。持續運針2~3 min,然後停止運針留針3 min後再繼續運針2~3 min,如此反覆3次。以上操作每日1次,3次爲一療程。共治療8例,治癒4例,顯效3例,好轉1例,總有效率爲100%。

17.2 治療肝病膽紅素血癥致瘙癢症

針刺雙側風市,垂直進針1~2寸,採用瀉法,留針30 min。共治療50例,治癒30例,顯效15例,有效5例,總有效率爲100%。

17.3 治療面肌痙攣

主穴風市配穴翳風風池頰車合谷患者側臥位,患側在上,局部皮膚消毒後,配穴採用平補平瀉手法進針1寸,獲得針感留針30 min,加特定電磁波譜(TDP)照射。風市採用齊刺法,直刺1針,進針2寸,獲得針感後,在其左右旁開1寸再各針1針,針尖直達第1針針尖以增強針感效果,留針30 min,加TDP照射。每日治療1次,10次爲一療程,療程結束後,休息5d再進行下一療程,治療3個療程後評定療效。共治療150例,痊癒120例,顯效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爲96.7%。

17.4 治療遍身瘙癢

首先在風市(雙側)點刺,破皮即可,然後火罐,拔罐15~20 min,負壓不要太強,以患者可以耐受爲度。每日1次,7次爲一療程。共治療36例,痊癒25例,顯效10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爲97.2%。

18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54.
  2. ^ [2]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3. ^ [3]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8.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45.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1-322.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114.
  9. ^ [9]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321-32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