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臨牀路徑(2010年版)

2010年版臨牀路徑 臨牀路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lú nèi jìng mài dòu xuè shuān xíng chéng lín chuáng lù jìng (2010nián bǎn )

2 基本信息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臨牀路徑(2010年版)》由衛生部於2010年12月10日《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神經內科專業8個病種臨牀路徑的通知》(衛辦醫政發〔2010〕196號)印發。

3 發佈通知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神經內科專業8個病種臨牀路徑的通知

衛辦醫政發〔2010〕196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我部組織有關專家研究制定了病毒性腦炎、成人全面驚厥癲癇持續狀態肌萎縮側索硬化急性橫貫性脊髓炎頸動脈狹窄、顱內靜脈血栓形成視神經脊髓炎和亞急性脊髓聯合變性神經內科8個病種的臨牀路徑。現印發給你們,請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結合當地醫療工作實際,指導各試點醫院制訂具體實施的臨牀路徑,及時總結試點工作經驗,將有關情況報我部醫政司。

聯繫人:衛生部醫政司醫療機構管理處  胡鵬、張文寶

電  話:010-68792200、68792730

二○一○年十二月十日

4 臨牀路徑全文

顱內靜脈竇血栓形成臨牀路徑(2010年版)

4.1 一、顱內靜脈血栓形成臨牀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4.1.1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爲顱內靜脈血栓形成(ICD-10:I67.6)。

4.1.2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神經病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1.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伴有或不伴有意識障礙

2.臨牀表現多樣,主要爲顱內壓增高癲癇發作和神經功能缺損。

3.頭顱CT直接徵象和間接徵象提示顱內靜脈系統血栓,頭顱MRV顯示顱內靜脈竇顯影不良,DSA顯示顱內靜脈竇顯影不良。

4.腰穿腦脊液壓力增高,常規、生化檢查能排除其他疾病。

5.排除良性顱內壓增高等。

4.1.3 (三)選擇治療方案的依據。

根據《臨牀診療指南-神經病學分冊》(中華醫學會編著,人民衛生出版社)和《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

1.抗血栓治療:

(1)抗凝: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或華法令(每日監測APTT、INR)。

(2)溶栓:尿激酶或r-TPA。

2.病因治療:針對炎症性和非炎症性兩類疾病進行治療。

3.對症治療

(1)降低顱內壓。

(2)控制體溫

(3)防治癲癇

(4)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5)治療感染

(6)營養支持

4.1.4 (四)標準住院日爲2–4周。

4.1.5 (五)進入路徑標準。

1.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10:I67.6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疾病編碼

2.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也不影響第一診斷臨牀路徑流程實施。

3.無嚴重腦內出血及其他併發症和伴發疾病(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心、肺、肝、腎功能衰竭、外傷等)。

4.1.6 (六)住院期間檢查項目。

1.必需的檢查項目:

(1)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

(2)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沉,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纖維蛋白原水平;

(3)心電圖X線胸片;

(4)腰穿腦脊液壓力、常規生化、病原學檢查檢查

(5)頭顱CT平掃及增強掃描、頭顱MRI和CTV/MRV。

2.根據患者病情可選擇的檢查項目:腫瘤全項、抗核抗體、ENA、類風溼因子蛋白C蛋白S抗心磷脂抗體、全腦血管造影(DSA)。

4.1.7 (七)選擇用藥。

1.尿激酶或r-TPA等溶栓藥物(急性起病,病程相對較短患者)。

2.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及華法令(每日監測APTT、INR)等。

3.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顱內壓增高患者)。

4.對症治療藥物

(1)有癲癇發作者抗癇藥物治療。

(2)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藥物

4.1.8 (八)出院標準。

1.病情平穩和神經功能缺損表現有所好轉。

2.併發症得到有效控制

4.1.9 (九)變異及原因分析

1.原發疾病或併發症使病情危重,需轉入ICU治療。

2.住院期間感染(顱內或顱外)加重,需進一步抗感染治療,從而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和費用增加。

3.顱內壓難以控制並有引起腦疝能者需請神經外科協助診治。

4.併發症加重者須進一步治療,從而導致住院時間延長和住院費用增加。

4.2 二、顱內靜脈血栓形成臨牀路徑表單

適用對象:第一診斷爲顱內靜脈血栓形成(ICD-10:I67.6)

患者姓名:性別:年齡:門診號:住院號:

住院日期:年月日  出院日期:年月日  標準住院日:2–4周

時間

住院第1天

□ 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

□ 完善輔助檢查

評估既往輔助檢查結果,必要時複查

□ 初步確定治療方案

□ 完成首次病程記錄等病歷書寫

□ 向患者及其家屬告知病情、檢查結果及治療方案,簽署病重通知、腰穿檢查知情同意書

□ 必要時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情變化及預後

長期醫囑:

神經科護理常規

□ 一/二級護理

□ 用藥依據病情下達

臨時醫囑:

血常規、尿常規、大便常規

□ 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沉腫瘤全項、感染性疾病篩查(乙肝、梅毒艾滋病等)、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功能、抗“O”、纖維蛋白原水平

心電圖X線胸片

□ 腰穿:壓力、腦脊液常規生化、病原學等檢查

□ 頭顱CT平掃及增強掃描、頭MRI及CTV/MRV、全腦血管造影(DSA)

主要

護理

工作

□ 入院宣教及護理評估

□ 正確執行醫囑

□ 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時間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5天

住院第6天

□ 上級醫師查房

□ 書寫病程記錄

□ 繼續觀察病情變化,並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

□ 複查患者抽血項目中異常的檢查

□ 三級醫師查房

□ 根據患者情調整治療方案和檢查項目

□ 完成三級醫師查房記錄

□ 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情及相關檢查結果

相關科室會診

□ 病情穩定者請康復評估,並制定康復計劃

□ 上級醫師查房

□ 根據患者情調整治療方案和檢查項目

神經科查體

□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情及相關檢查結果

相關科室會診

康復治療

長期醫囑:

神經科護理常規

□ 一/二級護理

□ 既往基礎用藥

□ 抗凝藥物溶栓藥

臨時醫囑:

□ 必要時複查異常的檢查

□ 如果使用華法令,每日測INR,若使用普通肝素,每日監測APTT

□ 根據特殊病史選擇相應檢查

相關科室會診

長期醫囑:

神經科護理常規

□ 一/二級護理

□ 既往基礎用藥

□ 抗凝藥物

臨時醫囑:

□ 必要時複查異常的檢查

□ 如果使用華法令,每日測INR,若使用普通肝素,每日監測APTT

□ 依據病情需要下達

長期醫囑:

神經科護理常規

□ 一/二級護理

□ 既往基礎用藥

□ 抗凝藥物

臨時醫囑:

□ 必要時複查異常的檢查

□ 如果使用華法令,每日測INR,若使用普通肝素,每日監測APTT

□ 依據病情需要下達

主要

護理

工作

□ 觀察病情變化同前

□ 按時評估病情,相應護理措施到位

□ 觀察病情變化同前

□ 按時評估病情,相應護理措施到位

□ 觀察病情變化同前

□ 按時評估病情,相應護理措施到位

病情

變異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簽名

醫師簽名

時間

住院第7–12天

住院第13–27天

住院第28天

(出院日)

□ 三級醫師查房

□ 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調整治療方案和檢查項目

□ 完成上級醫師查房記錄

□ 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情及相關檢查結果

相關科室會診

□ 複查結果異常的化驗檢查

康復治療

□ 主管醫師查房、瞭解患者治療反應

□ 通知患者及其家屬明天出院

□ 向患者交待出院後注意事項,預約複診日期

□ 如果患者不能出院,在“病程記錄”中說明原因和繼續治療的方案

□ 再次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出院後注意事項

患者辦理出院手續

□ 告知患者定期隨訪

長期醫囑:

神經科護理常規

□ 一級護理

□ 既往基礎用藥

□ 抗凝藥物

臨時醫囑:

□ 必要時複查異常的檢查

□ 如果使用華法令,定期測INR,若使用普通肝素,定期測APTT

□ 依據病情需要下達

長期醫囑:

神經科護理常規

□ 一級護理

□ 既往基礎用藥

□ 抗凝藥物

臨時醫囑:

□ 通知明日出

出院醫囑:

□ 出院帶藥

主要

護理

工作

□ 觀察病情變化同前

□ 按時評估病情,相應護理措施到位

□ 觀察病情變化同前

□ 按時評估病情,相應護理措施到位

□ 出院帶藥服用指導

□ 告知複診時間和地點

□ 交待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囑其定期門診複診

病情

變異

記錄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無  □有,原因:

1.

2.

護士

簽名

醫師

簽名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