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藥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ě biǎo yào

2 英文參考

diaphoretic drug

3 註解

4 英文翻譯

exterior-effusing formula

解釋:any formula that is composed of exterior-releasing medicinals, has diaphoretic, muscle-releasing and eruption-promoting effects, and is used to treat exterior patterns/syndromes

5 概述

凡能疏解肌表,促使發汗,解除表證藥物稱爲解表藥

解表藥大多具有辛味,辛能發散,可促使病人汗出,而達到外邪從汗而外泄,表證得以解除,即《內經》所說:“其在皮者,汗而發之”的意思。解表藥有溫性和涼性之分,它們的適應證也不相同。該類藥大多入肺經膀胱經,故其適應證和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和臟腑有關。

凡以解表藥爲主組成的方劑解表劑

本類方藥主要用於六淫外邪入浸所出現的表證。症見:惡寒發熱,頭身痛,脈浮。或用於疹透不暢或風溼痛有表證者。

臨牀上,表證風寒表證風熱表證兩種,風寒者宜辛溫解表風熱者宜辛涼解表。此外,若表證兼氣、血、陰、陽之不足,還須結合補益方藥使用,以扶正祛邪,使正勝邪卻。故解表藥分爲辛溫解表辛涼解表扶正解表叄類。

6 功效

解表藥主要用治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有汗不暢、脈浮之外感表證。部分解表藥尚可用於水腫、咱喘、麻疹風疹風溼痹痛、瘡瘍初起等證而效有表證者。

7 應用解表方藥注意事項

使用解表藥鬚根四時氣候變化患者體質不同而恰當選擇、配伍用藥。冬季多風寒,春季多風熱,夏季多夾暑溼,秋季多兼燥邪。故除針對外感風寒風熱表邪不同,相應選擇長於發散風寒風熱藥物外,還有解表藥與祛暑、化溼潤燥藥的不同配伍。若虛人外感正虛邪實,難以祛散表邪都,又應根據體質不同,解表藥還須分別與補氣、助陽、滋陰、養血等補養藥配伍用藥,以扶正扶邪。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除選用發散風熱藥物外,應同時配伍清熱解毒藥。使用發汗作用較強的解表藥時,不要用量過大,發汗太過,以免耗傷陽氣,損及津液,造成“亡陽”、“傷陰”的弊端。又汗爲津液血汗同源,因此,表虛自汗陰虛盜汗以及瘡瘍日久、淋病失血者,雖有表證,也應慎用。使用解表藥還要注意因時因地而異,如春夏腠理疏鬆,容易出汗解表藥用量宜輕;冬季腠理緻密,不易汗出,解表藥用量宜重;同樣,北方嚴寒地區用藥宜重;南方炎熱地區用藥宜輕。解表藥多爲辛散之品,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而降低藥效

1.該類藥多具辛散之性,故不宜久煎,以免藥性耗散、功效減低。

2.服用解表藥後宜避風寒。如外感風寒表證,增加衣被以利汗出。

3.解表發汗,以微汗出爲度,以免大汗傷陰耗氣。應中病即止,勿久服之。

4.陽虛自汗陰虛盜汗瘡瘍久潰、失血者不宜單用解表劑,若需要,加用扶正之品,以達邪去而不傷正之目的。

8 解表藥的藥理作用參考

1.發汗解熱作用。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白芷生薑薄荷菊花柴胡等大多數解表藥均具有發汗解熱作用。這種作用是通過調節體溫中樞而實現的。

2.增強體表血液循環。如桂枝紫蘇生薑菊花等多數解表藥均能擴張周圍血管,增強體表循環、促進汗腺分泌,從而增加熱的散發。表證特點之一是“惡寒”,而這種惡寒肌肉及小動脈痙攣有關(即產熱增加),解表藥通過擴張痙攣之血管可改善這種病理狀態。同時由於外周循環加強,使病毒大量流至皮膚毛細血管。引起皮膚毛細血管增生、血清滲出、形成皮疹。這可能是解表藥用以透疹作用基礎。解表藥除了能抑制某些細菌生長而用於瘡病之治療外,還能通過擴張周圍血管,使局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增生而用於瘡用初起之治療。

3.抗菌、抗病毒作用。經過大量實驗,已證明解表藥物對某些細菌病毒致病微生物抑制或殺傷作用

對某些病毒抑制作用者:麻黃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生薑牛蒡子桑葉菊花葛根升麻等。

對某些革蘭氏陽性球菌抑制作用者:麻黃桂枝紫蘇羌活白芷細辛藁本薄荷牛蒡子菊花桑葉菊花等。

對某些革蘭氏陰性桿菌抑制作用者:桂枝紫蘇羌活防風白芷藁本細辛薄荷牛蒡子菊花柴胡等。

結核桿菌抑制作用者:柴蘇、荊芥羌活白芷細辛薄荷牛蒡子升麻等。

對某些致病真菌抑制作用者;桂枝羌活防風白芷辛夷蔥白等。

此外,菊花白喉桿菌腦膜炎球菌防風白芷細辛枯草桿菌桂枝炭疽桿菌柴胡瘧疾均有抑制作用

4.其它作用

除上述主要藥理作用外,該類藥物尚有鎮痛作用止咳祛痰作用健胃利尿作用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