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旨緒餘》

明 孫一奎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三十一、哮

生生子曰∶丹溪雲∶“哮者,專主於痰,宜用吐法。亦有虛而不可吐者,必使薄滋味;不可純用寒涼,必兼散表。”此深造病情者也。其間,亦有自童幼時,被酸鹹之味,或傷脾,或搶肺,以致痰積氣道,積久生熱,妨礙升降,而成哮症。一遇風寒即發,緣肺合皮毛風寒外束,弗得發越,內熱壅鬱,新痰復生,因新痰而致舊痰並作也。是以氣高而哮,抬肩拮項,不得仰臥,面赤頭疼惡寒發熱,治宜散表,表散熱解,氣道流通,庶亦暫可。有飲食濃味傷脾,不能運化而發者,脾傷則津液不得佈散而生痰涎,壅塞經隧肺氣爲之不利,則胸滿腹痛盜汗潮熱,晝夜發哮,聲如拽鋸,治宜消食健脾,清痰利氣,斯亦定矣。有房勞太過,腎水衰少,不能制火下降,火寡於畏,而侮所勝肺金受傷,金傷生化之源絕矣。病則下午潮熱,哮聲如雷,頭疼面赤盜汗煩躁,晝輕夜重,脈數無力。治當補腎制火,清金潤燥,庶或得安。有氣逆而發者,《經》曰∶怒則氣上,有升無降。又曰∶大怒則火起於肝。又曰∶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肺虛不能平木,病則胸滿脅痛耳聾眼赤,氣出如火,治宜抑肝利氣。是痰也,氣濃者,當劫而吐之,拔其病根;根拔又當速補中氣中氣充實,痰不再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