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肺線蟲病

蠕蟲病 疾病 寄生蟲病 感染內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概述

廣州管圓線蟲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是我國較常見的一種蠕蟲蚴移行症病原體廣州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幼蟲成蟲早期(性未成熟)階段。臨牀上較常發生內臟,尤其是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導致發熱頭痛嘔吐抽搐昏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廣州管圓線蟲病病是一種人獸共患病,但人作爲傳染源的意義不大,人是廣州管圓線蟲的非正常宿主,是偶然宿主。如果人獲得感染,該蟲很少在人體肺部發育成蟲,位於中樞神經系統幼蟲,不能離開人體繼續發育

廣州管圓線蟲最早是由我國的陳心陶教授(1933,1935)在廣東家鼠及褐家鼠體內發現,當時命名爲廣州肺線蟲pulmonema cantonensis)。後由Matsumoto(1937)在我國臺灣報道,至1946年才由Dougherty正式命名爲廣州管圓線蟲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炎在太平洋地區某些島嶼及東南亞一些國家早就有散在或暴發流行,但直至1960年代初才明確此病與廣州管圓線蟲寄生有關。人體首例廣州管圓線蟲病是由Nomura和Lin於1944年在臺灣省發現的,至1988年在臺灣省報告疑爲本病的患者共310例,得到病原學確認的35例。在中國大陸,首先由黃賢嶙等(1979)年於廣州報道一疑似病例後,朱師晦和何竟智於1984年各報道1例在病人腦積液中查見了幼蟲,繼後,在廣東、香港、浙江、天津、黑龍江、遼寧等地又報道了10個查到蟲體的人體病例。在浙江溫州市區發現一起依據感染史、臨牀表現、免疫學流行病學確認的暴發性流行病例55個。迄今爲止,全世界已有3000個病例報道。

成蟲線狀,體表具微細環狀橫紋。頭端鈍圓,頭頂中央有一小圓口,缺口囊。雄蟲長11~26mm,寬0.21~0.53mm,交合傘對稱。雌蟲長17~45mm,寬0.3~0.66mm,尾端呈斜錐形,子宮雙管形,白色、與充滿血液的腸管纏繞成紅、白相見的螺旋紋,十分醒目,陰門開口於肛孔之前。成蟲寄生於多種鼠類的肺動脈內。蟲卵產出後進入肺毛細血管,第一期幼蟲孵出後穿破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再吞入消化道,隨後與宿主糞便一起排出。當此幼蟲被吞入或主動侵入中間宿主(螺類及蛞蝓)體內後,在其組織內先後發育爲第二及第三期幼蟲。鼠類因吞食含有第三期幼蟲中間宿主轉續宿主及被幼蟲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我國廣東、海南、雲南、浙江、臺灣和香港等地發現的中間宿主有揭雲瑪瑙螺、皺疤堅螺、短梨巴蝸牛、中國圓田螺、方形環梭螺、福壽螺和蛞蝓。轉愈宿主有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線蛙和蝸牛;國外報道還有魚、蝦、蟹等。終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較爲多見,此外還有白腹巨鼠、黃毛鼠和屋頂鼠等。

阿苯達唑廣州管圓線蟲病有良好療效。 預防本病主要爲不喫生或半生的螺類,不喫生菜、不喝生水;因幼蟲可經皮膚侵入機體,故應防止在加工螺類的過程中受感染

2 疾病名稱

廣州管圓線蟲病

3 英文名稱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

6 ICD號

B83.2

7 流行病學

7.1 傳染源

傳染源包括作爲廣州管圓線蟲中間宿主的淡水螺類、陸生螺類和蛞蝓,作爲轉續宿主的淡水魚、蟹、蛙、蝦等,以及作爲終宿主的鼠類。被廣州管圓線蟲感染的人只能充當轉續宿主,不會再感染他人,故人不是本病的傳染源

7.2 傳播途徑

人因進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廣州管圓線蟲蚴的淡水螺類、陸生螺類、蛞蝓、淡水魚類、蝦、蟹、蛙等而被感染。據調查我國大陸褐雲瑪瑙螺中管線蟲幼蟲自然感染率爲29.7%和24.76%,福壽螺(又稱大瓶螺)爲65.5%(溫州地區爲69.4%)。

7.3 人羣易感性

人對廣州管圓線蟲蚴普遍易感。

7.4 流行概況

廣州管圓線蟲病主要流行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越南、老撾、日本、澳大利亞、古巴等。我國的廣東、廣西、雲南、海南、貴州、福建、浙江、黑龍江、遼寧、香港和臺灣等省、自治區都有病例報告,呈散在分佈。夏、秋季發病率較高。有生喫螺類、魚類、蝦類和蟹類習慣的人羣,本病的發病率較高。出現暴發流行的僅見於1997年浙江省溫州市,在一次聚餐中105人因食半生的福壽螺(Ampullaria gigas)而導致廣州管圓線蟲感染,其中55人發病;同一地點,1998年從一名2歲女孩腦脊液中檢出43條廣州管圓線蟲第五期幼蟲和一條發育成蟲

8 廣州管圓線蟲病病因

廣州管圓線蟲的終宿主爲哺乳動物,主要是鼠類,如黑家鼠、褐家鼠、黑線姬鼠、黃毛鼠等。成蟲寄生於鼠類的肺動脈內。成蟲蟲體細長,大小爲(20~40)mm×(0.3~0.6)mm,體表有細螺旋狀紋,頭端鈍圓,尾端尖細。雌、雄成蟲交合產卵,蟲卵進入鼠肺毛細血管,第一期幼蟲孵出後穿破肺毛細血管進入肺泡,沿呼吸道上行至咽部,被吞入消化道,隨糞便被排出體外。當中間宿主,主要是陸生螺類與淡水螺類,如褐雲瑪瑙螺(Achatina fulica)、福壽螺(Ampullaria gigas)、巴蝸牛(Bradybaena similaris)、中國圓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堅螺(Camaena)、蛞蝓(俗稱鼻涕蟲,slug)、釘螺(Oncomelania)、大非螺(giant African snail)等將第一期幼蟲吞食後,可在其體內發育爲第二期和第三期幼蟲(圖1)。第三期幼蟲人體有較強的感染力。人多因生喫含有第三期幼蟲的淡水螺肉而被感染。生喫淡水魚類、蝦類、蟹類或當嬰幼兒在有蛞蝓滋生的地方爬行時,亦有可能獲得感染。第三期幼蟲可侵入小腸組織、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隨血流到達肺、腦、肝、脾、腎、心、肌肉等各種器官組織,引起廣州管圓線蟲病

人類不是廣州管圓線蟲的正常宿主,只能充當其轉續宿主。第三期幼蟲人體內可發育爲第四、第五期幼蜱或成蟲早期,但不能發育爲性成熟成蟲幼蟲人體內移行時,較常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可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炎(eosinophilic meningoencephalitis)、腦膜腦炎(meningocephalitis)、脊神經腦膜腦炎(radiculomyeloencephalitis)或腦脊膜腦脊髓炎(meningoencephalomyelitis)。

此外,在中、南美洲地區,如巴西、阿根廷等國家存在着另一種管圓線蟲病,哥斯達管圓線蟲病病原體爲哥斯達管圓線蟲Angiostrongyluscostaricensis)。其主要引起腸和腹部病變,可致腸炎、腸膿腫、腸肉芽腫與腸穿孔。在患者的腸組織活檢標本中可發現其幼蟲,在糞便中則很難發現其幼蟲。在患者血清中可檢出特異性IgG、IgM抗體。

9 病機

廣州管圓線蟲的第三期幼蟲進入人體後,較常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腦、腦幹小腦脊髓病變。主要病理改變爲充血水腫出血、腦組織損傷及肉芽腫性炎症反應。在屍檢病例的腦組織腦膜脊髓和肺小動脈內曾發現有廣州管圓線蟲蚴,局部動脈血管堵塞並形成肉芽腫。肉芽腫內有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因血流供應障礙,受影響的腦神經細胞出現空泡變性、軟化,腦膜出現嗜酸細胞性腦膜炎,肺組織則可出現膿腫或肉芽腫。

此外,在屍檢病例的肺內曾發現較多的廣州管圓線蟲蚴,多爲第四期幼蟲,偶可發現幼年成蟲

10 廣州管圓線蟲病的臨牀表現

廣州管圓線蟲病潛伏期爲1~25天,多爲7~14天。兒童潛伏期較成人短3天左右。

廣州管圓線蟲幼蟲人體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引起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性腦膜腦炎或腦膜炎。此病以腦積液中嗜酸性粒細胞顯著升高爲特徵。除大腦腦膜外,病變還可波及小腦腦幹脊髓。由於中樞神經系統的病變較明顯,症狀較重,故臨牀病例以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炎症表現居多,佔50%以上。主要病理改變爲充血出血、腦組織損傷及肉芽腫炎症反應。最明顯的症狀爲急性劇烈頭痛腦膜腦炎表現,其次爲頸項強直,可伴有頸部運動疼痛噁心嘔吐、低度或中發熱頭痛一般爲脹裂性乃至不能忍受,起初爲間歇性,以後發作漸頻或發作期延長,止痛藥僅對45%病例有短時間緩解。頭痛部位多發生在枕部和雙顳部。部分患者可出現發熱、皮疹、表情淡漠、局部皮膚痛覺過敏、胸痛。約 30%患者出現肢體感覺減退痛覺過敏,輕度至完全癱瘓,大、小便失禁,病理反射視力減退,第二、三、四、六和七對腦神經損害徵,嗜睡昏迷腦膜腦炎表現。早期眼底檢查多無異常,後期則可出現視盤水腫視網膜靜脈擴張。然而,很少發現皮下游走性腫塊。據統計分析,在嚴重病例中,58%的病例發熱伴有神經系統異常表現;16%的患者視覺損害;12%有眼部異常;5%存在緩慢進行性感覺中樞損害;17%的可累及腦神經;眼外直肌癱瘓面癱分別爲3%與4%;低於1%的患者發生無定位的四肢軟弱。據溫州同批感染的47例患者臨牀分析表明: 潛伏期最短1天,最長27天,平均潛伏期爲10—25天;主要症狀頭痛(91.5%),軀體疼痛44例(93.6%),有遊走性疼痛33例(70.2%),皮膚觸摸痛30例(63.8%),低中度發熱25例(53.2%),高熱2例(4.3%)。此外,還有鼻部、眼部或肺部廣州管圓線蟲病的報道。

11 廣州管圓線蟲病的併發症

廣州管圓線蟲病可出現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炎,即 Guillain-Barre綜合徵,表現爲弛緩性癱瘓逐漸發生,呈上行性及對稱性,伴感覺障礙。此外,尚可發生腦神經損害,單側肢體癱瘓腦積水等併發症。

12 實驗室檢查

外周血液腦脊液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是其特點。

12.1 特異性檢查

12.1.1 (1)血液

白細胞總數可在正常範圍,但以輕度升高爲多,常超過10× 109/L。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佔0.08~0.37,常多於0.15。

12.1.2 (2)腦脊液

外觀清亮或稍黃濁,白細胞數升高,達(50~1400)×106/L,多核細胞單核細胞大致各半,嗜酸性粒細胞佔0.10~0.62。蛋白質正常或升高,0.27~1.09g/L ,糖和氯化物多在正常範圍。

12.2 特異性檢查

12.2.1 (1)鏡檢病原體

可在患者腦脊液中發現廣州管圓線蟲的第四或第五期幼蟲,檢出率爲 10%~44%。曾在 1 例 2 歲患兒的腦脊液中檢出 44 條之多。肉眼觀察呈淡黃白色細棉線狀,長1.3~4.5cm 。用顯微鏡觀察可見雄蟲外觀黑白相間,尾端略向腹部彎曲,交合傘對稱,呈腎形。雌蟲尾端呈斜錐形。蟲體角質表皮明光滑,可見微細橫紋,頭端略圓,前端有口囊,可見較短食管,可見神經環、排泄孔。蟲體後端可見淡黃色腸支、生殖器、陰門及肛孔。尾端較細長,略呈斜錐形。有時,可在雌蟲的子宮內看見單細胞蟲卵。

12.2.2 (2)特異性抗原檢測

廣州管圓線蟲坳製成抗原免疫小鼠,分離其脾細胞,用細胞融合克隆技術製備單克隆IgG抗體。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SA)檢測患者腦脊液血清廣州管圓線蟲蝴的可溶性抗原陽性可作爲明確診斷依據。腦脊液廣州管圓線蟲坳的可溶性抗原檢出率高於血清中的檢出率。在臺灣, Shth 等將廣州管圓線蟲分子量爲 91×l03的可溶性抗原免疫小鼠,製備單克隆抗體,用於 ELSA 檢測腦脊液血清廣州管圓線蟲蜘的抗原。結果,在 35 例臨牀上診斷爲廣州管圓線蟲腦膜腦炎的患者中,腦脊液檢測 100%陽性血清 89% (31/35)陽性。而且,腦脊液的平均滴度較血清高。

12.2.3 (3)特異性抗體檢測

①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用廣州管圓線蟲的蚴或成蟲切片製成抗原載玻片,加入適當稀釋度的患者血清後孵育,沖洗後加入用熒光素標記的動物抗人IgG或IgM抗體,孵育、沖洗後用熒光顯微鏡檢查。結果顯示,於感染後2周的特異性IgG抗體檢出率已達90%以上,感染後4周則均呈陽性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提示爲新近感染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結合有關的流行病學資料、臨牀表現和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作出本病的明確診斷。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用廣州管圓線蟲蚴或成蟲超聲波碎裂製成可溶性抗原檢測患者血清特異性抗體。本檢測方法已較成熟,認爲是一種可用於臨牀病例診斷的簡便、快速、特異性強的檢測方法。經改良的檢測方法有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Dot-ELISA),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酶聯免疫吸附試驗(AB-ELISA),免疫酶染色試驗(IEST)等。用ELISA檢測患者血清特異性抗體是目前臨牀實驗室中最常用於本病診斷的免疫學方法

13 輔助檢查

13.1 頭顱 CT 或 MRI 檢查

CT與MRI可發現腦組織中有斑片狀改變,面積爲 0.5~l.0cm2,邊界模糊、不整。

13.2 胸部 CT 檢查

組織中常有小結節病竈,多散在分佈於兩肺的周邊部,小結節周圍呈磨砂玻璃浸潤性改變。

13.3 腦電圖檢查

患者的α波變慢較常見。

14 廣州管圓線蟲病的診斷

14.1 流行病學資料

發病前 4 周內有進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螺肉、蝸牛肉史,生喫淡水魚類、蝦類、蟹類或蛙類等史,或嬰幼兒在地上爬行史。

14.2 臨牀表現

常表現爲持續性頭痛、全身痠痛、食慾下降、噁心嘔吐精神異常等。頭痛劇烈而腦膜刺激徵則常較輕。部分患者可出現發熱、皮疹、表情淡漠、局部皮膚感覺遲鈍而痛覺過敏、肢體癱瘓胸痛和顱神經損害。嚴重病例可出現嗜睡昏迷與眼底視盤水腫

14.3 實驗室檢查

外周血液腦脊液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是其特點。

14.3.1 (1)非特異性檢查

血液白細胞總數可在正常範圍,但以輕度升高爲多,常超過10×109/L 。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佔0.08~0.37,常多於0.15。

腦脊液:外觀清亮或稍黃濁,白細胞數升高,達(50 ~1400)×106/L ,多核細胞單核細胞大致各半,嗜酸性粒細胞佔0.10~0.62。蛋白質正常或升高,0.27~1.09g/L,糖和氯化物多在正常範圍。

③頭顱 CT 或 MRI 檢查:CT與MRI可發現腦組織中有斑片狀改變,面積爲 0.5~l.0cm2,邊界模糊、不整。

④胸部 CT 檢查:肺組織中常有小結節病竈,多散在分佈於兩肺的周邊部,小結節周圍呈磨砂玻璃浸潤性改變。

腦電圖檢查患者的α波變慢較常見。

14.3.2 (2)特異性檢查

①鏡檢病原體:可在患者腦脊液中發現廣州管圓線蟲的第四或第五期幼蟲,檢出率爲 10%~44%。曾在 1 例 2 歲患兒的腦脊液中檢出 44 條之多。肉眼觀察呈淡黃白色細棉線狀,長1.3~4.5cm。用顯微鏡觀察可見雄蟲外觀黑白相間,尾端略向腹部彎曲,交合傘對稱,呈腎形。雌蟲尾端呈斜錐形。蟲體角質表皮明光滑,可見微細橫紋,頭端略圓,前端有口囊,可見較短食管,可見神經環、排泄孔。蟲體後端可見淡黃色腸支、生殖器、陰門及肛孔。尾端較細長,略呈斜錐形。有時,可在雌蟲的子宮內看見單細胞蟲卵。

特異性抗原檢測:以廣州管圓線蟲坳製成抗原免疫小鼠,分離其脾細胞,用細胞融合克隆技術製備單克隆IgG抗體。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SA)檢測患者腦脊液血清廣州管圓線蟲蚴的可溶性抗原陽性可作爲明確診斷依據。腦脊液廣州管圓線蟲坳的可溶性抗原檢出率高於血清中的檢出率。在臺灣, Shth 等將廣州管圓線蟲分子量爲 91×l03的可溶性抗原免疫小鼠,製備單克隆抗體,用於 ELISA 檢測腦脊液血清廣州管圓線蟲蚴的抗原。結果,在 35 例臨牀上診斷爲廣州管圓線蟲腦膜腦炎的患者中,腦脊液檢測 100%陽性血清 89% (31/35)陽性。而且,腦脊液的平均滴度較血清高。

特異性抗體檢測:A.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用廣州管圓線蟲的蚴或成蟲切片製成抗原載玻片,加入適當稀釋度的患者血清後孵育,沖洗後加入用熒光素標記的動物抗人IgG或IgM抗體,孵育、沖洗後用熒光顯微鏡檢查。結果顯示,於感染後2周的特異性IgG抗體檢出率已達90%以上,感染後4周則均呈陽性血清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提示爲新近感染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結合有關的流行病學資料、臨牀表現和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作出本病的明確診斷。B.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用廣州管圓線蟲蚴或成蟲超聲波碎裂製成可溶性抗原檢測患者血清特異性抗體。本檢測方法已較成熟,認爲是一種可用於臨牀病例診斷的簡便、快速、特異性強的檢測方法。經改良的檢測方法有斑點酶聯免疫吸附試驗(Dot-ELISA),抗生物素蛋白生物素酶聯免疫吸附試驗(AB-ELISA),免疫酶染色試驗(IEST)等。用ELISA檢測患者血清特異性抗體是目前臨牀實驗室中最常用於本病診斷的免疫學方法

15 鑑別診斷

15.1 曼氏裂頭蚴病

曼氏裂頭蚴病發病前患者有進食未煮熟的淡水蝦、蟹、魚肉史,較常出現發熱、皮疹,多有皮下游走性腫塊。皮下結節活檢可發現較多嗜酸性粒細胞曼氏裂頭蚴血液白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曼氏裂頭蚴IgG及IgM抗體陽性

15.2 斯氏狸殖吸蟲蚴病

斯氏狸殖吸蟲蚴病發病前患者有進食未煮熟的淡水蝦、蟹、魚肉史,出現發熱、皮疹、咳嗽胸痛吐血絲痰,少有皮下游走性腫塊。胸部X線檢查可發現肺部有片狀或條索狀病變。血液白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斯氏狸殖吸蟲蚴IgG及IgM抗體陽性

15.3 犬弓首線蟲蚴病

犬弓首線蟲蚴病發病前患者常有與狗密切接觸史,較常出現發熱、皮疹、胃納減退、疲乏、右上腹隱痛等,少有皮下游走性腫塊發熱多爲37.5~39℃常呈間歇熱型。超聲診斷檢查可發現肝內有片狀或條索狀實質性病變。數日後可發現肝內的病變部位已發生了移動。血液白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升高。血清中抗犬弓首線蟲蚴IgG及IgM抗體陽性

15.4 棘顎口線蟲病

棘顎口線蟲病發病前有進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魚、?、蛙、雞等肉類史。皮膚棘顎口線蟲病患者出現皮下游走性腫塊,可伴發熱蕁麻疹、瘙癢等。內臟棘顎口線蟲病患者則出現肺、眼、腦、肝等器官病變的相應臨牀症狀與體徵。外周血液白細胞總數輕度升高,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血清特異性抗體陽性有助於本病診斷。皮下腫塊組織活檢病理檢查嗜酸粒細胞性肉芽腫,若發現棘顎口線蟲蚴則可明確診斷。

15.5 豬囊尾蚴病

豬囊尾蚴病發病前常有進食生蔬菜史,較常引起中樞神經系統病變,常以持續性頭痛癲癇精神異常爲主要臨牀表現。患者可同時出現多發性皮下質硬、可活動、橢圓形的結節。頭顱影像檢查可見腦組織中有囊性佔位性病變,直徑多爲0.5~1cm。皮下結節活檢可發現豬囊尾蚴血液白細胞增多,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豬囊尾蚴IgG及IgM抗體陽性

16 廣州管圓線蟲病的治療

16.1 一般治療

患者應臥牀休息,給予清淡、易消化的飲食,按病情需要適當給予輸液,以補充維生素電解質葡萄糖。對昏迷患者應加強護理,防止褥瘡吸入性肺炎

16.2 對症治療

於病原治療期間同時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明顯減少由治療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如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癲癇大發作等。常用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10mg/d ,連用 3~5天 後改爲5mg/d ,並按治療反應情況逐漸減量至停用。總療程爲 8~20天 。

患者出現煩躁不安、劇烈頭痛、噴射性嘔吐血壓升高、心率變慢、雙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應遲鈍等顱內高壓症時,應及時應用 20%甘露醇注射液, 1~2 g/kg體重靜脈注射或快速靜脈滴注,必要時可於 4~8h 後重復應用,以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發生

16.3 病原治療

阿苯達唑廣州管圓線蟲病有良好療效。成人40mg/d ,連服 6~10天 。兒童患者酌情減少劑量。爲了減輕於治療時可能誘發的不良反應,有人主張 200 mg/d ,連服 3~5天 後改爲 400mg/d,再服 5~7天 ,總療程爲10天 。

動物實驗顯示用氟苯達唑(flubendazole)或帕苯達唑(parbendazde)治療也可取得較好的療效。然而,噻苯達唑甲苯達唑左旋咪唑(levamisole)的療效較差。

伊維菌素是一種廣譜抗寄生蟲藥物,對蛔蟲、鞭蟲、鉤蟲、班氏絲蟲、馬來絲蟲、盤尾絲蟲線蟲寄生蟲的殺滅作用較強,可能對本病亦有療效。

16.4 併發症與合併症治療

廣州管圓線蟲病可出現吉蘭-巴雷綜合徵腦神經損害、肢體癱瘓腦積水等併發症,亦可合併細菌真菌感染。一旦出現應作相應處理。

17 預後

廣州管圓線蟲病若能及時診斷與治療,則療效好、預後佳。國內曾有1例11個月的女患兒因誤診爲“化膿性腦膜炎”,未能及時作病原治療而死亡。

18 廣州管圓線蟲病的預防

預防廣州管圓線蟲病的重點是不喫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螺、魚、蝦、蛙等肉類;不讓嬰幼兒在有蝸牛蛞蝓出沒的地上爬行。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