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通谷

腧穴學 衝脈交會穴 上腹部腧穴 特定穴 鍼灸學 中醫學 交會穴 穴位特效按摩 足少陰腎經經穴 經穴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fù tōng gǔ

2 英文參考

Fùtōnggǔ KI20[中國鍼灸學詞典]

fùtōnggǔ[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2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KI120[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穴位腹通谷
漢語拼音Futonggu
羅馬拼音Tungku
美國英譯名Reaching Valley
各國代號中國KI20
日本20
法國莫蘭特氏R20
富耶氏R20
德國N20
英國K20
美國Ki20

腹通谷經穴名(Fùtōnggǔ KI20)[1]。出《鍼灸甲乙經》。《鍼灸大全》名腹通谷[2]。屬足少陰腎經[2]腹通谷衝脈足少陰經的交會穴[2][2]。腹即腹部,通即通過,谷即水谷,此穴在腹部,爲通過水谷之處,故名腹通谷[2]腹通谷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噁心嘔吐腹痛腹脹,飲食不消,胸脅支滿心悸驚恐,咽喉不利,瘖啞,腹脹腹痛嘔吐心痛心悸,現代又多用腹通谷治療胃擴張,急性胃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神經性嘔吐肋間神經痛,急性舌骨麻痹癲癇肺氣腫哮喘,眼結膜充血等。

4 出處

鍼灸甲乙經》:食飲善嘔,不能言,通谷主之。

5 穴名

腹即腹部,通即通過,谷即水谷,此穴在腹部,爲通過水谷之處,故名腹通谷[2]

通,有通達之義。谷,爲山間流水之通路。本穴在幽門穴位之下。幽、谷,俱陰象也。《詩經》雲:“出於幽谷。”本穴與上脘平,是處爲腎脈衝脈通過之所,上胸而散。《黃帝內經素問》謂:“穀道通於脾。”即水谷由食道下行入胃,化氣之後,脾氣散精,如行幽谷之中也。本穴治症,關於脾胃者居多,且能上通下達,故名通谷[3]

7 所屬部位

上腹[4]

8 腹通谷穴的定位

標準定位:腹通谷在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5]

腹通谷位於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旁開前正中線0.5寸處。仰臥取穴[5]

腹通谷位於腹正中線臍上5寸,旁開0.5寸處[5](《類經圖翼》)。

另說在臍上4寸,旁開0.5寸(《鍼灸甲乙經》);臍上4寸,旁開1.5寸(《銅人腧穴鍼灸圖經》)。

腹通谷穴在足少陰腎經的位置

腹通谷穴在下腹的位置

腹通谷的位置

腹通谷穴在下腹的位置(肌肉

腹通谷的位置

腹通谷穴在下腹的位置(內臟

腹通谷的位置

腹通谷穴在下腹的位置

9 腹通谷穴的取法

腹通谷位於上腹部,當臍中上5寸,旁開前正中線0.5寸處。仰臥取穴[5]

仰臥位,在肓俞上5寸,上脘任脈)旁開0.5寸處取穴

仰臥位,當胸劍聯合至臍中連線的中點上1寸,旁開中線0.5寸處取穴[6]

快速取穴:仰臥,胸劍聯合處,直下量4橫指,再旁開半橫指處即是腹通谷[7]

10 腹通谷穴位解剖

腹通谷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及鞘內的腹直肌、腹橫筋膜腹膜筋膜血管神經分佈石關皮膚由第六、七、八肋間神經的前皮支重疊分佈。皮下筋膜內除皮神經外,腹前外側壁的淺靜脈網已漸彙集成胸腹壁淺靜脈,向上注入腋靜脈。腹腔內相應器官有肝(右側)、胃(左側)等。胃的四分之三(包括骨底、賁門部、胃體的大部分)位於左季肋區,四分之一(胃體的小部分、幽門部)位於腹上區。在活體,由於體位的改變,胃體的部分稍變化,但賁門幽門(胃的入、出口)是固定不變的。若刺破胃壁,胃內容物則沒針路外溢,易形成腹膜炎

10.1 層次解剖

同氣[7]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緣→腹直肌[8]

皮膚→皮下組織→腹直肌鞘前壁→腹直肌。

10.2 穴區神經血管

淺層有第7肋間神經前皮支分佈;深層有第7肋間神經肌支和腹壁上動脈分支分佈[9]

布有第八肋間神經;並有腹壁上動、靜脈分支通過[9]

11 腹通谷穴的功效與作用

腹通谷補脾和胃寬胸理氣作用[9]

腹通谷穴有健脾和胃寬胸安神的功效。

腹通谷部位爲食物所通行之處,與胃腑相關,胃爲水穀之海,故取之治療胃腑疾病[10]

腹通谷能治脾胃之疾,使其上通下達。腹通谷足少陰腎經衝脈會穴,有調理腸胃之功。天樞之穴,近於橫行結腸之兩端,其用能通腸滯及燥結,故其穴別名“長谷”,喻其能通胃腸,乃治谷之下游也。本穴之名“通谷”,亦喻其能通胃腸,乃通徹谷之上游也。研究此穴可與天樞穴互參,運用此穴,可與天樞同取。[10]

12 腹通谷穴主治病

腹通谷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噁心嘔吐腹痛腹脹,飲食不消,胸脅支滿心悸驚恐,咽喉不利,瘖啞,腹脹腹痛嘔吐心痛心悸,現代又多用腹通谷治療胃擴張,急性胃炎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神經性嘔吐肋間神經痛,急性舌骨麻痹癲癇肺氣腫哮喘,眼結膜充血等。

腹通谷主治胸、腹部等疾患:如噁心嘔吐腹痛腹脹、飲食不消、胸脅支滿心悸驚恐、咽喉不利、瘖啞等[10]

腹通谷穴主治腹脹腹痛嘔吐[10]

腹通谷穴主治腹痛腹脹嘔吐心痛心悸[10]

現代又多用腹通谷治療胃擴張、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10]

腹通谷主治腹痛腹脹嘔吐消化不良等[10]

1. 消化系統疾病: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擴張,神經性嘔吐

2.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肋間神經痛,急性舌骨麻痹癲癇

3. 呼吸系統疾病:肺氣腫哮喘

4. 其它:眼結膜充血

13 刺灸法

13.1 刺法

直刺0.5~1寸[10][10][10][10],局部有酸脹感[10]擴散至上腹部[10]

注意腹通谷穴不可深刺,以防刺傷肝臟和胃[10]

13.2 灸法

可灸[10][10][10]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5~10分鐘[10]

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15 特效按摩

按揉腹通谷穴,可治胃痛嘔吐腹痛腹脹等胃腸疾病[10]

16 文獻摘要

鍼灸甲乙經》:衝脈足少陰之會。

鍼灸甲乙經》:狂,癲疾,陽穀築賓通谷主之。舌下腫難以言,舌縱,渦戾不端,通谷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心痛惡氣上脅急痛,灸通谷五十壯。

備急千金要方》:心中潰潰,數欠,癲,心下悸,咽中澹澹,恐。

循經考穴編》:心氣攻注,兩脅疼痛,口吐清涎。

17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71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849.
  3. ^ [3] 柴鐵劬.鍼灸穴名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4. ^ [4]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7.
  5. ^ [5]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6.
  7. ^ [7] 查煒.經絡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8. ^ [8]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142.
  9. ^ [9] 孫國傑主編.鍼灸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95.
  10. ^ [10] 王民集,朱江,楊永清主編.中國鍼灸全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276.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