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成功實施

歷史事件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2010年12月9日,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心血管病醫院首次爲兩名患者成功實施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也是內地首次實施此種手術。這意味着那些嚴重主動脈瓣狹窄而又不能接受傳統外科手術的患者可以選擇“不開胸”心臟手術。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

這一技術通過股動脈送入介入導管,將人工心臟瓣膜輸送至主動脈瓣區打開,從而完成人工瓣膜置入,恢復瓣膜功能。手術無需開胸,因而創傷小、術後恢復快。這種介入手術聽起來簡單,但操作起來非常複雜,需要心臟內科、心臟外科醫學影像科室、麻醉科和重症監護等多科室的協作。

“主動脈瓣就如同心臟通向全身的‘大門’,一旦這扇‘大門’出現嚴重狹窄,不能正常打開,血液就無法被順利地輸送到全身,從而引發一系列疾病。”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副院長楊躍進說,通常患者會出現乏力、反覆胸痛胸悶、胸前壓迫感等,嚴重時可發生昏厥,最終導致心力衰竭,甚至出現猝死

針對主動脈瓣狹窄,以往只有傳統藥物治療和心外科換瓣手術治療兩種方法。但藥物治療並不能解決瓣膜機械性狹窄問題,而老年患者往往因年齡大、體質弱、病變重、合併疾病等禁忌,部分無法經受心外科開胸手術。TAVI技術的出現,可以作爲那些有高危或有心外科手術禁忌患者的一種新選擇。

中國工程院院士、TAVI項目主要負責人、著名心內科專家高潤霖院士介紹了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的進展。他說:隨着我國老齡化社會的發展趨勢,老年瓣膜退行性病變發病率不斷增加,其中主動脈瓣狹窄已逐漸成爲這一人羣最常見的瓣膜性心臟病。對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是唯一可以延長生命的治療手段,但老年患者常因高齡、體質弱、病變重或合併其它疾病而禁忌手術。發達國家的統計表明,約1/3的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因爲手術風險高或有禁忌症而無法接受傳統外科開胸手術。對於這些高危或有心外科手術禁忌患者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則可以作爲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TAVI最早開始於2002年。新近研究表明,對不能手術的嚴重主動脈瓣狹窄患者,TAVI與藥物治療相比可降低病死率46%,並顯著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TAVI項目的主要完成人、冠心病中心副主任吳永健教授介紹了首次在國內成功實施的2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的情況:一例爲74歲男性患者,勞力性氣短、發作性暈厥,加重伴下肢浮腫,診斷爲瓣膜性心臟病,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心臟擴大,心功能Ⅲ級。患者同時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中重度肺動脈高壓,慢性腎功能不全等。因高齡,心功能差,併發多種全身疾病,外科手術高風險,爲相對禁忌症患者堅決拒絕外科開胸瓣膜置換手術。另一例爲73歲女性患者,反覆胸悶氣短,加重,主要診斷爲瓣膜性心臟病,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心臟擴大,心功能Ⅱ級。患者有陳舊性肺結核,陳舊性淋巴結核,胸膜增厚、粘連,包裹性胸腔積液,爲開胸瓣膜置換手術禁忌症。此2例均患有嚴重主動脈瓣狹窄自然預後極差,外科換瓣手術因高危,均有禁忌症,故TAVI手術指徵明確。

這2例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的成功,提示術前內外科、體外循環麻醉影像科室共同科學評價和精心準備,術中多學科團隊相互支持配合、操作規範細緻與術後嚴密監護,是這類高危患者TAVI手術成功的關鍵。

據悉,術後24小時超聲心動圖顯示主動脈瓣狹窄完全解除,達到了外科手術同樣的效果。

據介紹,目前,全球已有超過30個國家開展了這項手術,近2萬例患者接受了該介入技術治療。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作爲繼外科主動脈瓣置換術藥物治療後的第三種模式,因其運用心臟導管微創技術,無需開胸,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患者恢復快等特點,針對那些目前常規治療手段不能延長其生命或緩解其痛苦的主動脈瓣狹窄患者,這畢竟提供了一種新的解決辦法,並有望取得更好的結果。

隨着科學的發展、醫療器械和操作技術的進一步改進以及相關機制的更深入研究,微創經導管主動脈瓣置入術必將更好地應用於臨牀,也必將使更多的瓣膜疾病患者獲益。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用戶喜歡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