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尋源》

清 呂震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附口苦口甘口渴一證。乃傷寒一大關鍵。不可不細心體察。凡風寒在表。邪在太陽。不言渴也。一入陽明。則不惡寒惡熱。口漸知渴矣。其有太陽病初起而即口渴者。溫熱之邪。自裏出表。雖見表證。邪不在表。故仲景雲。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又太陽中者。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是不宜發汗。與風寒異治。至於溼溫初起。溼未化熱。口雖渴。卻不能飲。化熱之後。始大渴引飲矣。故就口之渴與不渴。可以辨邪之表裏。中之寒熱。而即可以渴之微甚。辨熱之輕重。臨證時首宜辨此。凡陽熱之證。一見口渴。即當泄熱爲主。至三陰證。如系本藏虛寒自病者。本無所爲渴也。然陰病轉陽。亦有發熱而渴者。當與和調津液。不宜直折其熱。緣陰盛陽微。口渴正陽回之候。泄熱則轉瀉其陽矣其或陰液乾涸燥渴轉甚。則量與泄熱之中。尤當佐以養陰生津。此爲大渴引飲者立法。若口中雖渴而不欲飲。見水輒避者。即屬真寒假熱之候。其脈或沉細。或空大。當以溫劑引陽歸根。則虛寒之狀反着。倘誤與寒涼。禍不旋踵矣。霍亂後多見口渴之證。經雲。霍亂頭痛發熱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蓋吐下之後。津液已傷。且陰病轉陽。宜以理脾爲主。使脾氣散精。表裏並解。津液流通。而渴自止矣。切不可見渴投涼。反增其逆。且五苓散上升脾津。下通水道。若太陽病不解。犯入膀胱之府。其人有表裏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亦主此方。以白飲和服方寸七。多服暖水汗出愈。若無太陽表證。而但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五苓之溫化。又所不宜。則宜豬苓湯化熱通津。凡若此者。皆與治陽熱之渴用甘寒者不同也。凡口渴多屬裏證。若熱在經而不在裏者。口雖渴。但欲漱水不欲咽。此欲作衄血斑疹之先兆。不可遽用寒涼壅遏邪氣。當審其病因而施解表之法。又凡諸渴證欲飲水者。但當少少與之。令胃氣和則愈。若飲水過多。恐增喘噦悸滿諸變。不可不慎。別有口苦者。乃邪熱入於少陽。故仲景以口苦咽乾少陽病之提綱。至於口甘內經稱爲脾癉。由溼熱鬱蒸而成。宜掃除胸中陳腐之氣。此二者口雖不渴。總屬熱證。辛溫忌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