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肝硬化腹水

關聯數據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關於肝硬化腹水

概述肝硬化腹水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進行性瀰漫性肝病。在我國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西醫對本病的研究較早,但在治療方面仍屬一個難題,一般採用護肝、利尿、腹腔穿刺放液術、手術治療等,療效尚不滿意。肝硬化腹水屬中醫的“鼓脹”或“單腹脹”範疇。早在《內經》中即有鼓脹證狀和治療的記載。《靈樞·水脹》曰:“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並提到用雞矢醴及針刺治療。《金匱要略》中論述更具體。如肝水的症狀:“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肋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金元醫家對鼓脹的病因病機各有所主。如劉河間在《病機十九條》中提到“皆屬於熱”;李東垣在《蘭寶祕藏》中則指出“皆由脾胃之氣虛弱”所致;朱丹溪則認爲是“溼熱相生,清濁相混,隧道壅塞”之故。至明清時期,對本病的研究不僅對症狀、鑑別診斷有更深入的認識,而且在治療方面也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如明代李梃《醫學入門》中認爲:“ ...

掃碼訪問

可用醫學百科App / 微信 / 手機瀏覽器 掃碼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