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科藥物外治法

醫療技術名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註解

3 方法及內容

1.燻法  將藥物點燃或煎湯,燻蒸局部或全身,有解毒止癢、活絡除痛、透疹消腫等作用。用於瘡瘍皮膚腫塊及其他皮膚病等。常用解表祛風清熱解毒活血通絡等類藥治療。

2.洗(浸)法  用藥液浸洗患部,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癢等作用。用於瘡腫潰後,腐肉不脫,皮膚溼疹癢疹痔瘡腫痛等證。常用祛風燥溼殺蟲解毒、活血等類藥治療。

3.滴(點)法  用藥液(或藥末)滴(或點)入眼、耳、鼻等竅中,有清熱、止痛、解毒作用。用於眼、耳、鼻腫痛之證。常用清熱解毒明目去翳、活血通絡祛風止痛等類藥治療。

4.含(漱、噙)法  用水劑或片(丸)劑,H含(漱)而不服入,或徐徐嚥下。有消炎、止痛作用。用於口腔咽喉之病。常用六神丸喉症丸及清熱燥溼解毒祛風等類藥治療。

5.吹法  以藥末吹(吸)入鼻竅,使之發生噴嚏,有理氣通竅、開噤等作用。用於中惡痰厥閉證。常用藥如通關散等。

6.敷(搽)法  將鮮藥搗爛,或以藥末與水醋、蜜、麻油(或其它植物油)、豬油、蛋清、凡士林等調和,直接敷(搽)於患處,有解毒清熱、止痛消腫、止血作用;或敷(搽)於某些穴位,起到特定的治療作用(如降壓、平喘)。若外敷使皮膚發泡的稱發泡療法,用於哮喘眩暈(高血壓)、痹證脫肛等多種疾病。常用藥如武力拔寒散和祛寒回陽、收斂、祛風、活血、升提、潛降等類藥。

7.貼法  用膏藥等粘貼於局部,有消散、活血、止痛、拔膿生肌等作用。用於癰腫、瘡瘍皮膚病及跌打瘀血腫痛等證。常用各種膏藥和藥膏。

8.塞法  將藥物搗爛,或用藥末製成不同劑型,如栓劑塞於陰道肛門中,有消炎、止痛、殺蟲、止癢、通便作用。多用於陰道肛門炎症膿腫痔瘡以及寄生蟲大便祕結等證。常用藥如陰道栓劑肛門栓劑等。

9.灌腸法  將藥液用灌腸器具從肛門灌入,有消炎、透析解毒殺蟲通便作用。多用於腸道炎症毒素積蓄、寄生蟲大便祕結等證。常用清熱解毒理氣活血、驅蟲、潤腸通便等類藥。

10.熨法  將藥物加熱後,用布包裹,熨摩體表一定部位,有散寒、止痛、下氣作用。用於寒性痹證腹痛及腫痛等。常用溫陽通絡、祛寒止痛、下氣散結及祛風燥溼等類藥。

各法的具體應用及其所選具體藥物,可參考有關疾病的治療常規。

4 注意事項

1.以上外治法及所用藥物注意適應證、禁忌證。

2.用燻洗法時要注意觀察病情,防止過汗;發泡療法要注意防止感染

3.腐蝕藥刺激性強的藥物要慎用,並在應用過程中注意觀察局部的反應情況。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