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暑病

疾病 中醫病證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iǎo ér shǔ bìng

2 英文參考

infantile summer-heat disease[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小兒暑病爲病證名,指小兒夏季感受暑邪而引起的疾病[1]。見《醫宗金鑑·幼科雜病心法要訣》。暑爲陽邪,故感暑而病者,可見高熱口渴等;暑邪有升散的性質,所以侵人則使腠理開而多汗[1]。汗出太多,則氣亦隨之消耗,氣耗輕者,使人少氣,倦怠;重者使人卒然昏倒[1]暑多挾溼,除暑熱見症外,還有睏倦、食慾不振、嘔吐便溏、脈濡、苔膩等症狀[1]。前人治暑,有“暑病首用辛涼,繼用甘寒,終用甘酸斂津,不必用下”的經驗,對於臨牀有一定指導意義[1]。常見的暑病包括有中暑傷暑暑痙暑厥[1]

3 中暑·小兒暑病

中暑指感受暑邪發生的一種急性病[2]。見《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二。症見突然悶倒,昏不知人,或身熱煩躁氣喘不語,牙關微緊,或口開齒燥,大汗無汗,脈虛數,甚者昏迷不醒,四肢抽搐[2]。治當移患者至涼爽通風處,法當清暑、解熱、開竅,先用闢瘟丹消暑丸灌服,後用益元散白虎湯清營湯[2]。並可配用針刺、刮痧、冰水擦浴等法[2]元氣不足者,當調補元氣爲主,少佐解暑[2]。一名中喝、中熱[2]

4 傷暑·小兒暑病

傷暑中暑熱而致的病證[3]。出《黃帝內經素問·刺志論》。《醫林繩墨》卷一:“傷暑者,由其暑熱勞傷元氣之所致也。其症日間發熱頭疼眩運,躁亂不寧,無氣以動,亦無氣以言,或身如針刺,小便短赤,此爲熱傷元氣也,宜以黃連香茹飲,或清暑益氣湯黃連解毒湯,量其虛實而與之。”《醫方簡義》卷二:“傷暑者,因受暑而傷,暑熱傷氣,一受暑邪,不急調治,漸入營分,陽已外泄,陰氣更被耗散,陰陽兩虛,形若虛勞內熱外寒,脈必虛數,東垣清暑益氣湯最妙,如胃中痞滿者,去黃芪甘草可也。”《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五:“傷暑者……其所及之症,有吐,利,腹痛氣逆發熱頭疼煩渴,肢冷疼,前板齒寒,無汗,脈虛或遲或伏,昏悶者,宜香茹飲;有身熱,小便不利者,宜益元散;有吐瀉寒熱喘咳痞滿,體腫倦臥,便赤者,宜六和湯;有發熱嘔血者,宜黃連二錢,酒煎服;有暑天身熱頭疼燥渴者,宜麥冬湯;有暑天發渴者,宜生津丸。”

5 暑痙·小兒暑病

暑痙爲病證名,小兒痙病之一,又名暑風[4]。爲感受暑溫之邪,以致抽搐,發痙急驟,甚至角弓反張的病證[4]。見於流行性乙型腦炎[4]。清·吳鞠通《解兒難》:“夏日小兒身熱頭痛項強無汗,此暑兼風寒者也,宜新加香薷飲有汗則用銀翹散,重加桑葉身重汗少,則用蒼朮白虎湯;脈芤面赤多言,喘喝欲脫者,即用生脈散;神志不清者,即用清營湯鉤藤丹皮羚羊角神昏者,兼用紫雪丹牛黃丸等;病勢輕微者,用清絡飲之類。”

6 暑厥·小兒暑病

暑厥爲病證名[4]。常見於重症中暑[4]。1.指夏月猝然倒僕,昏不知人[4]。《醫學傳燈》捲上:“夏月猝然僵仆,昏不知人,謂之暑厥。當分陰陽二證。陽證,脈來洪數無力,身熱汗出,謂之陽厥,此因暑食傷脾,食多而熱亦多,宜用連芍調中湯,或辰砂六一散,先治其熱,俟其人事清白,再看食之多寡調治……至於脈來沉細無力,肌膚不熱,曾食生冷瓜果,謂之寒厥,宜用厚朴溫中湯治之。”2.指中暑昏迷手足厥冷[4]。見《時病論·中暑》。症見忽然悶倒,昏不知人,手足逆冷,軀熱汗微,氣喘不語,牙關微緊,亦或口開,狀若中風,脈洪濡或滑數者,治宜蘇合香丸來複丹研灌,或以蒜水灌之,俟稍醒後用祛暑調元之劑[4]

7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4.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68.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641.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716.

治療小兒暑病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