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連翹

中醫學 中藥材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ǔ lián qiào

2 英文參考

beautiful St. Johnwort fruit

tall hymenodictyon bark[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常用中草藥配方》·土連翹

土連翹中藥名,出自《常用中草藥配方》。爲《四川中藥志》記載的山枝仁之別名[1]

3.1 別名

榨木仁、土連翹[2]

3.2 來源及產地

海桐科植物崖花海桐Pittosporum illicioides Mak.或光葉海桐P.glabratum Lindl.的種子。前者分佈四川、貴州、湖南、江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後者分佈廣東、廣西[2]

3.3 性味

苦、澀,平[2]

3.4 功能主治

清熱,止瀉,收斂。治虛熱口渴咽痛腸炎痢疾白帶滑精[2]

3.5 用法用量

煎服:4.5~9g[2]

4 《昆明民間常用草藥》·土連翹

土連翹中藥名,出自《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爲《植物名實圖考》記載的芒種花之別名[2]

4.1 別名

雲南連翹、細連翹土連翹、栽秧花、大過路黃[3]

4.2 來源及產地

藤黃科植物金絲梅Hypericum uralum Buch.Ham. ex D.Don.的全株。分佈陝西、四川、雲南、貴州、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福建等地[3]

4.3 性味

苦,寒[3]

4.4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利尿通淋涼血止血[3]

1.治感冒咳嗽,肝炎,痢疾喉蛾口腔炎,淋病疝氣鼻衄便血血崩。煎服:9~15g。[3]

2.治皮炎,皮膚瘙癢,葉煎水洗;黃水瘡,莖葉研末撒敷[3]

5 本草從新》·土連翹

土連翹中藥名,出自《本草從新》。爲《飲片新參》記載的六軸子之別名[3]

5.1 別名

土連翹山芝麻鬧羊花子、八釐麻子[4]

5.2 來源及產地

杜鵑花科植物羊躑躅Rhododendron molle (Bl.) G.Don的果實。產江蘇、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河南[4]

5.3 性味

苦,溫,有大毒[4]

5.4 功能主治及用法用量

祛風止痛,散瘀消腫[4]

1.治風寒溼痹,骨節腫痛,跌打損傷。內服:研末,0.3~0.9g;或入丸、散[4]

2.治癰疽,疔毒。研末調敷[4]

5.5 使用注意

內服過量易致中毒,故本品內服宜慎,中毒時可出現噁心嘔吐腹瀉、心跳緩慢、血壓下降、動作失調、呼吸困難等症,嚴重者因呼吸停止而死亡。孕婦忌服[5]

5.6 化學成分

本品含八釐麻毒素[5]

5.7 藥理作用

混懸液、浸劑、酊劑均有鎮痛作用,其鎮痛指數與阿片相似。但劑量加大,作用不見增加而毒性顯著增加。梫木毒素有降壓、減慢心率作用,本品對昆蟲與人均有毒性。對人可致心律不整、呼吸困難驚厥等。因此本品有較強毒性[5]

6 全國中草藥彙編》·土連翹

6.1 拼音名

Tǔ Lián Qiáo

6.2 別名

梅宋戈

6.3 來源

茜草科土連翹屬植物土連翹Hymenodictyon excelsum(Roxb.)Wall.,以樹皮及葉入藥。全年可採,切片曬乾備用。

6.4 性味

苦,涼。

6.5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咳,抗瘧。用於外感高熱咳嗽痰多,瘧疾。葉外用治關節紅腫,瘡癤腫毒。

6.6 用法用量

樹皮0.5~1兩;葉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6.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7 《*辭典》·土連翹

7.1 出處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

7.2 拼音名

Tǔ Lián Qiáo

7.3 別名

梅宋戈(傣名)

7.4 來源

茜草種植物土連翹的樹皮。全年可採。切片曬乾

7.5 形態

喬木。樹皮灰褐色,肥厚。單葉對生,常聚生於枝頂,闊橢圓形,長10~20釐米,寬6~10釐米,葉柄微帶紅色,花小,排列成圓錐花序,生於葉腋,苞片1~2枚,葉狀,有網紋,萼5裂,稀6裂;花冠漏斗狀,裂片5;雄蕊5,內藏;子房下位,2室,花柱長突出,柱頭棒狀。蒴果圓柱形或長橢圓形,有2槽,熟時開裂。種子多數,有闊翅。

本植物的葉(土連翹葉)亦供藥用,另祥專條。

7.6 生境分佈

生於村邊、荒地、灌木叢中。分佈雲南、廣西等地。

7.7 性味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苦,涼。"

7.8 功能主治

《雲南思茅中草藥選》:"清熱解毒止咳,抗瘧。治間日瘧惡性瘧感冒高熱,痰多咳嗽。"

7.9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

7.10 摘錄

《*辭典》

8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6.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22.
  3. ^ [3]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576.
  4. ^ [4]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369.
  5. ^ [5]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10.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