癤與癤病

皮膚科疾病 疾病 球菌性皮膚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ē yǔ jiē bìng

2 英文參考

furunculus and furunculosis

3 概述

癤與癤病(furunculus and furunculosis)是由於金黃色葡萄球菌自毛囊或汗腺侵入所引起的單個毛囊及其所屬皮脂腺的急性化膿性深毛囊炎和毛囊周圍炎症炎症常擴展到皮下組織。多個癤同時或反覆發生在身體各部,稱爲癤病(furunculosis),後者常遷延難愈。以青春期和成人期多見,男多於女。

感染發生皮膚不潔、擦傷、環境溫度較高或機體抗感染能力較低相關。癤可發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膚區,往往以頭、面、頸、腋下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爲多見。

癤的治療應以局部抗菌、消炎爲主,在伴有全身症狀時,可給予抗生素治療。癤腫成膿後,結節軟化,有波動感,即可及早作小切口引流或火針引流。禁忌擠壓化膿病變。

癤一般極少出現嚴重的併發症。但若機體免疫極度低下,或對癤不恰當的擠壓,使膿栓入血,病菌隨血液播散,亦可引發癤病敗血症和顱內感染等嚴重情況。

要經常保持皮膚清潔,勤洗澡、洗頭、理髮、勤換衣服、剪指甲幼兒尤應注意。在暑天和其他炎熱環境中生活工作,應避免汗漬過多和乾渴,多進飲料、瓜果等,有條件時飲水內可加金銀花菊花地丁等的煎液,可有效地預防本病。癤周圍皮膚保持清潔,並用70%酒精塗抹,以防止感染擴散到附近的毛囊。

4 疾病名稱

癤與癤病

5 英文名稱

furunculus and furunculosis

7 ICD號

L02.9

8 癤與癤病病因

癤的病原菌主要爲凝固酶陽性金黃色葡萄球菌,其次爲白色葡萄球菌患者鼻腔會陰部常有葡萄球菌,常爲本病復發的病原。

感染發生皮膚不潔、擦傷、環境溫度較高或機體抗感染能力較低相關。癤可發生在任何有毛囊的皮膚區,往往以頭、面、頸、腋下及臀部等常受摩擦的部位爲多見。

9 病機

癤與癤病與機體抵抗力降低密切相關皮膚擦傷、糜爛等均能使細菌易於侵入繁殖,皮脂溢出可誘發本病,此外,貧血慢性腎炎營養不良糖尿病、長期使用皮質類固醇激素免疫功能缺陷或降低者易伴發癤與癤病

10 癤與癤病的臨牀表現

皮損初發爲局部紅、腫、熱、痛的小結,呈鮮紅色圓錐狀高起的毛囊丘疹炎症繼續發展,結節逐漸增大,形成結節表面緊張、浸潤顯著,觸之堅硬,疼痛加劇,數日後結節中央組織壞死溶解形成膿腫,硬結變軟,疼痛減輕,中心有膿栓,膿栓脫出,排出膿血,經1~2周後炎症消退痊癒,遺留持久瘢痕。好發於顏面、項及臀部,亦常見於上脣、外耳道及鼻前庭腋窩及頭部。

癤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但若發生於血流豐富的部位,全身抵抗力減弱時,可引起不適,畏寒發熱頭痛厭食等毒血癥症狀

面部癤腫如合併顱內感染時,面部腫脹嚴重,可伴寒戰高熱頭痛等海綿竇感染栓塞

化膿未成熟破潰前,自覺疼痛較劇烈,發於外耳疼痛尤甚,化膿破潰後疼痛減輕。發於鼻、脣等部位者,症狀較嚴重,可伴有發熱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因面部有豐富的淋巴管血管網並與顱內血管相通,易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敗血症等,應特別注意,切勿擠壓。

附近淋巴結腫大疼痛甚至化膿,也可併發淋巴管炎。

慢性多發性癤病,可反覆多次發生,此起彼伏經年累月不愈。

11 癤與癤病的併發症

面部發於鼻、脣等部位者,易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敗血症等。

12 實驗室檢查

癤腫無全身症狀者無需常規檢查。癤腫較大時,可有發熱頭痛乏力等全身症狀白細胞數增高。

13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表現爲深毛囊周圍炎、毛囊周圍膿腫,內含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細菌,晚期有漿細胞、異物巨細胞,毛囊及皮脂腺均可破壞。當壞死組織膿液逐漸排出後,真皮的缺損逐漸由新生肉芽組織填補形成瘢痕組織

14 癤與癤病的診斷

根據臨牀症狀及體徵診斷不難。

中醫病機辨證

1.病機中醫認爲癤與癤病系內蘊溼熱外感毒熱之邪,熱毒不得外泄,住阻於肌膚而發病。

2.辨證分析癤與癤病初起爲紅腫疼痛明顯,重者可有惡寒發熱口乾、尿黃。舌質紅,舌苔白或薄黃,脈微數。辨證屬於溼熱內蘊,復感毒熱之邪。

15 鑑別診斷

癤與癤病常需與以下疾病相鑑別:

1.膿皰瘡:多發於露出部位,損害以膿皰爲主,破後結痂,愈後不留瘢痕,多發生在學齡前後兒童傳染性強,易在夏秋季流行。

2.毛囊炎:爲淺在的針頭大小毛囊炎膿皰,自覺瘙癢或灼痛炎症浸潤不深,無中心膿栓。

3.化膿性汗腺炎:多見於暑季,好發於小兒頭皮,系汗腺排出口化膿所致,常與紅痱、膿痱伴發,似癤但無膿栓。

4.癰:患處浸潤明顯,表面有多個膿頭,形如蜂巢狀,疼痛劇烈,全身症狀較重。

16 癤與癤病的治療

16.1 全身治療

腫脹範圍較大或有明顯全身症狀的病情嚴重者,可用磺胺類藥物、青黴素或對致病菌敏感抗生素,多價葡萄球菌或自家菌苗皮下或肌肉注射,機體抵抗力低下者可注射丙種球蛋白

16.2 局部治療

局部治療爲主,原則爲殺菌、消炎、促進吸收。早期炎症浸潤,宜外塗軟膏,如10%~15%魚石脂,癤瘡軟膏或貼敷純魚石脂。必要時外加熱敷以促進收口,早期輕症者應以促進吸收爲原則,浸潤顯著者可促其化膿,膿腫形成後應及時切開引流但面部癤腫應儘量避免切開。膿腫未形成時嚴禁擠壓。面部癤腫應臥牀休息,切忌擠壓或挑刺癤腫,以免擴散至顱內。

16.3 物理治療

早期可用熱敷、超短波、紅外線、音頻電、氦氖激光等。對多發癤病,可用紫外線(次紅斑量)照射。

17 預後

慢性多發性癤病,可反覆多次發生,此起彼伏經年累月不愈。面部發於鼻、脣等部位者,易引起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敗血症等,應特別注意,切勿擠壓。

18 癤與癤病的預防

增加機體抵抗力,注意皮膚清潔,勤換衣服並消毒。避免搔抓,有瘙癢性皮膚病應積極治療。少食甜食、禁飲酒。不要任意擠壓排膿,尤其是發於上脣部者。對慢性複發性癤腫患者要耐心尋找病因,如發現體內有慢性病竈、貧血糖尿病等要積極治療。

治療癤與癤病的穴位

查看更多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