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化棘皮瘤

表皮及其附屬器瘤及囊腫 皮膚腫瘤 腫瘤科 皮膚科疾病 表皮腫瘤 皮膚良性腫瘤 疾病 普通外科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jiǎo huà jí pí liú

2 英文參考

keratoacanthoma

3 概述

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又稱皮脂軟疣假癌性軟疣,是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變。多見於男性,中老年人好發。本病l889年由Sir jonathan hutchinson首先以“面部火山口潰瘍(crateriform ulcer of the face)”報告,1934年Smith報告了多髮型,1950年Grzybowski又發表了“發疹型”的病例,Freudenthal建議採用角化棘皮瘤這個名稱,纔將單發性角化棘皮瘤定爲獨立病,並從臨牀上和組織學上與其類似的鱗狀細胞癌分開。

角化棘皮瘤是一種可以自愈皮膚假性腫瘤,臨牀及病理上均十分類似鱗癌。目前可分爲四型,即單發性、多發性、發疹性和邊緣離心角化棘皮瘤。該病可能與某些皮膚病如着色性幹皮病銀屑病藥疹等併發。對於角化棘皮瘤組織學發生,一般認爲損害起源於毛囊,它可能是毛囊角化上皮呈假上皮瘤樣增生的表現。

角化棘皮瘤的臨牀特徵爲病損中心的角質栓隆起,形成實性丘疹結節角化棘皮瘤生長較爲迅速,但可自行消退。愈後留有瘢痕,宜早期治療。

角化棘皮瘤雖屬良性,可以自然消退痊癒,但不能預測其消退時間,影響美容,有局部破壞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角化棘皮瘤與1級鱗癌即使活檢後亦不易明確鑑別,少數病例還有復發和惡化的危險,如診斷可疑不能排除鱗癌時,仍應進行治療。因此活檢切除或刮除和電灼療法直徑小於2cm的損害,在大多數病例中是必要的。

治療方法因人而定,單髮型可採用外科切除,局部化療及放射治療也可選用。在多髮型者,因所造成破壞程度不同,每個腫瘤均需個別考慮其處理方法。腫物較大而多,全身情況允許,可以考慮系統化療,如甲氨蝶呤,有時有效。

4 疾病名稱

角化棘皮瘤

5 英文名稱

keratoacanthoma

8 ICD號

D23.3

9 角化棘皮瘤病因

角化棘皮瘤病因有多種學說。

1.由於角化棘皮瘤開始於曝光區,其發病與紫外線照射增加相一致,因而認爲本病系繼發於長期日光損傷

2.此外,外傷暴露致癌物質、職業性接觸焦油與石油產品、接觸化學致病物質如足葉草脂等,亦可能與角化棘皮瘤發生有關。

3.在一些損害中發現HPV型25,因此亦有主張病毒感染者。

4.多髮型角化棘皮瘤者則亦與素質遺傳因素的發生發展有關。

5.角化棘皮瘤可能與某些皮膚病如着色性幹皮病銀屑病藥疹等併發。

6.有人報告用腫瘤的提取物皮內注射於角化棘皮瘤患者時,結果呈陽性反應。而注射於鱗癌病人及正常人均爲陰性。在免疫組織化學檢查時,發現在人體腫瘤的上皮部分有IgG、IgM及補體,而在真皮內有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這提示腫瘤發病及自然消退免疫有關。同時在應用免疫抑制劑的病人中皮膚癌角化棘皮瘤的發病率均增加,也證明角化棘皮瘤發生免疫有關。

7.至於角化棘皮瘤組織學發生,一般認爲損害起源於毛囊,它可能是毛囊角化上皮呈假上皮瘤樣增生的表現。

10 病機

角化棘皮瘤病機制尚不明確。有不少人根據免疫組化研究P53腫瘤蛋白表達的檢測與文獻上鱗狀細胞癌的報告相同,從而認爲角化棘皮瘤爲一種退行性鱗狀細胞癌亞類。角化棘皮瘤中的炎症細胞浸潤大多爲由白介素2和黏附分子激活的CD4+T淋巴細胞鱗狀細胞癌炎症浸潤細胞相似,亦提示二者有相同的關聯。

病理表現爲:

10.1 早期 

在早期,可見損害局部的表皮向真皮內凹陷如火山口樣,其中充滿角質。在凹陷表皮的下方並有表皮束條或團塊自凹陷表皮分出,表皮底部增生,表皮突不規則地向真皮內延伸。這些表皮突與周圍的間質分界不清,並含有不典型細胞和許多核分裂象及角珠,有的部位也可見到個別細胞角化不良。在真皮內可見炎性細胞浸潤

10.2 發育成熟期 

發育成熟期的病變中心部位可見大而不規則的表皮凹陷,其中充滿角質。兩側表皮口脣狀或拱壁狀伸展於凹陷處兩側。其基底部有不規則增生的表皮向上與向下增生,並可出現一定程度的不典型性,但較早期病變爲輕,角珠則增多。如損害相當成熟時,角化非常廣泛,基底部或邊緣部表皮多已角化,僅留1~2層嗜鹼性未角化的表皮細胞組成的薄殼,而在此表皮殼內細胞全已角化,呈嗜酸性和毛玻璃樣。瘤的底部界限清楚,常不擴展至汗腺水平以下,損害下方間質內有緻密的炎性浸潤

10.3 消退期 

消退期時表皮增生停止,火山口樣表皮凹陷逐漸變平,角質消失,基底部大多數細胞發生角化,最後角栓脫落而表皮凹陷亦消失。

11 角化棘皮瘤的臨牀表現

可分四型,即單發性、多發性、發疹性和邊緣離心角化棘皮瘤

當損害達到最大限度時,一般維持2~8周,以後則慢慢消退,此爲角化棘皮瘤特徵之一。然而也有長達3年或3年以上者。延期消退者,多見於多髮型患者。故整個病程可分爲生長期、靜止期自然消退期三個階段。消退腫瘤逐漸吸收,角栓排出,留下略有凹陷而往往有色素減退瘢痕。此外,角化棘皮瘤以往有報告發生癌變或合併結腸癌及其他癌症者,因此應予重視。

11.1 單發性角化棘皮瘤

單發性角化棘皮瘤(solitary keratoacanthoma)多見於中老年男性,以50~70歲多見。好發於曝光區,如面中部、手背和臂部,其他如臀部、大腿部、陰莖、耳和頭部亦可受累。女性手背部損害較少,小腿部損害常見。口腔黏膜罕見。

角化棘皮瘤的皮損增長迅速,在3~8周內從1mm的斑疹丘疹可發展到25mm大小,半球形,圓屋頂形、皮膚結節結節表面可見平滑的火山口,中央充以角栓。皮損光滑發亮與周圍界限清楚,表面可見毛細血管走行。非典型角化棘皮瘤常見,有些類似脂溢性角化病或良性棘皮瘤,另一些則呈結節增殖性外觀,火山口樣凹陷。巨大角化棘皮瘤指直徑大於2cm,常侵犯鼻和眼瞼。甲下角化棘皮瘤罕見,有觸痛,呈破壞性火山口狀中央,常致末端指骨損傷,甲下損害常不自然消退,且早期引起其下方的骨破壞。在放射線下其特點爲新月狀溶骨性缺損,不伴發硬化症或骨膜反應

角化棘皮瘤有趣的特點爲迅速增長約需2~6周,繼之在2~6周內保持穩定,最後在2~6周後自行消退,遺留輕度凹陷性瘢痕。但亦有一些損害需6個月到1年才能完全消退。據估計約5%的損害可復發。

11.2 多發性角化棘皮瘤

多發性角化棘皮瘤(multiple keratoacanthoma)通常稱爲Ferguson Smith型多發性自愈角化棘皮瘤,臨牀上和組織學上與孤立性皮損相同。角栓不如前者明顯。皮損數目不等,通常爲3~10個,侷限於某一部位。本病好發於顏面、軀幹和陰部。偶可發生於黏膜。可有家族史。多見於青年男性,偶在兒童嬰兒期發病。

另一型家族性泛發性角化棘皮瘤已被報告,稱Ferguson Smith型自愈性鱗狀上皮瘤(Ferguson smith type  of self-healing squamous epithelioma)。本型不同之處在於劇烈瘙癢,持續多年,易誤診結節性癢疹

11.3 發疹性角化棘皮瘤

發疹性角化棘皮瘤(eruptive keratoacanthomas)罕見,皮損數目可成千上萬,分佈廣泛。好發於暴露部位,可累及口腔黏膜及舌,但掌蹠不受累。特點爲泛發性圓屋頂狀皮膚色或淡紅色丘疹性發疹,多爲毛囊性丘疹,堅硬,頂端有細鱗屑形狀,直徑2~7mm。數週內增大爲半球型結節,直徑可達1~2cm或更大,中央有角栓。多無自覺症狀,有些以劇烈瘙癢爲特點,可見雙側瞼外翻和口部狹小。有些損害特別是肩部和臂部的某些損害呈線狀排列。當皮損達最大限度時,一般維持2~3周,以後可逐漸消退,遺有稍顯凹陷的瘢痕色素減退。本型較其他型角化棘皮瘤免疫抑制發病率較高。已有報告伴發紅斑性狼瘡白血病麻風、腎移植光化學療法燒傷和放射治療者。夏日病情惡化,再次說明紫外線角化棘皮瘤發病有關。

11.4 邊緣離心角化棘皮瘤

邊緣離心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sentrifugum marginatum)不常見,1962年首先由Miedzinski和Kozakewicz報告,其特點爲皮損進行性向周圍擴張,同時中央治癒,遺留萎縮。皮損直徑5~30cm,通常累及手背和脛前區。本型與巨大孤立性角化棘皮瘤不同之處在於本型無自愈傾向。

12 角化棘皮瘤的併發症

已有報告角化棘皮瘤伴發紅斑性狼瘡白血病麻風、腎移植光化學療法燒傷和放射治療者。

14 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角化棘皮瘤損害的結構,如細胞特點一樣重要。因此,最好切除整個損害,如果不能完全切除時,活檢取材必須包括皮損的中央及邊緣,至少也要從損害中央包括其一側,最好兩側切取梭形標本。因損害底部的組織學變化對區分鱗狀細胞癌至爲重要。

各型角化棘皮瘤組織象基本相同,只是多髮型和發疹型的病變不如單髮型明顯。在低倍鏡下,可見腫瘤位於真皮,對稱分佈,多少有些分葉。早期損害表皮凹陷如火山口樣,其中充滿角質物,底部表皮增生,表皮突向真皮不規則延伸。這些表皮突在許多地方與其周圍間質分界不清,表皮內可見不典型細胞,核絲分裂及角珠。真皮內有相當顯著浸潤。病變進一步發展成熟時,表皮凹陷擴大如火山口樣,其中充滿了角蛋白,兩側的表皮如拱壁狀,其底部表皮可向上與向下增生。增生的表皮內仍可見某種不典型性細胞。但較早期損害輕,角珠增多,其中心大都完全角化。瘤的底部界限清楚。

15 角化棘皮瘤的診斷

要臨牀與病理緊密聯繫,方能作出可靠的診斷。角化棘皮瘤早期迅速生長,邊緣傾斜,中央有角栓,當長到最大限度時,角栓脫落,邊緣漸平,留下凹陷性瘢痕,這是臨牀診斷的要點。最後確診需要作病理檢查。通常要與鱗癌鑑別,早期鑑別困難,但本病發展較鱗癌爲快,一般不發生破潰,可以自愈,是臨牀鑑別要點。病理方面特別注意結構細胞高度角化及嗜酸性毛玻璃樣的表現,然而有時仍發生困難,在鱗癌分化好者也可見到含有角質的表皮凹陷,同時早期角化棘皮瘤也能見異形細胞。因此對於可疑病例,爲了安全起見,仍應多考慮鱗癌的可能。

16 鑑別診斷

角化棘皮瘤早期,無論在臨牀表現上還是病理變化上均與鱗狀細胞癌類似,兩者間鑑別比較困難。但角化棘皮瘤發展較鱗癌快,通常無破潰,可以自愈。這些可作爲臨牀鑑別要點。典型的角化棘皮瘤細胞膜上含有自由花生凝集素結合位,可被花生凝集素染色。鱗癌細胞膜上雖也含有同樣的結合位,但因被唾液酸遮蓋,故不能被花生凝集素染色。這種組化方法,有助於鑑別診斷。此外,血型抗原可見於角化棘皮瘤細胞,但不見於鱗癌的癌細胞巢,或只呈片狀分佈,這對鑑別診斷也有參考價值。

17 角化棘皮瘤的治療

角化棘皮瘤雖屬良性,可以自然消退痊癒,但不能預測其消退時間,影響美容,有局部破壞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角化棘皮瘤與1級鱗癌即使活檢後亦不易明確鑑別,少數病例還有復發和惡化的危險,如診斷可疑不能排除鱗癌時,仍應進行治療。因此活檢切除或刮除和電灼療法直徑小於2cm的損害,在大多數病例中是必要的。

治療方法因人而定,單髮型可採用外科切除,局部化療及放射治療也可選用。在多髮型者,因所造成破壞程度不同,每個腫瘤均需個別考慮其處理方法。腫物較大而多,全身情況允許,可以考慮系統化療,如甲氨蝶呤,有時有效。

損害內直接注射氟尿嘧啶溶液和損害內注射甲氨蝶呤(25mg/ml)0.5~1ml或肌注甲氨蝶呤25mg/周有效。博萊黴素(bleomycin)1ml加等量利多卡因損害內注射,可使損害在注射20天后消退。巨大角化棘皮瘤足葉草脂安息香複合酊治療有效。巨大和頑固性皮損,如發疹性,巨大多發性或邊緣離心角化棘皮瘤可內服或外用維A酸類藥物環磷酰胺治療。甲下角化棘皮瘤可選用放射療法。

17.1 手術治療 

孤立型角化棘皮瘤可施行刮除術;晚期遺留瘢痕者手術切除效果良好。

17.2 非手術治療

(1)淺層X線放射療法:適用於孤立型角化棘皮瘤電離輻射劑量15~20Gy,治療3周。

(2)化療:皮損內注射類固酵激素,或細胞毒性藥物,或干擾素等可縮短病程。病變較大而且多發時,全身情況允許,可考慮系統化療。

(3)電灼或冷凍治療:適用於單髮型損害。

(4)藥物塗擦:以3%肽丁胺霜局部外用,2次/d。

(5)口服維A酸(維甲酸)類:適用於多發性、巨大的、復發的或手術及其他治療有困難的角化棘皮瘤。但因有致畸胎作用,孕婦忌服。可出現脣炎,皮膚乾燥,紅斑及脫髮等副作用

(6)損害內注射:曲安奈德針或2.5% 5-氟脲嘧啶針損害內注射。

(7)報道干擾素合併聚肌胞治療發疹型效果滿意。

(8)對患者應進行追蹤觀察。

18 預後

角化棘皮瘤可自行消退,但需數年。治療可縮短病程。愈後有瘢痕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