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飲子

宣肺止咳 中醫學 方劑學 清熱滋陰 清熱化痰 清熱利溼 方劑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gān lù yǐn zǐ

2 概述

甘露飲子方劑名,其同名方劑約有

3 症因脈治》卷三方之甘露飲子

甘露飲子方劑名,出自《症因脈治》卷三方,即《症因脈治》卷二方記載的清肺飲的別名[1]

3.1 方一

3.1.1 組成

桔梗甘草杏仁天花粉黃芩梔子薄荷連翹[2]

3.1.2 用法用量

水煎[2]

3.1.3 功能主治

症因脈治》卷三方之甘露飲子功能清熱化痰宣肺止咳[2]。主治肺經咳嗽,右寸脈洪數者[2]

3.2 方二

3.2.1 組成

黃芩梔子薄荷桔梗甘草連翹杏仁桑白皮枳殼[2]

3.2.2 用法用量

水煎[2]

3.2.3 功能主治

症因脈治》卷三方之甘露飲子主治外感短氣,傷燥熱[2]。如大便祕結大黃;脈數口渴石膏知母[2]

4 《閻氏小兒方論》方之甘露飲子

4.1 別名

甘露飲、大甘露飲

4.2 處方

乾地黃(焙)、熟乾地黃(焙)、天門冬麥門冬(各去心,焙)、枇杷葉去毛)、黃芩去心)、石斛(去苗)、枳殼麩炒,去瓤)、甘草(銼,炒)、山茵陳葉各等分

4.3 製法

上爲粗末。

4.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熱利溼,潤肺利咽滋陰清熱行氣利溼。主治心胃之熱上衝,牙齦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溼熱黃疸陰虛盜汗胃脘疼痛;又療脾胃受溼,瘀熱在裏;或醉飽房勞溼熱相搏,致生疸病,肢體微腫,胸滿氣短小便黃澀;或時身熱溫熱病咳嗽消渴肝鬱頭痛衄血痛經

4.5 用法用量

甘露飲[《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紹興續添方)]、大甘露飲(《咽喉經驗祕傳》)。

4.6 注意

素體陽虛潰瘍日久難愈,肢冷,腰膝酸楚,溲清。舌嫩有齒痕,脈沉細等腎陽不足,陰損反陽,水不濟火,虛火上炎之證,不宜用此方。

4.7 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此足陽明少陰藥也。煩熱多屬於虛,二地、二冬、甘草石斛之甘,治腎胃之虛熱,瀉而兼補也;茵陳黃芩之苦寒,折熱而去溼;火熱上行爲患,故又以枳殼枇杷葉抑而降之也。

2.《醫林纂要》:熟地黃以滋養腎水生地黃能升腎水以上交於心;麥冬清肺寧心;天冬能滋肺金以下生腎水石斛甘微鹹,得水石清虛之氣,故能補心安神清金保肺,去胃中之溼熱而布膻中之清化;茵陳去胃中沉鬱之溼熱黃芩降肺逆;枳殼破鬱積,且能斂陰枇杷葉酸能補肺斂陰,寧心收散,苦能泄逆氣,瀉火清金甘草補中而亦能去熱。熱盛則水涸,二地以滋之;熱盛則金流,二冬以保之;清用黃芩枇杷葉;去溼用茵陳枳殼,而皆有悠揚清淑之致。不必大爲攻下,此所以爲甘露。熱莫盛於胃,而諸熱皆統於心,心化不足,則熱妄行,石斛補心以除妄熱,所謂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也。

3.《時方歌括》:足陽明胃爲燥土,喜潤而惡燥,喜降而惡升,故以二冬、二地、石斛甘草之潤以補之;枇杷枳殼之降以順之。若用連、柏之苦,則增其燥;若用耆、術之補,則慮其升。即有溼熱,用一味黃芩以折之,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蓋以陽明之治,最重在養“津液”二字。此方二地、二冬等藥,即豬苓湯阿膠以育陰意也;茵陳黃芩之折熱而去溼,即豬苓湯中用滑澤之除垢意也。

4.8 臨牀應用

1.口瘡:本方加減治療口瘡31例,方藥爲:乾地黃15g、熟地黃12g、天門冬12g、麥門冬15g、黃芩10g、茵陳9g、枇杷葉9g、枳殼6g、石斛10g、黃連6g、桔梗6g、甘草9g。每日1劑,煎水分3次服完,小兒量酌減。除嬰兒外,重症者可用柳花散加減煎湯含漱(青黛10g、冰片9g、黃柏15g、甘草15g。每日1劑)。典型病例:肖某,女,69歲。口舌生瘡,灼熱疼痛,屢治不愈5年餘,且伴口苦咽乾頭暈頭痛體溫39℃,口喉乾澀,吞嚥疼痛,納少,溲黃便結。口腔及舌緣兩邊有黃白色的潰瘍點16個,兩側扁桃體呈Ⅱ度腫大,咽喉充血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給予甘露飲加減(乾地黃15g、熟地黃12g、天門冬12g、麥門冬15g、黃芩15g、茵陳9g、枇杷葉9g、枳殼6g、石斛10g、黃連6g、桔梗6g、甘草9g)。每日1劑,煎水分3次內服。另用柳花散加減煎水含漱。連用2日後,口腔潰瘍點由原來16個減少至8個,顏色變淺,面積也明顯縮小,諸恙亦愈。上方加生黃耆15g,繼用5劑後治癒。追訪1年未見覆發。

2.胃脘痛:李某某,男,31歲。上腹部於飯後隱隱的痛反覆發作3年餘,症見納差,口乾多飲,大便乾結。舌質紅,少苔,脈弦細。診斷爲慢性胃炎。證屬胃陰不足,虛熱內擾。用甘露飲茵陳枇杷葉,加入金鈴子9g,延胡索9g,青木香9g,烏梅6g。連服7劑腹痛消失,食飲好轉。後又減理氣止痛之品,加入太子參18g,淮山藥12g,雞內金9g,連服30餘劑,症狀消失。

3.陰虛盜汗:魏某某,女,4歲,患兒睡後汗出不止2年,尤以夏天爲甚。平素體弱,口乾喜飲,納差,大便乾結,小便短急,五心煩熱。經用多法治療無效。脣赤舌紅,無苔,脈細數。X線胸透,肺部正常。辨證陰虛內擾,心液不斂。用甘露飲茵陳枇杷葉,餘各味減量三分之一,再加太子參12g,五味子6g,浮小麥6g。服3劑後好轉。後又在此基礎上減味,並先後用白芍6g,淮山藥9g,生牡蠣12g,連服10餘劑,盜汗消失,手足煩熱好轉,5年未復發。

4.溫熱病:褚某某,男,35歲。因受涼後發燒5天,體溫達39.5℃,微惡風寒,伴有頭痛咳嗽,痰少黃稠,口渴脣乾,喜冷飲,3天無大便小便短赤,舌質紅,苔薄白,中間微黃,脈滑數,X線胸透,爲左側支氣管炎,辨證外感風熱,邪傳陽明。用甘露飲茵陳枳殼,加石膏30g,大黃9g(後下),銀花9g,連翹9g,日服2劑,每日4次。2天后體溫下降,大便通暢,頭痛減輕,但仍有咳嗽,低燒,周身痠痛,去上方加味之藥合麻杏石甘湯及蔓荊子。日服1劑,每日2次,連服5劑,症狀消失。

4.9 摘錄

《閻氏小兒方論

5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422.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638.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