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 2010年04月02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茼蒿是菊科(Compositae)菊屬中以嫩莖葉爲食的栽培種,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學名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var.spatiosum Bailey,別名蓬蒿、春區菊、蒿子杆。染色體數2n=2x=18。具特殊氣味,營養豐富。中國傳統醫學認爲茼蒿有清血、養心、降壓、潤肺、清痰的功效。歐洲常作花壇花卉。

茼蒿形態特徵

原產地中海。中國已有900餘年的栽培歷史。根淺生,鬚根多。營養生長期莖高20-30cm,春季抽薹開花,莖高60-90cm根出葉無葉柄、葉較厚、互生、二回羽狀深裂。頭狀花序、花黃色。瘦果,褐色。

茼蒿依葉的大小分大葉茼蒿和小葉茼蒿兩類。大葉茼蒿又稱板葉茼蒿或圓葉茼蒿,葉寬大,缺刻少而淺,葉厚,嫩枝短而粗,纖維少,品質佳,產量高,但生長慢,成熟略遲,栽培比較普遍。小葉茼蒿又稱花葉茼蒿或細葉茼蒿,葉狹小,缺刻多而深,葉薄,但香味濃,嫩枝細,生長快。品質較差,產量低,較耐寒,成熟稍早,栽培較少。此種類型,在北京已培育成嫩莖用品種——蒿子杆。

茼蒿栽培

茼蒿喜冷涼,不耐高溫。生長適溫20℃左右。12℃以下生長緩慢,29℃以上生長不良。春秋兩季都可播種,以秋播的生長期長,產量高。茼蒿植株小,生長期短,可與其他蔬菜間,套作。多直播,每畝用種量(秋播)3-4kg。廣州等少數地方也行育苗移栽。秋茼蒿播種後,出土前老大需每天澆水,保持土壤溼潤,春茼蒿要用薄膜覆蓋防寒。秋茼蒿出土後35天左右,苗高14-16cm,可選大株分期分批採收。春茼蒿容易抽薹,應在抽薹前及時採收。但北京採用高度密植,收穫較遲,在抽薹後見蕾前採收。茼蒿採種多在春播田中選留具本品種特性的健壯種株。行株距30cm見方,4月至5月開花,6月上旬果實成熟。也有在秋季選避風向陽地,擇優良種株留種,這種方法對提高茼蒿的品質、耐寒力和晚抽薹均有效。

《*辭典》:茼蒿

出處

《千金·食治》

拼音名

Tónɡ Hāo

別名

同蒿(《嘉佑本草》),蓬蒿(《飲膳正要》),同蒿菜(《滇南本草》),蓬蒿菜(《本草從新》),蒿菜(《得配本草》),菊花菜(《植物名實圖考》)。

來源

爲菊科植物茼蒿的莖葉。冬、春及夏初均可採收。

原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莖直立,光滑,柔軟,富肉質。葉互生;無柄;橢圓形、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邊緣有不規則的深齒裂或羽裂,裂片橢圓形,先端鈍。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直徑約4~6釐米;總苞幹膜質,苞片覆瓦狀排列,卵形至橢圓形;花雜性;舌狀花一層,雌性,黃色或黃白色,舌片長約16毫米;管狀花多層,兩性,長約5毫米,雄蕊5枚,着生花冠上,花絲分離,子房下位,花柱2裂。瘦果長三棱形,長約3毫米,有棱角。花期春季。

生境分佈

全國大部地區均有栽培。

化學成份

含有絲氨酸、天門冬素、蘇氨酸、丙氨酸、谷氨醯胺、纈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穀氨酸、β-丁氨酸、苯丙氨酸等。

性味

辛甘,平。

①《千金·食治》:"味辛,平,無毒。"

②《飲膳正要》:"甘,平,無毒。"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微苦。"

歸經

入脾、胃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陽明經。"

②《本草求真》:"入心、脾、腸、胃、腎。"

功能主治

和脾胃,利二便,消痰飲。

①《幹金·食治》:"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

②《日用本草》:"消水谷。"

③《滇南本草》:"行肝氣,治偏墜氣疼,利小便。"

④《得配本草》:"利腸胃,通血脈,除膈中臭氣。"

用法用量

內服:一般作蔬菜煮食。

注意

《得配本草》:"泄瀉者禁用。"

各家論述

《本經逢原》:"同蒿氣濁,能助相火,禹錫言多食動風氣,燻人心,令人氣滿。(千金)言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者,是指素稟火衰而言,若腎氣本旺,不無助火之患。"

摘錄

《*辭典》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