茼蒿

中醫學 食療 中藥學 食材 中藥材 植物學 生物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tóng hāo

2 英文參考

garland chrysanthemum

3 概述

茼蒿菊科(Compositae)菊屬中以嫩莖葉爲食的栽培種,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學名Chrysanthemum coronarium L.var.spatiosum Bailey,別名蓬蒿、春區菊、蒿子杆。染色體數2n=2x=18。具特殊氣味營養豐富。中國傳統醫學認爲茼蒿清血、養心、降壓、潤肺、清痰的功效。歐洲常作花壇花卉。

由於它的花很像野菊,所以又名菊花菜。茼蒿的莖和葉可以同食,有蒿之清氣、菊之甘香,一般營養成分無所不備,尤其胡蘿蔔素的含量超過一般蔬菜。

4 茼蒿的別名

蒿子杆、蓬蒿菜、蒿菜、菊花菜、茼筍、茼萵菜、春菊、打妻菜、艾菜、花冠

5 茼蒿形態特徵

原產地中海。中國已有900餘年的栽培歷史。根淺生,鬚根多。營養生長期莖高20-30cm,春季抽薹開花,莖高60-90cm根出葉無葉柄、葉較厚、互生、二回羽狀深裂。頭狀花序、花黃色。瘦果,褐色。

茼蒿依葉的大小分大葉茼蒿和小葉茼蒿兩類。大葉茼蒿又稱板葉茼蒿或圓葉茼蒿,葉寬大,缺刻少而淺,葉厚,嫩枝短而粗,纖維少,品質佳,產量高,但生長慢,成熟略遲,栽培比較普遍。小葉茼蒿又稱花葉茼蒿或細葉茼蒿,葉狹小,缺刻多而深,葉薄,但香味濃,嫩枝細,生長快。品質較差,產量低,較耐寒,成熟稍早,栽培較少。此種類型,在北京已培育成嫩莖用品種——蒿子杆。

6 茼蒿栽培

茼蒿喜冷涼,不耐高溫。生長適溫20℃左右。12℃以下生長緩慢,29℃以上生長不良。春秋兩季都可播種,以秋播的生長期長,產量高。茼蒿植株小,生長期短,可與其他蔬菜間,套作。多直播,每畝用種量(秋播)3-4kg。廣州等少數地方也行育苗移栽。秋茼蒿播種後,出土前老大需每天澆水,保持土壤溼潤,春茼蒿要用薄膜覆蓋防寒。秋茼蒿出土後35天左右,苗高14-16cm,可選大株分期分批採收。春茼蒿容易抽薹,應在抽薹前及時採收。但北京採用高度密植,收穫較遲,在抽薹後見蕾前採收。茼蒿採種多在春播田中選留具本品種特性的健壯種株。行株距30cm見方,4月至5月開花,6月上旬果實成熟。也有在秋季選避風向陽地,擇優良種株留種,這種方法對提高茼蒿的品質、耐寒力和晚抽薹均有效。

7 茼蒿的建議食用量

每餐50~100克

8 茼蒿營養成分

茼蒿營養比較全面,每500克含蛋白質9克、脂肪1克、胡蘿蔔素5.45毫克、硫胺素0.1毫克、核黃素0.5毫克、維生素 C 95毫克、維生素E 5.75毫克、鉀2260毫克、鈣350毫克、鐵10毫克及多種氨基酸[1]

9 茼蒿營養價值分析

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揮發油,可消食開胃。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胡蘿蔔素及多種氨基酸,可以養心安神、降壓補腦,清血化痰,潤肺補肝,穩定情緒,防止記憶力減退。茼蒿中含有特殊香味的揮發油,有助於寬中理氣,消食開胃,增加食慾,並且其所含粗纖維有助腸道蠕勸,促進排便,達到通腑利腸的目的;此外,茼蒿氣味芬芳,可以消痰開鬱,避穢化濁。茼蒿中含有多種氨基酸脂肪蛋白質及較高量的鈉、鉀等礦物鹽,能調節體內水液代謝,通利小便,消除水腫茼蒿含有一種揮發性的精油,以及膽鹼等物質,具有降血壓,補腦的作用

10 適合喫茼蒿的人

一般人羣均可食用茼蒿

茼蒿適合高血壓患者、腦力勞動人士、貧血者、骨折患者等;

茼蒿辛香滑利胃虛腹瀉者不宜多食。

11 茼蒿食療功效

茼蒿味辛、甘、性平,歸脾、胃經

茼蒿有調和脾胃,利小便化痰止咳的功效;

茼蒿主治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心煩不安、痰多咳嗽腹瀉、脘脹、夜尿頻繁、腹痛寒疝等病症。還可以養心安神清血、潤肺補肝、穩定情緒、降壓補腦、防止記憶力減退、平補肝腎、寬中理氣

茼蒿性平、味甘辛,入脾、胃經,具有利脾胃、消食開胃化痰通便等功效,可輔助治療脾胃虛弱,脘腹脹滿,消化不良,食慾減退以及熱咳痰濃、高血壓頭昏腦脹、睡眠不安、二便不通等病症,[1]

12 茼蒿的食用建議

1. 茼蒿中的芳香精油遇熱易揮發,烹調時應以旺火快炒。

2. 汆湯或涼拌有利於胃腸功能不好的人。

3. 與肉、蛋等葷菜共炒可提高其維生素A的利用率。

13 《*辭典》:茼蒿

13.1 出處

備急千金要方·食治》

13.2 拼音名

Tónɡ Hāo

13.3 別名

同蒿(《嘉佑本草》),蓬蒿(《飲膳正要》),同蒿菜(《滇南本草》),蓬蒿菜(《本草從新》),蒿菜(《得配本草》),菊花菜(《植物名實圖考》)。

13.4 來源

菊科植物茼蒿的莖葉。冬、春及夏初均可採收。

13.5 形態

一年生草本,高可達1米。莖直立,光滑,柔軟,富肉質。葉互生;無柄;橢圓形、倒卵狀披針形或倒卵狀橢圓形,邊緣有不規則的深齒裂或羽裂,裂片橢圓形,先端鈍。頭狀花序單生於枝端,直徑約4~6釐米;總苞幹膜質,苞片覆瓦狀排列,卵形至橢圓形;花雜性;舌狀花一層,雌性,黃色或黃白色,舌片長約16毫米;管狀花多層,兩性,長約5毫米,雄蕊5枚,着生花冠上,花絲分離子房下位,花柱2裂。瘦果長三棱形,長約3毫米,有棱角。花期春季。

13.6 生境分佈

全國大部地區均有栽培。

13.7 化學成份

含有絲氨酸天門冬素、蘇氨酸丙氨酸谷氨醯胺纈氨酸亮氨酸脯氨酸酪氨酸天冬氨酸穀氨酸、β-丁氨酸、苯丙氨酸等。

13.8 性味

辛甘,平。

①《備急千金要方·食治》:"味辛,平,無毒。"

②《飲膳正要》:"甘,平,無毒。"

③《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微苦。"

13.9 歸經

入脾、胃經

①《得配本草》:"入足陽明經。"

②《本草求真》:"入心、脾、腸、胃、腎。"

13.10 功能主治

和脾胃,利二便,消痰飲

①《幹金·食治》:"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

②《日用本草》:"消水谷。"

③《滇南本草》:"行肝氣,治偏墜氣疼,利小便。"

④《得配本草》:"利腸胃,通血脈,除膈中臭氣。"

13.11 用法用量

內服:一般作蔬菜煮食。

13.12 注意

得配本草》:"泄瀉者禁用。"

13.13 各家論述

本經逢原》:"同蒿氣濁,能助相火,禹錫言多食動風氣,燻人心,令人氣滿。(千金)言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者,是指素稟火衰而言,若腎氣本旺,不無助火之患。"

13.14 摘錄

《*辭典》

14 參考資料

  1. ^ [1] 高崇新等編著.養生保健湯茶譜[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26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