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輕狂無所畏懼到底爲哪般?

問答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問:年少輕狂無所畏懼到底爲哪般?
答:

許多處於青春期的少年往往做出無所畏懼、甚至是好了傷疤忘了痛的一系列叫成年人無法接受的大膽舉動。不過,一項研究表明,這一現象實爲生理變化的後果,是大腦發育的必經階段。

美國康奈爾大學、布朗大學和紐約州立大學醫學院學者的一項聯合醫學研究發現,在一些哺乳動物青春期時,大腦發生變化,產生一種恐懼記憶抑制效應,使動物對恐懼經歷的記憶力降低,進而表現爲一種無所畏懼、敢於再次冒險的性格現象。

研究者在實驗室對實驗鼠展開反覆實驗,讓不同年齡段的實驗鼠經歷觸電和強噪音兩類“打擊”。隔一段時間後,再讓這批實驗鼠進入相同環境,結果發現,無所畏懼再次觸電或再次進入強噪音環境的實驗鼠大多爲處於青春期的實驗鼠。

幼鼠和成年鼠對過往經歷的記憶明顯優於青春期實驗鼠。

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1月10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對實驗鼠大腦活動檢測顯示,青春期哺乳動物大腦內的“杏仁核”與“海馬體”兩個部分表現出非活躍狀態。“杏仁核”與“海馬體”位於大腦底部,前者是大腦情緒中心,管理與儲存各種情緒反應,後者負責管理情境記憶

文章中,研究者認爲,並非青春期哺乳動物不懂害怕,而是這一時期的大腦產生了抑制恐懼效應並非青春期的孩子故意反覆犯錯惹父母生氣,而是大腦發育到這一階段使孩子們對恐懼感“暫時性失憶”。

這種大腦效應只在青春期出現,隨着年齡增長及大腦進一步發育而消失。

研究者說,這一發現不僅有助於瞭解青春期少年,而且也將對成年人的疾病治療產生積極意義,有可能輔助治療那些在承受外部打擊後出現恐懼症和憂慮紊亂症的患者

關聯詞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