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逆·實證 2018年08月04日修訂版

BY banlang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定義

呃逆·實證(excessive hiccoug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是指寒、火、氣滯、痰阻、食積等實邪所致的呃逆[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呃逆·實證的病因病機

呃逆的病因多由飲食不當、情志不遂和正氣虧虛等所致。胃失和降、膈間氣機不利,氣逆動膈是呃逆的主要病機。

呃逆病位在膈,病變關鍵在胃,與肝、脾、肺、腎諸臟腑有關。病理性質有虛實之分,實證多爲寒凝、火鬱、氣滯、痰阻、胃失和降。如呃逆高亢有力,連續發作,多屬實證。

呃逆·實證的辨證治療

胃中寒冷

呃逆·胃寒證(hiccough with stomach cold syndrom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又稱胃寒呃逆,是指胃受寒邪,以呃聲沉緩有力,遇寒愈甚,得熱則減,常兼胸膈及胃脘不舒,喜熱飲,納食減少,口不渴,四肢清冷,苔白,脈遲緩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呃聲沉緩有力,膈間及胃脘不舒,得熱則減,得寒愈甚,食慾減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潤,脈象遲緩[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證候分析

寒凝中阻,氣機不利,胃氣上逆:寒邪阻遏,肺胃之氣失降,故膈間及胃脘不舒。胃氣上衝喉間,故呃聲沉緩有力。寒氣遇熱則易於流通,遇寒則益增邪勢,所以得熱則減,遇寒愈甚。食少,口和不渴,舌苔白潤,脈象遲緩,均屬胃中有寒之象。[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治法

溫中祛寒止呃[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溫中散寒,降逆止呃[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胃中寒冷型呃逆的方藥治療

丁香散[備註]丁香散(《古今醫統大全》):丁香、柿蒂、良姜、灸甘草爲主方。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溫中散寒。另可加刀豆子溫中止呃,如寒重者,加吳萸、內桂以溫陽散寒降逆。若挾寒滯不化,脘悶噯腐,可加.厚朴、枳實、陳皮、半夏、茯苓等以行氣化痰消滯。[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胃中寒冷型呃逆的鍼灸治療

方一

實證取天突、巨闕、膈俞、豐隆、行間(均瀉),胃寒者加梁門[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1.

方二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9-61.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經穴爲主。取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中脘、關元、胃俞、章門、脾俞。

隨證配穴:兼嘔吐酸水或清水者,加梁門。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加灸。

方義:天突爲任脈和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通陰維,能寬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鎮逆之功。足三裏爲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中脘爲胃的募穴,章門爲脾的募穴,分別與胃俞、脾俞相配,乃俞募配穴,調理脾胃氣機。關元補元氣,以助溫中散寒之力。

方三

處方:天突 內關 足三裏 中脘

方義:天突爲任脈和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乃手厥陰心包之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呃; 足三裏爲足陽明胃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氣。

隨證配穴:寒呃-膈俞。

操作:毫針刺,虛用補法,可灸,實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胃中寒冷型呃逆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砂仁、酒、丁香、生薑、紅糖、醋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1.砂仁酒(《中國藥膳學》):砂仁30g,白酒500g。砂仁搗碎,紗布包,浸酒7天,飯後酌飲。

2.丁香薑糖(《摘元方》):丁香5g,生薑30g,白砂糖250g.水適量。白砂糖放在鍋中,加水少許,以小火煎熬至較稠厚,加入生薑碎末、丁香粉調勻,再繼續煎熬至用鏟挑起即成絲狀,而不粘手時,停火。將糖倒在表面塗過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待稍冷,將糖分割開成條,再分割約50塊即可。

3.米醋紅糖飲(經驗方):米醋100mL,紅糖9g。上二味攪勻,代茶飲。

胃火上逆

呃逆·胃火證(hiccough with stomach fire syndrom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又稱胃火呃逆,是指胃火上逆,以呃聲洪亮有力,衝逆而出,口臭煩渴,多喜冷飲,脘腹滿悶,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苔黃燥,脈滑數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呃聲洪亮有力,衝逆而出,口臭煩渴,喜冷飲,小便短赤,大便祕結,舌苔黃,脈象滑數[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證候分析

熱積腸胃,胃火上逆:多因嗜食辛辣炙煿及醇酒,或過用溫補之劑,胃腸蘊積實熱。胃火上衝,故呃聲洪亮。胃熱傷津,腸間燥結,則口臭煩渴而喜冷飲,便結尿赤。舌苔黃,脈象滑數,皆爲胃熱內盛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治法

清降泄熱止呃[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清胃瀉火,降逆止呃[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胃火上逆型呃逆的方藥治療

用竹葉石膏湯[備註]竹葉石膏湯(《傷寒論》):竹葉、石膏、麥冬、人蔘、半夏、粳米、炙甘草加柿蒂、竹茹以清火降逆。方中人蔘可改用沙蔘,配合石膏、竹葉、麥冬以清陽明胃火;半夏、柿蒂以化痰降逆。如大便祕結,脘腹痞滿,可合用小承氣湯[備註]小承氣湯(《傷寒論》):大黃、厚朴、枳實以通腑泄熱,腑氣通則胃氣降,而呃逆自止。[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胃火上逆型呃逆的鍼灸治療

方一

實證取天突、巨闕、膈俞、豐隆、行間(均瀉),胃熱者加陷谷、合谷[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1.

方二

[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9-61.

選穴:以足陽明胃經、手厥陰心包經穴爲主。取天突、膈俞、內關、足三裏、天樞、合谷、內庭、公孫。

隨證配穴:口乾口苦者,加陷谷。

刺灸方法:針用瀉法。

方義:天突爲任脈和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通陰維,能寬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鎮逆之功。足三裏爲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手陽明經穴合谷,與足陽明經滎穴內庭,大腸募穴天樞相伍,以瀉陽明胃火。公孫屬足太陰脾經穴,通於衝脈,與內關相配,可降胃氣。

方三

處方:天突 內關 足三裏 中脘

方義:天突爲任脈和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乃手厥陰心包之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呃; 足三裏爲足陽明胃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氣。

隨證配穴:熱呃-公孫,內庭。

操作:毫針刺,虛用補法,可灸,實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胃火上逆型呃逆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茭白、苦菜、苦瓜、西瓜、石膏、綠豆、扁豆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1.生地石膏粥(《百病飲食自療》):生地黃15g.石膏、粳米各30g。生石膏煎煮1小時,去渣取汁,與生地黃、粳米煮粥。日1次。

2.白扁豆粥(《延年祕旨》):白扁豆60g洗淨,粳米100g洗淨,放人鍋內,加水適量,武火煮沸,文火熬煮成粥。

3.白糖番茄(《食療本草學》):番茄120g,白糖適量。番茄用沸水浸燙後,撕去外皮搗爛,加白糖拌勻服。

氣機鬱滯

呃逆·氣滯證(hiccough with qi stagnation syndrome[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又稱氣滯呃逆,是指肝鬱氣滯,胃氣失和,以呃聲連連,胸腹脹滿,心煩易怒,脈弦等爲常見症的呃逆證候[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症狀

呃逆連聲,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胸脅滿悶,脘腹脹滿,噯氣納減,腸鳴矢氣,舌苔薄白,脈象弦[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證候分析

肝氣鬱滯,橫逆犯胃,胃氣上逆:情志抑鬱,肝氣上乘肺胃,胃氣上衝,故呃逆連聲。病由情志而起,故常因情志不暢而誘發或加重。氣逆於胸,則胸悶。木鬱克土,脾運失司,故納減。脘乃胃之所屬,脅爲肝之分野,肝胃不和,則脘脅脹悶。氣多流竄,下趨腸道,故腸鳴矢氣。舌苔薄白,脈象弦皆爲氣滯之徵。[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治法

順氣降逆[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理氣解鬱,降逆止呃[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氣機鬱滯型呃逆的方藥治療

五磨飲子[備註]五磨飲子(《醫方集解》):烏藥、沉香、檳榔、積實、木香加減。方中木香、烏藥順氣;枳殼、沉香寬中降氣。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楝子、鬱金舒肝解鬱。如氣鬱化火,心煩、便結、口苦、舌質紅,脈象弦數者,可加山梔、黃連等,泄肝和胃。若氣逆痰阻,則可有頭目昏眩,或時有噁心,舌苔薄膩,脈象弦滑,可合旋復代赭湯[備註]旋復代赭湯(《傷寒論》):旋復花、代赭石、人蔘、半夏、炙甘草、生薑、大棗、二陳湯[備註]二陳湯(《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陳皮、茯苓、炙甘草化裁,以順氣降逆,化痰和胃。[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氣機鬱滯型呃逆的鍼灸治療

方一

實證取天突、巨闕、膈俞、豐隆、行間(均瀉);肝氣橫逆者加太沖[參考資料]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321.

方二

處方:天突 內關 足三裏 中脘

方義:天突爲任脈和陰維脈之會,能和中降逆;內關乃手厥陰心包之絡穴,寬胸利氣,降逆止呃; 足三裏爲足陽明胃經合穴,疏理胃腸氣機,通降胃氣;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氣。

隨證配穴:肝氣鬱結-太沖。

操作:毫針刺,虛用補法,可灸,實用瀉法,每日1次,每次留針30min,10次爲一療程。

推薦食材】陳皮、生薑、豆蔻、枳殼、玫瑰花、佛手等。

氣機鬱滯型呃逆的飲食療法

推薦食材

陳皮、生薑、豆蔻、枳殼、玫瑰花、佛手等[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推薦食療方

[參考資料] 施洪飛,方泓主編.中醫食療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86:65-67.

1.生薑陳皮湯(《中國藥膳學》):生薑片、陳皮各9g,紅糖適量。水煎服。

2.陳皮瘦肉粥(《中國藥膳學》):陳皮9g,墨魚骨12g,瘦肉50g,白米適量。瘦肉洗淨,切片;白米淘淨,與陳皮、墨魚骨同煮爲粥,熟後去墨魚骨、陳皮,加入瘦肉片再煮至肉熟,食鹽調味溫服。

3.豆蔻生薑肉片(《百病飲食自療》):白豆蔻3g,生薑6g,瘦肉60g。豆蔻爲末,生薑洗淨切細絲,豬肉洗淨切片。炒鍋放食油少許,武火燒熱,放入肉片,放食鹽少許,臨熟時放入豆蔻末、生薑絲,炒勻入盤。連續服食。

關於呃逆

呃逆(hiccough[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中醫藥學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爲症狀名[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見《萬病回春》卷三。一作𩚬逆、逆[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噦逆[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黃帝內經素問》稱噦[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金、元多稱咳逆[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又稱喫逆、喫忒[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俗稱打咯忒[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呃逆是指以胃脘有氣上逆,呃呃有聲,聲音短促,持續不能自制爲主要表現的疾病[參考資料]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10)[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多因寒涼刺激,飲食過急、過飽,情緒激動,疲勞,呼吸過於深頻等而誘發[參考資料] 柴鐵劬主編.推拿療法速成圖解[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

呃逆一證,輕重差別極爲明顯[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如偶然發作,大都輕淺,常可自,行消失[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給以驚恐,或閉氣不令出入,皆可取效[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若持續不斷,則需根據寒熱虛實辨證,及時給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始能漸平[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嚴重階段出現,又每爲病勢轉向危重的一種表現,謂之“土敗胃絕”,預後欠佳,更應加以注意[參考資料] 張伯臾主編.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47-150.

呃逆可見於西醫的胃肌痙攣、膈肌痙攣和神經性呃逆,亦可見於危重病證[參考資料]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66.。胃腸神經官能症、胃炎、胃擴張、肝硬化晚期、腦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腸、腹膜、縱隔、食管的疾病,引起膈肌痙攣發生呃逆者,均可參照辨證治療[參考資料] 石學敏主編. 鍼灸治療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9-61.

呃逆現常分爲實證(包括胃寒證胃火證氣滯證氣滯痰阻證等)、虛證(包括脾胃陽虛證脾腎陽虛證胃陰虛證等)進行辨治,詳見呃逆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