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

中醫症狀名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bú shí

2 註解

不食症狀名,指食慾減退,甚則不欲飲食[1]。《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太陽司天,……溼氣變物,水飲內稸,中滿不食。”

參見不能食不能食爲病證名[2]。出《黃帝內經素問·評熱病論》。指食慾減退,甚則不進飲食[2]。《雜病源流犀燭·傷食不能食源流》:“不能食脾胃俱虛病也。東垣雲,脾胃旺,能食而肥;脾胃虛不能食而瘦,此之謂也。故治之者必當知不食之故。由於脾胃之虛,急當補益,宜補中益氣湯,而不可用誅伐,使元氣愈虛,斯爲要着;或補之不效,更當兼補其母,使火以生土,土自健運,宜八味丸二神丸;補母不效,更當兼顧其子,使金不竊母之氣以自救,致脾胃益虛,則土自能保,宜茯苓人蔘桔梗甘草。惟審知脾胃中或有積滯,或有實火,或有寒痰,或有溼飲,而元氣未衰,邪氣方甚者,方可稍用消導,而仍以補益爲主,宜異功散香砂枳術丸。其有夾鬱者,開之,宜育氣丸;動氣者,平之,宜異功散木香沉香上焦溼熱阻氣者,開提之,宜枇杷葉蘇子杏仁黃芩降香土瓜蔞皮;胃傷惡食,絡虛風浮腫者,和解之,宜人蔘檀香泥新會皮、炒荷葉蒂、炒粳米;心營熱入,胃汁全虧,不飢不食,假寐驚跳者,調攝之,宜鮮生地、竹葉心金銀花火麻仁麥門冬、生知母;脾胃虛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悶,腹脅膨脹,連年累月,食減嗜臥,口無味者,通快之,宜消谷丸;腹中虛冷,不能食,食輒不消,羸弱生病者,溫暖之,宜蒼朮丸;時病後,胃氣未和,知飢不納者,調養之,宜茯神、棗仁、川石斛知母、鮮蓮子、鮮省頭草,夫然後脾胃益快,自然進食矣。”《證治匯補》:“不能食,有虛有實,實則心下痞滿口苦,宜消導。虛則倦怠面色痿黃,必心下軟和,宜異功散砂仁;有虛痰者,六君子湯。”熱病後期胃液受傷不能食而煩渴者,宜清胃養液,用竹葉石膏湯加減[2]

3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