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立克次體斑疹熱

感染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xī bó lì yà lì kè cì tǐ bān zhěn rè

2 註解

3 疾病別名

西伯利亞立克次氏體斑疹熱,北亞立克次氏體斑疹熱,北亞立克次體斑疹熱,北亞蜱媒立克次體病,北亞蜱傳斑疹傷寒,北亞蜱傳斑點熱,北亞熱,北亞斑點熱,North Asian tick-borne rickettsiosis ,North Asian tick typhus,North Asia Tick Borne Spotted Fever, North Asia Fever

4 疾病代碼

ICD:A77.2

5 疾病分類

感染

6 疾病概述

西伯利亞立克次體斑疹熱又名北亞蜱媒立克次體病(North Asiantick-borne rickettsiosis),北亞蜱傳斑疹傷寒(North Asian tick typhus),是斑點熱類立克次體病的一種,由西伯利亞立克次體通過硬蜱傳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多發生於硬蜱最爲活躍的春季及夏初。發病者多爲青壯年及牧民,呈散發性,發病率僅2%。潛伏期3~6 天。大部分患者頭痛、全身痠痛肌肉痠痛及食慾缺乏等前驅症狀

7 疾病描述

西伯利亞立克次體斑疹熱又名北亞蜱媒立克次體病(North Asiantick-borne rickettsiosis),北亞蜱傳斑疹傷寒(North Asian tick typhus),是斑點熱類立克次體病的一種,由西伯利亞立克次體通過硬蜱傳播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臨牀特點有發熱、初瘡,局部淋巴結腫大及皮疹等。

8 症狀體徵

潛伏期3~6 天。大部分患者頭痛、全身痠痛肌肉痠痛及食慾缺乏等前驅症狀體溫迅速上升,病程第3~4 天高達40℃。發熱多呈弛張熱型,偶有稽留不退者。高熱持續約8~10 天,然後逐漸降至正常。多數患者於硬蜱叮咬部位出現初瘡,表現爲小的浸潤塊,其上蓋以棕色痂皮,四周有紅暈。初瘡多見於頭、頸、肩或腹部,常伴有局部引流淋巴結腫大。發病第4~5 天,患者全身出現紅色橢圓形斑丘疹大小不一,邊緣清楚,壓之退色,個別呈出血疹。有時皮疹亦可延至手心、足底及面部,或僅見於胸、背及四肢內側。整個病程伴有劇烈頭痛腰痛肌肉疼痛血壓偏低,眼結膜充血,脾偶可觸及。本病預後良好,無復發,併發症少見。

9 疾病病因

西伯利亞立克次體爲桿菌狀,呈多形態,在宿主細胞的胞核內成片積集。能在雞胚卵黃囊組織培養中繁殖。接種雄性豚鼠後,可引起發熱陰囊紅腫。其抗原結構在不同株間基本一致,在斑點熱羣內則和其他立克次體部分相同,與羣外的其他立克次體完全不同。

10 病理生理

本病經蜱叮咬人體時,把病原體注入人體,先在局部淋巴結繁殖,以後釋放入血液形成立克次體血癥,造成血內內皮細胞炎症,引起各個臟器的功能異常。

11 診斷檢查

診斷:根據發病地區、蜱叮咬史、初瘡、局部淋巴結腫大及皮疹等特點,不難作出正確診斷。但仍應注意斑疹傷寒麻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相鑑別。血清學診斷一般常用外-斐反應,OX19 及OX2 出現陽性可作補體結合試驗、微量凝集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技術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均有特異性診斷價值。病原體分離可以確診。

實驗室檢查:外周白細胞多數正常或減少,中性粒細胞輕微增加。血清學診斷一般常用外-斐反應,OX19 及OX2 出現陽性可作補體結合試驗、微量凝集試驗、間接免疫熒光抗體技術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均有特異性診斷價值。病原體分離可以確診。

其他輔助檢查:X 線胸片未見異常。

12 鑑別診斷

注意斑疹傷寒麻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相鑑別。

13 治療方案

多西環素200mg 每12 小時1 次,共兩次效果最好。四環素氯黴素也有良好效果。

14 併發症

併發症少見。

15 預後及預防

預後:本病預後良好,無復發。

預防:主要在於加強個人防護,避免硬蜱叮咬。進入疫區工作時,可穿着防護服,應用驅避劑,亦可服小劑量廣譜抗生素作爲藥物預防。有條件或必要時,可用化學藥物對家畜、住室、人畜必經途徑兩旁的植物等噴灑進行滅蜱。

16 流行病學

1934 年蘇聯最早報告本病,我國於1958~1983 年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區證實有此病存在,並分離出不同血清型的立克次體。本病主要分佈於西伯利亞的東、西、中部及遠東地區。此外在中亞某些地區及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有本病存在。我國見於內蒙古、黑龍江、新疆、雲南等省區。近年來我國福建省南部和北部山區均有斑點熱發現。南部林區分離的立克次體與日本斑點熱立克次體的抗原同源性。田鼠、松鼠、鼬鼠及野兔等野生小動物爲自然感染本病的動物貯存宿主。硬蜱爲傳播媒介,硬蜱的稚蟲寄生於上述小齧齒動物體外,其成蟲則以牛、羊、馬及狗等爲宿主。當人進入上述硬蜱孳生的草地和灌木叢而被叮咬則可受感染。本病多發生於硬蜱最爲活躍的春季及夏初。發病者多爲青壯年及牧民,呈散發性,發病率僅2%。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