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結腸間置術

胸外科手術 食管先天性異常的手術治療 食管手術 手術 先天性食管閉鎖及食管氣管瘻的手術治療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shí guǎn jié cháng jiān zhì shù

2 英文參考

colon interposition for esophageal atresia

3 手術名稱

食管結腸間置術

5 分類

外科/食管手術/食管先天性異常的手術治療/先天性食管閉鎖食管氣管瘻的手術治療

6 ICD編碼

42.5501

7 概述

採用結腸間置於食管兩端缺損。經胸內途徑可保留食管賁門括約肌功能。若經胸骨後途徑則結腸只能與胃作吻合,可造成反流性結腸炎,導致結腸潰瘍發生

8 適應

食管結腸間置術適用於:

1.食管閉鎖食管兩端間距離較長,不能一期縫合者。

2.食管閉鎖手術失敗,不能再修補者。

9 禁忌症

1.全身情況較差,不能耐受重大手術者。

2.吸入性肺炎嚴重,須待控制後再手術。

10 術前準備

1.Ⅰ型食管閉鎖,可將食管上端盲袋在左頸部外置造口,在上腹部作小切口行簡單的胃造口術爲管飼用。在等待手術期間,可訓練經口進流食以保持吞嚥反射,造口部置小袋受納嚥下物。

2.術前3d腸道準備,用琥磺胺噻唑及新黴素,全身用甲硝唑滅滴靈),可不作清潔灌腸。經胃造口管飼少渣飲食。

11 麻醉體位

1.全身麻醉氣管內插管

2.右側臥位,頭轉向右側,上身稍問後傾,腋下及腰部各置一軟墊,暴露左頸部及左胸腹部(圖5.6.1.1.2-1)。

12 手術步驟

12.1 1.切口

經過左第8肋間隙行胸腹聯合切口,切斷肋弓直至腹上部,切開膈肌不必切開食管裂孔(圖5.6.1.1.2-2)。

頸部橫切口食管造口下方,切斷胸鎖乳突肌胸骨附着部。

12.2 2.遊離結腸

切斷脾腎韌帶,將脾、胰尾及胃牽向內側。切開胃結腸韌帶,提出結腸。切開縱隔胸膜遊離食管下盲端,用紗帶牽引,便於吻合(圖5.6.1.1.2-3)。

12.3 3.準備帶蒂結腸

若結紮切斷結腸動脈結腸動脈作爲腸段營養血管,可用橫結腸作順蠕動吻合,切斷血管前先行阻斷,觀察腸管血運情況。切斷結腸前測定頸部至食管下段間距離。因結腸動脈變異,有時須結紮切斷回結腸動脈結腸動脈結腸動脈作爲營養血管,用右半橫結腸及升結腸作順蠕動吻合。如結紮切斷結腸動脈,以結腸動脈作爲營養血管,可用左半橫結腸及部分降結腸作逆蠕動吻合結腸兩切端用橡皮套保護,以免污染傷口(圖5.6.1.1.2-4)。

12.4 4.安置結腸

切斷的結腸用二層間斷縫合法作端端吻合。在膈腳及食管裂孔的右側作小切口通過結腸及其血管蒂,將結腸肺門後方穿過胸腔頂端隧道送至頸部,結腸位於鎖骨動脈的前內方,防止損傷鎖骨靜脈及壓迫氣管注意結腸蒂在移位的脾後方及腎前方空間內通過不可有張力,以免影響血運。若發現結腸襻遠端太長可作部分切除。

12.5 5.遠端食管結腸吻合

切開食管遠盲端與結腸作一層間斷吻合(圖5.6.1.1.2-5)。

12.6 6.縫合胸腹切口

膈肌間斷縫合,胸腹壁切口分層縫合,肋弓用粗絲線間斷縫合,胸腔內置引流管,另在胸壁戳口引出,原胃造口處放入造口管並通過瘻口另置一根硅膠管到十二指腸作術後飼食用(圖5.6.1.1.2-6)。

12.7 7.頸部吻合

將原頸部食管造口遊離,去除周圍瘢痕,在無張力情況下將食管結腸作一層間斷縫合。插鼻胃管通過吻合口入結腸段,作術後減壓用(圖5.6.1.1.2-7)。若此時對結腸血運有懷疑,可在1~2周後作延期吻合,將結腸端用間斷縫線固定於皮下。將結腸與胸頂周圍組織以細絲線固定封閉胸腔通道,以防出現吻合後分泌物循此通道流入胸內。

切口下方作皮片引流。

13 中注意要點

1.選定合適結腸段極爲重要,注意保護結腸段的血管蒂,隨時留意腸管的血運。若腸管血供不好則不能吻合

2.吻合口縫合必須在無張力情況下進行,縫線結紮不要過緊。

3.在頸部手術操作時注意保護喉返神經

14 術後處理

1.禁飲食,胃造口管及鼻胃管持續吸引,防止胃液反流及結腸脹氣。

2.腸蠕動恢復,肛門排氣後可經十二指腸置管滴入流質,逐日增加,直至10~14d確定無吻合口瘻再經口進食,然後可拔除胃造口管及鼻胃管

3.常規使用抗生素

15 併發症

1.吻合口瘻  頸部吻合口瘻及腸內吻合口瘻,處理見上節

2.聲音嘶啞  喉返神經損傷所致。

3.腸梗阻  爲腹內手術後腸粘連造成,病兒出現陣發性腹痛腹脹X線檢查腹部有多個氣液麪。先用保守療法,如無效再開腹探查。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