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皮

中藥材 殺蟲 清熱利溼 中醫學 中藥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mù jǐn pí

2 英文參考

shrubalthea bark[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木槿皮

木槿皮中藥名,出自《本草綱目[1]

3.1 別名

川槿皮[1]

3.2 來源及產地

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莖皮或根皮。主產四川。[1]

3.3 性味歸經

甘、苦,微寒。入肝、脾、大腸經[1]

3.4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殺蟲止癢[1]

1.治黃疸痢疾腸風瀉血,肺癰腸癰赤白帶下。煎服:3~9g。[1]

2.治痔瘡脫肛陰囊溼疹,煎水燻洗;疥瘡,癬疾,酒浸搽擦或研末醋調敷[1]

3.5 化學成分

莖皮含月桂酸肉豆蔻酸棕櫚酸、鐵屎米酮。根皮含鞣質、黏液質。[1]

3.6 藥理作用

根與莖的醇浸液在試管內能抑制革蘭氏陽性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1]

4 全國中草藥彙編》·木槿皮

4.1 拼音名

Mù Jǐn Pí

4.2 別名

川槿皮

4.3 來源

錦葵科木槿屬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莖皮或根皮。春、夏砍伐莖枝,剝皮曬乾;秋季挖根,剝皮曬乾

4.4 性味

甘,微溫。

4.5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殺蟲止癢。用於痢疾白帶;外用治陰囊溼疹體癬腳癬

4.6 用法用量

1~3錢;外用適量,研粉醋調或製成50%酊劑外搽患處。或水煎,燻洗患處。

4.7 摘錄

全國中草藥彙編

5 《中華本草》·木槿皮

5.1 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今瘍醫用皮治瘡癬,多取川中來者,厚而紅色。

5.2 拼音名

Mù Jǐn Pí

5.3 英文名

Shrubalthea Bark, Bark of Shrubalthea

5.4 別名

槿皮、川槿皮、白槿皮、蘆樹皮、槿樹皮、碗蓋花皮。

5.5 來源

藥材基源:爲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莖皮或根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Hibiscus syriacus L.

採收和儲藏:莖皮於4-5月剝取,曬乾。根皮於秋末挖取根,剝取根皮,曬乾

5.6 形態

木槿 落葉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黃色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5-25mm,被星狀柔毛;托葉線形,長約6mm,疏被柔毛;葉片菱形至三角狀卵形,長3-10cm,寬2-4cm,具深淺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鈍,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齒缺,下面沿葉脈微被毛或近無毛。花單生於枝端葉腋間,花梗長4-14mm,被星狀短絨毛;小苞片6-8,線形,長6-15mm,寬1-2mm,密被星狀疏絨毛;花萼鐘形,長14-20mm,密被星狀短絨毛,裂片5,三角形;花鐘形,淡紫色,直徑5-6cm,花瓣倒卵形,長3.5-4.5cm,外面疏被纖毛和星狀長柔毛;雄蕊柱長約3cm;花柱枝無毛。蒴果卵圓形,直徑約12mm,密被黃色星狀絨毛。種子腎形,背部被黃色長柔毛。花期7-10月。

5.7 生境分佈

原產於我國中部各地。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陝西、臺灣等地,均有栽培。

5.8 栽培

1.氣候土壤:對氣候適應性較強,高山及平地均可栽種。以向陽、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土較好。

2.種植:用扦插繁殖,育苗移栽。四川地區於2-3月,選取徑粗1cm以上的健壯枝條,剪成15-20cm長的插條。插前,在整好的地上,開1.3m寬的畦,作成苗牀。然後在畦上開橫溝,按溝距33cm,深13-16cm,把插條斜靠溝壁,頂端稍露畦面,每溝插20根,蓋上壓緊。澆水。培育1-2年,苗高1m左右時,即可移栽。在冬季落葉後至第2年3月前,按株距1m開穴,每穴栽植1株,蓋土壓緊,再蓋土使稍高於地面,澆水。

3.田間管理:扦插成活後,除草、追肥1次。以後在6、8、10月各淺耕除草1次。在8月中除後,並須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糞水爲主,也可使用氮素肥料。

5.9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多內捲成長槽狀或單筒狀,大小不一,厚1-2mm。外表面青灰色或灰褐色,有細而略彎曲縱皺紋,皮孔點狀散在。內表面類白色至淡黃白色,平滑,具細緻的縱紋理。質堅韌,折斷面纖維性,類白色。氣微,味淡。以身於、條長、寬厚、無黴者爲佳。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灰白色。①澱粉粒細小,類球形、卵圓形成橢圓形。直徑3-10μm。②纖維成束,多破碎,直徑10-20μm,壁厚薄不一,微木化,紋孔細小,圓形或斜裂縫狀。③草酸簇晶衆多,直徑15-45μm,棱角鈍尖或寬。

5.10 化學成份

莖皮含辛二酸(suberic acid),1-二十八醇(1-octacosan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1,22-二十二碳二醇(1,22-docosanediol),白樺脂醇(betulin),古柯三醇(erythrotriol),壬二酸(nonanedioic acid);又含脂肪酸包括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icd),月桂酸(lauric acid);另含鐵屎米酮(canthin-6-one)。根皮含鞣質(tannin),粘液質(mucilage)。

5.11 藥理作用

莖與根的乙醇浸液,在蒸去乙醇後用試管稀釋法,1:100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1:20對痢疾桿菌變形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5.12 鑑別

理化鑑別 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10ml,熱浸2-3h,濾過,濾波照下述方法試驗:(1)取濾液2-3ml,蒸乾,加醋研1ml溶解,沿管壁加8滴濃硫酸,在兩液交界面出現猩紅色環,溶液上層漸變綠。(檢查皁甙)(2)取濾液滴於濾紙上,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顯暗藍紫色熒光

5.13 炮製

洗淨稍浸,潤透,切段曬乾

5.14 性味

甘;苦;性微寒

5.15 歸經

大腸;肝;心;肺;胃;脾經

5.16 功能主治

清熱利溼殺蟲止癢。主溼熱瀉痢腸風瀉血;脫肛痔瘡赤白帶下陰道滴蟲;皮膚疥癬;陰囊溼疹

5.17 用法用量

外用:適量,酒浸搽擦或煎水燻洗。內服:煎湯,3-9g。

5.18 注意

1.本品苦寒,脾胃虛弱者慎用。

2.無溼熱者不宜服。

5.19 各家論述

1.《本草拾遺》:止腸風瀉血,痢後熱渴,作飲服之,令人得睡,並炒用。

2.《綱目》:治赤白帶下,腫痛疥癬,洗目令明,潤燥活血。

3.《醫林纂要》:補肺滲溼,去熱,安心神,通利關節。治肺癰腸癰衄血消渴心煩不眠。

4.《飲片新參》:治黃疸

5.《陝西中藥志》:煎液可洗治痔瘡

5.20 摘錄

《中華本草

6 參考資料

  1. ^ [1]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14.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