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明 吳又可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四損不可正治

凡人大勞、大欲、及大病、久病後,氣血兩虛陰陽並竭,名爲四損。當此之際,忽又加疫,邪氣雖輕,併爲難治,以正氣先虧,邪氣自陷,故諺有云∶傷寒偏死下虛人,正謂此也。蓋正氣不勝者,氣不足以息,言不足以聽,或欲言而不能,感邪雖重,反無脹滿痞塞之證,誤用承氣,不劇即死。以正氣愈損,邪氣愈伏也。若真血不足者,面色萎黃,脣口刮白,或因吐血崩漏,或因產後亡血過多,或因腸風髒毒所致,感邪雖重,面目反無陽色,誤用承氣速死,以營血愈消,邪氣益加沉匿也。若真陽不足者,或四肢厥逆,或下利清谷,肌體惡寒,恆多泄瀉,至夜益甚,或口鼻冷氣,感邪雖重,反無發熱燥渴苔刺等證,誤用承氣,陽氣愈消,陰凝不化,邪氣留而不行,輕則漸加萎頓,重則下嚥立斃,若真陰不足者,自然五液乾枯,肌膚甲錯,感邪雖重,應汗無汗,應厥不厥,誤用承氣,病益加重,以津液枯涸,邪氣澀滯,無能輸泄也。凡遇此等,不可以常法正治,當從其損而調之,調之不愈者,稍以常法治之,治之不及者,損之至也。是故一損二損,輕者或可挽回,重者治之無益,乃至三損四損,雖盧、扁亦無所施矣,更以老少參之;少年遇損,或可調治;老年遇損,多見治之不及者,以枯魄獨存,化源已絕,不復滋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