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明 吳又可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正名

傷寒論》曰∶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爲溫病,後人省“”加“”爲瘟,即溫也。如病證之“證”,後人省文作“證”,嗣後省“言”加“”爲症。又如滯下,古人爲下利膿血,蓋以瀉爲下利,後人加“”爲“痢”。要之,古無瘟、痢、症三字,皆後人之自爲變易耳,不可因易其文,以溫瘟爲兩病,各指受病之原,乃指冬之伏寒,至春至夏發爲溫熱,又以非節之暖爲溫疫,果爾,又當異證異脈,不然臨治之際,何以知受病之原不同也。設使脈病不同,病原各異,又當另立方論治法,然則脈證治法,又何立哉?所謂枝節愈繁,而意愈亂,學人未免有多岐之惑矣。夫溫者熱之始,熱者溫之終,溫熱首尾一體,故又爲熱病溫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門闔戶,如徭役之役,衆人均等之謂也。今省文作“”加“”爲疫。又爲時疫時氣者,因其感時行戾氣所發也,因其惡厲,又爲之疫癘,終有得汗而解,故燕冀名爲汗病。此外,又有風溫溼溫,即溫病外感兼證,名各不同,究其病則一。然近世稱疫者衆,書以溫疫者,弗遺其言也。後以傷寒例及諸家所議,凡有關於溫疫,其中多有誤者,恐致惑於來學,悉採以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