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

明 吳又可

目錄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行邪伏邪之別

邪所客,有行邪伏邪,故治法有難有易,取效有遲有速。假令行邪者,如正傷寒始自太陽,或傳陽明,或傳少陽,或自三陽入胃,如行人經由某地,本無根蒂,因其漂浮之勢,病形雖重,若果在經,一汗而解,若果傳胃,一下而愈,藥到便能獲效。先伏而後行者,所謂溫疫之邪,伏於膜原,如鳥棲巢,如獸藏穴,營衛所不關,藥石所不及。至其發也,邪毒漸張,內侵於腑,外淫於經,營衛受傷,諸證漸顯,然後可得而治之。方其浸淫之際,邪毒尚在膜原,此時但可疏利,使伏邪易出。邪毒既離膜原,乃觀其變,或出表,或入裏,然後可導邪而去,邪盡方愈。初發之時,毒勢解全賴藥石。故諺有云∶傷寒莫治頭,勞怯莫治尾。若果止傷寒初受於肌表,不過在經之浮邪,一汗即解,何難治之有?不知蓋指溫疫而言也。所以疫邪方張之際,勢不可遏,但使邪毒速離膜原便是,治法全在後段工夫,識得表裏虛實,更詳輕重緩急,投劑不致差謬,如是可以萬舉萬全,即使感受之最重者,按法治之,必無殞命之理。若夫久病枯極,酒色耗竭,耆耄風燭,此等已是天真幾絕,更加溫疫,自是難支,又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