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交

腧穴學 鍼灸學 中醫學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èr jiāo

2 概述

二交陰交陽交兩穴的合稱[1][2]。出《標幽賦》。 《針經指南·標幽賦》:“二陵二蹻二交,似續而交五大。”楊繼洲注:“二陵者,陰陵泉陽陵泉也;二蹻者,陰躋、陽蹻也;二交者,陰交陽交也。續,接續也。五大者,五體也。言此六穴,遞相交接於兩手兩足並頭也。”

3 陰交

穴位陰交
漢語拼音Yinjiao
羅馬拼音Yinchiao
美國英譯名Cross of Yin
各國代號中國CV7
日本7
法國莫蘭特氏VC7
富耶氏VC7
德國KG7
英國Cv7
美國Co7

陰交經穴名(Yīnjiāo CV7)[3]。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少關橫戶[3]。屬任脈[3]陰交任脈衝脈足少陰腎經交會穴[3]。陰爲陽之對,交即交會,此穴在臍下1寸,爲任脈衝脈足少陰脈交會處,故名陰交[3]

3.1 標準定位

陰交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4]

仰臥位陰交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

陰交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處。仰臥取穴[4]

陰交穴位腹正中線,臍下1寸[4]

陰交穴的位置

陰交穴的位置

陰交穴的位置

陰交穴的位置

3.2 取法

在臍下1寸,腹中線上,仰臥取穴

陰交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處。仰臥取穴[4]

3.3 穴位解剖

陰交穴下爲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臍周靜脈網。深層有第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脂肪→壁腹膜[4]

布有第十肋間神經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4]

3.4 特異性

三陰衝脈之會

3.5 功效與作用

調經固帶、利水消腫

陰交穴有調經血、溫下作用[4]

3.6 治病

陰交穴主治腹部、肝腎等疾患。如腹滿水腫、繞臍冷痛疝氣、腸麻痹泄瀉陰癢、婦人血崩月事不絕、帶下、產後惡露不止不孕及小兒囟陷、腰膝拘攣[4]

現代又多用陰交穴治療菌痢、功能性子宮出血疝氣子宮內膜炎、子宮脫垂精神病[4]

陰交穴主治臍周疼痛泄瀉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產後血暈疝氣水腫;以及腸梗阻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4]

腹痛,下引陰中,不得小便泄瀉奔豚,繞臍冷痛疝氣陰汗溼癢血崩惡露不止鼻出血腸炎睾丸神經痛,子宮內膜炎。

3.7 刺灸法

3.7.1 刺法

直刺0.5~1寸。

一般直刺0.5~1.0寸,孕婦慎用[4]

直刺1~1.5寸[4]

3.7.2 灸法

可灸,孕婦慎用[4]

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4]

3.8 配伍

陰交穴配曲泉照海疝氣小腹痛[4]

陰交穴配腎俞三陰交三焦俞治泌尿生殖系統疾患[4]

陰交穴配蠡溝陰癢[4]

陰交湧泉,有行水通淋作用,主治小腸氣撮痛連臍,小便淋瀝不盡。

陰交石門,有通經活血的作用,主治崩中漏下小腹硬痛。

陰交行間,有養陰清熱行氣化溼作用,主治痞氣腸鳴腹痛

3.9 文獻摘要

難經》: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納,以傳導也,其治在齊(臍)下一寸。

外臺祕要》:任脈衝脈足少陰之會。

普濟》:灸不及針……針入八分,得氣即瀉,瀉後宜補。

4 陽交

穴位陽交
漢語拼音Yangjiao
羅馬拼音YangChiao
美國英譯名Yang Crossroad
各國代號中國GB35
日本35
法國莫蘭特氏VB35
富耶氏
德國G35
英國G35
美國GB35

陽交經穴名(Yángjiāo GB35)[5]。出《鍼灸甲乙經》。別名別陽足髎[6]。屬足少陽膽經[6]陽交陽維脈郄穴[6][6]。陽爲陰之對,外爲陽,交即交會,此穴在小腿外側,與足太陽脈交會,故名陽交[6]

4.1 定位取穴

陽交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6]

陽交穴位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正坐取穴[6]

陽交穴位小腿外側,外踝尖上7寸,當腓骨後緣處;或於外丘穴後方1寸取穴[6]

陽交穴的位置

陽交穴的位置

陽交穴的位置

陽交穴的位置

4.2 取法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取穴

陽交穴位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緣。正坐取穴[6]

4.3 穴位解剖

陽交下皮膚、皮下組織小腿筋膜、腓骨長肌(腱)、腓骨短肌、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皮膚腓腸外側皮神經分佈。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支配。小腿三頭肌、踇長屈肌由脛神經支配。(參看陽陵泉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腿三頭肌→腓骨長肌→後肌間隔→踇長屈肌[6]

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和腓動、靜脈分支[6]

4.4 特異性

陽維脈郄穴

4.5 功效與作用

疏肝理氣安神定志

陽交穴有溫膽寧神、通經活血的作用[6]

4.6 治病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腓淺神經疼痛麻痹坐骨神經痛癲癇精神病

陽交穴主治胸脅、神志和下肢等疾患:如胸脅脹滿、頸項強痛驚悸怔忡、癲疾驚狂、痦不能言、喉痹髀樞痛、膝痛、足脛痿痹、霍亂轉筋[6]

現代又多用陽交穴治療胸膜炎、咽喉炎、腓淺神經麻痹坐骨神經痛精神病[6]

陽交穴主治胸脅脹滿,膝踝腫痛,腳氣驚厥,下肢痿痹,以及膽囊炎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6]

4.7 刺灸法

4.7.1 刺法

一般直刺0.5~1.0寸[6]

直刺1~1.5寸[6]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或向足部放射。

4.7.2 灸法

可灸[6]

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6]

艾炷灸溫鍼灸溫鍼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4.8 配伍

陽交足三裏陰陵泉懸鐘,有祛風溫,利關節作用,主治膝脛痛。

陽交太沖,有疏肝理氣作用,主治胸脅痛

陽交四神聰大陵內關,有寧神定志作用,主治癲狂

4.9 文獻摘要

備急千金要方》:主胸滿腫。

銅人腧穴鍼灸圖經》:治寒厥驚狂,喉痹胸滿面腫寒痹,膝不收。

鍼灸大成》:主胸滿腫,膝痛足不收,寒厥驚狂,喉痹面腫寒痹,膝不收。

5 參考資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5.
  2. ^ [2]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40.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95.
  4. ^ [4]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基本名詞(2004)[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編.中國鍼灸學詞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287.
  6. ^ [6] 李經緯等主編.中醫大詞典——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29.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