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痹

中醫病名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hán bì

2 註解

寒痹   病名。一名痛痹骨痹。指寒邪偏重的痹證。《靈樞·賊風》:“嘗有所傷於溼氣,藏於血脈之中、分肉之間,久留而不去,若有所隨墜,惡血在內而不去,卒然喜怒不節,飲食不適,寒溫不時,腠理閉而不通;其開而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故邪相襲,則爲寒痹。”《靈樞·壽夭剛柔》:“寒痹之爲病也,留而不去,時痛而皮不仁。”《證治準繩·雜病》:“寒痹者,四肢攣痛,關節浮腫。”《症因脈治》卷三:“寒痹之證,疼痛苦楚,手足拘緊,得熱稍減,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傷太陽,在營分無汗麻黃續命湯;傷衛有汗桂枝續命湯;寒傷陽明,幹葛續命湯;在少陽柴胡續命湯。今家祕立十味羌活湯通治之。”亦可用定痛丸羌活桂枝,或選用五積散芎附湯加減。痛甚者,用五靈散;《內經》並有火焠、藥熨等法。又《張氏醫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中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蟲行狀。”此說易引起概念之混淆,聊備一說。參見痹證痛痹皮痹條。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