齶口線蟲病

皮膚性病科 疾病

心氣虛,則脈細;肺氣虛,則皮寒;肝氣虛,則氣少;腎氣虛,則泄利前後;脾氣虛,則飲食不入。
醫學百科APP(安卓 | iOS | Windows版)

您的醫學知識庫 + 健康測試工具

https://www.wiki8.cn/app/

1 拼音

è kǒu xiàn chóng bìng

2 英文參考

ganthostomiasis

3 註解

4 疾病別名

揚子江浮腫 長江水腫

6 疾病概述

本病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如泰國、緬甸等國以及中國和日本。棘齶口線蟲寄生於犬、貓及其它食肉動物體內。人的感染多因生食魚、泥鰍、蛙、雞、鴨或豬肉所致,也可因生飲含劍水蚤的污水而感染。由於人並非本蟲的適宜宿主幼蟲在體內的移行可持續10年以上,但不再繼續發育幼蟲移行所至幾乎遍及全身,包括咽喉、耳、眼、面部、胸部、腹部等。所致病變包括炎症損害及遊走性腫塊膿腫等是由於幼蟲移行所引起的機械性損傷以及蟲體周圍的炎症、蟲體的毒素變態反應所造成。診斷結合病例有生食或米生食肉類病史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並從病損部位取出蟲體鏡檢確診。同時應注意必須與鉤蚴移行症、皮膚並殖吸蟲病及蠅蛆病進行鑑別診斷。治療主要靠取出蟲體。

7 疾病描述

本病亦稱內臟遊走性幼蟲病或稱皮膚齶口蟲病,是內臟遊走性幼蟲病的一種,大多數是由有棘頜口蟲感染所引起。該病主要發生在日本、泰國、緬甸,我國多發生在長江流域一帶,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均有報告。該病首先由日本人發現於我國長江流域,故日本人稱該病爲“揚子江浮腫”。

8 症狀體徵

人被感染後經數日或數週的潛伏期,開始出現發熱腰痛胃痛肋間神經痛嘔吐蕁麻疹等前驅症狀,經1周左右消退再經1周進入皮下或肌肉,在患處迅速出現侷限性、遊走性、複發性、炎症性的包塊或硬結,表面色鮮紅,觸之較硬,有瘙癢和觸痛。皮損多發生四肢、軀幹、陰部、頭面等部位,很類似血管性水腫,故有人稱之“長江水腫”(揚子江浮腫)。包塊消退較慢,可持續1~2周或更長時間,幼蟲可在組織中存活數年,消退後遺留蠶豆大小的硬結,表麪皮膚可有少量鱗屑色素沉着斑片幼蟲極少有移行到表皮內者,若潛行在表皮內即爲匐行疹

若侵犯肺、腦等臟器可出現發熱咳嗽呼吸困難頭痛癲癇、肢體痙攣等症狀。若侵犯眼部可出現虹膜炎、睫狀體炎甚至失明。侵犯泌尿系統可出現膀胱炎、腎盂炎,有時能從尿中檢出活蟲。如蟲體停留於組織內可形成結節性、條索狀腫塊,表面可見小的出血點,血中的白細胞,尤其嗜酸性粒細胞常有明顯的增多。

9 疾病病因

該病由有棘頜口線蟲或豬頜口蟲的幼蟲侵入皮膚引起。頜口蟲成蟲寄生於狗、貓、豬等動物的腸道內,人是頜口蟲的迷入宿主。在其生活週期中有兩個中間宿主,第一中間宿主是劍水蚤,第二中間宿主爲淡水魚及爬蟲類、兩棲類、鳥類、哺乳類等動物。

10 病理生理

若人吃了未煮熟含有頜口蟲幼蟲的淡水魚、雞肉等,這種幼蟲即可在人的皮膚內臟寄生。有時幼蟲也可離開魚體而進入水中,隨飲水進入人體,首先通過胃腸壁到達肝門靜脈系統幼蟲在肝內產生廣泛性損害,幼蟲離開肝臟後進入皮下組織肌肉或肺、腦、眼等臟器,產生遊走性包塊。由於人體不是該蟲的適應宿主,在人體內是不會發育成蟲的。

病理變化:在包塊內可查見頜口蟲的幼蟲,周圍有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漿細胞淋巴細胞和異物巨細胞浸潤

11 診斷檢查

四肢或軀幹等處出現遊走性、炎症性、侷限性的包塊,結合病患者有喫生魚或未煮熟的魚、雞的病史,在流行區要考慮本病的可能。在包塊內查到蟲體可確診。

本病要和血管性水腫鑑別,後者多發生皮膚鬆弛部,如口脣眼瞼包皮、外陰等處,常爲突然出現的侷限性、水腫性包塊,表麪皮膚不紅,觸之柔軟,無疼痛和壓痛,一般消退較快,易復發。

12 治療方案

若損害不深可用液氮冷凍治療。皮損不多可手術切除。若皮損廣泛可注射酒石酸銻鉀溶液有較好的效果。亦可口服噻苯達唑,每日3次,每次50~100mg,7~10d爲一療程。對淺表性的皮疹也可噴射氯乙烷

13 預後及預防

在流行區不喫生魚或未煮熟的魚、雞肉,不飲生水,捕殺帶有該蟲的家禽。及時治療患者,消滅傳染源

14 特別提示

本病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如泰國、緬甸等國以及中國和日本,我國少見,但近年來有增多趨勢。

棘齶口線蟲寄生於犬、貓及其它食肉動物體內。人的感染多因生食魚、泥鰍、蛙、雞、鴨或豬肉所致,也可因生飲含劍水蚤

特別提示:本站內容僅供初步參考,難免存在疏漏、錯誤等情況,請您核實後再引用。對於用藥、診療等醫學專業內容,建議您直接咨詢醫生,以免錯誤用藥或延誤病情,本站內容不構成對您的任何建議、指導。